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人體的盛衰與脾的關係最為密切。健脾則有顯著強身和延緩衰老作用。所以,筆者認為,我們在探討抗衰老這一研究工作中,不必一味拘泥前人補腎的方法,而應大膽開拓健脾抗衰老的路子。因此,筆者臨床上遇到一些年過半百,因生理性衰老性功能減退而索春藥的就診者,以健脾法結合解釋安慰而獲良效。一味助陽而提高性功能,猶如竭澤而漁;而健脾補益氣血,使一身皆強,腎得滋養,腎精得充,猶掘井蓄水,源淵而流不竭。
然,健脾之法,非獨藥耳!注意養生調攝亦甚重要。①慎飲食。《內經》中告誡人們“飲食有節”。《痹論》中明確指出“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因此不要暴飲暴食和過度饑餓,不偏食、不恣食辛辣酒醇厚味,使脾胃運化有常,不受損傷。②慎起居。《內經》雲“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又有“久臥傷氣”之說。張景嶽說“勞倦最能傷脾”。所以,工作要有規律,勞逸結合,才使脾陽得展,脾氣不傷。③慎情誌。要加強道德品質和思想情操的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避免七情所傷。張景嶽說“脾胃之傷於內者,惟憂思憤怒。”因此,要盡量做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說:“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倘能做到這三慎,則庶可補藥物之不逮,令“四季脾旺不受邪”,強身延年。
(三)飲食有節
首先要注意飲食的量。《黃帝內經》裏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意思是吃得太多了,會損傷脾胃功能。對於老年人來說,應少食多餐,既保證營養充足,又不傷脾胃。其次,飲食宜清淡,中老年人不宜多吃肥膩、油煎、過鹹的食物,一定要限製動物脂肪,可多吃一些豆類食品和新鮮蔬菜、水果。此外,飲食宜溫、熟、軟,勿食或少食生冷,以“熱不炙唇、冷不振齒”為宜。老人由於牙齒鬆動,宜食用軟食,忌食黏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四)避免不良情緒的刺激
中醫養生學認為,憂思傷脾,即過分的憂愁或思慮,會損傷脾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如《黃帝內經》裏所說:“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這裏的氣,即指脾氣。脾氣淤滯不行,下能運化,水穀精微就達不到四肢,造成身體滯重、倦怠。俗話說,隻有睡得著,才能吃得香,這是因為良好的睡眠能使中樞神經係統興奮與抑製的功能更加協調,而神經係統功能良好,支配胃腸功能的副交感神經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五)常叩齒咽唾
牙齒和唾液對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即對脾胃有極大作用。很難想象,一個牙齒不好,唾液缺乏的人,它的脾胃功能不受影響。因此,健脾胃,要保持牙齒功能正常和正常分泌唾液。晉代著名養生學家葛洪說:“清晨叩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具體做法是屏除雜念,全身放鬆,口唇輕閉,然後上下牙齒有節律地互相輕輕叩擊。唾液,古稱為“金津玉液”,自古流傳著“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渡長年”的諺語,認為口中津液充盈,是健康長壽的保證。咽唾的方法是晨起漱口之後,寧神閉口,先叩擊36次,然後咬緊牙齒,用舌在口腔中四下攪動,不拘次數,以津液滿口為度,再分三次緩緩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