四、抗老防衰在於養氣與調氣(3 / 3)

②栗子。《名醫別錄》把栗子列為上品之藥,認為它有“益氣、厚腸胃、補腎氣”的作用,老年腎虧、周身乏力,可每日早晚各吃生栗子2枚。

③海參,因補益作用類似於人參,故名海參。它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食品,能益腎氣、滋腎陽、止血消炎,不僅是名菜,而且被視為滋補食品。常食對高血壓、冠心病、肝炎病人的氣短、乏力有良效。

2.氣陷

氣陷即氣虛下陷。主要表現為腹部墜脹、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等內髒下垂的病症。氣陷與脾的關係最為密切,因為脾居中焦,其氣主升,脾氣受損則升舉無力以致氣虛下陷。中氣下陷,脾胃運化失常,則表現為食少、腹脹、肛墜、泄瀉。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裏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清陽之氣應在上,今反在下,即因其衰弱不能升舉,以致下陷而飧泄無度也。

3.氣脫

氣脫為大汗、大瀉、大失血、精液大泄以及中風、厥證等病情相當嚴重的一種病理變化。由於氣的功能的發揮,有賴於血及津液的正常,當血液或津液大量損耗時,就會發生“氣隨血脫”或“氣隨液泄”的病變。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氣虛幾至脫絕,便見氣息低微,眩暈昏仆。麵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弱,甚至汗出如珠。

4.氣鬱

氣鬱是由於憂思鬱怒,情誌不舒所致。其病機與肝、心的關係最為密切。中醫認為,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能疏達氣機,發泄壅滯,若憂思鬱怒等情誌過極,使肝失調達,氣機不暢,以致肝氣鬱結而成為氣鬱。表現為兩脅脹滿或竄痛,胸悶不舒,脈沉澀等證。氣鬱日久,影響及血,以致血循環不暢,脈絡阻滯,則成血鬱。表現為胸脅刺痛,痛有定處,舌有淤點或淤斑等。特別是氣鬱日久可化火,而成火鬱,表現為性情急躁,口苦咽幹,目赤耳鳴,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等。

5.氣滯

氣滯指氣的運行不暢,因而在某一髒腑或某些部位產生氣機阻滯的病變。在病變的髒腑或部位就會出現脹悶、疼痛等症狀。如經絡氣滯,營衛之氣運行失常,表現受阻部位的經絡、肌肉、關節脹痛。

6.氣逆

氣逆是由於氣的升降失常,當降不降,或升發太過所致的病變。臨床上以肺、胃、肝的氣逆較為多見。若肺氣逆,則表現為咳嗽、喘促;胃氣逆,可見呃逆、暖氣、惡心、嘔吐、反胃等症;肝氣逆,可見眩暈,甚至昏厥。

(1)春天尤當防風:這是因為,風為春季之生氣。在春天,風邪最易侵犯人體,初春時節正是由寒轉暖的時候,溫熱毒邪開始活動起來,如果平時身體虛弱,抗病能力較差,不能適應氣候的變化,就會感受風熱外邪而發生風濕病。中醫所說的風溫,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流行性病毒感冒等病。根據民間經驗,可以在住宅內放置一些薄荷油,任其慢慢揮發,以淨化空氣而達到預防的效果。人們要盡量不去或少去人多、空氣渾濁的公共場所。同時,也要注意居室內空氣清新流通。人們在衣著時要注意捂一捂,因為春季風氣當令,氣候變化較大,極易出現乍暖乍寒的情況,加之人體的皮膚腠理已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故人體在春季更易受到風寒之邪的侵襲,所以春天應當“捂一捂”。

(2)要警惕過堂風:因為此風迅疾、猛烈,最易使人致病,故人們不宜在過堂風中久留,更不能在此處睡眠。現代科學認為,室內的空氣流通以不大於1米為宜。

(3)要注意汗出後及時穿衣:因為汗出後,皮膚腠理疏鬆,風邪容易通過疏鬆的皮膚侵入人體,從而致病。人們運動後應及時穿衣,若衣服濕了,應及時更換。此外,洗澡後也要及時穿衣並避免到風大的地方去。

(4)不要長時間吹電扇:不宜久吹電扇,更不能直吹睡覺,也不宜出汗後對著電扇直吹。

此外,夏季人們不要在樹陰下、水亭中、過道裏、涼台上乘涼時間太長。因為夏季暑熱外蒸,汗液大泄,毛孔開放,機體最易受風寒濕邪侵襲,很容易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麵癱等病。所以,人們一定要注意防“風邪”。但祖國醫學又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故兒童還必須在預防的基礎上,增強體質,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避免“風邪”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