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飯後摩腹散步
不要吃飽飯就躺在床上,應牢記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先生的名言“床是病窩”。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說:“平日點心飯訖,即自以熱手摩腹,出門庭行五六十步。”若能長期堅持,對調整胃腸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及吸收,防治消化不良和胃腸道慢性疾病,大有益處。
(七)夏天要吃薑
夏季炎熱,唾液和胃液的分泌減少,因而影響人的食欲,而生薑就有健胃和增進食欲的作用。另外,人體還會從汗液中丟失大量的無機鹽、微量元素以及各種維生素,從而又增加了能量的消耗。這期間如果在吃飯時多用上幾片薑,就能增加食欲,及時補充營養,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盛夏季節,細菌和病毒異常活躍,容易引起腹瀉、嘔吐等急性腸胃炎,適當吃些生薑或用幹薑加綠茶沸水衝泡後飲用,就能起到防治作用。科學家通過研究後發現,生薑能起到某些抗生素的作用,尤其對沙門氏菌效果明顯。
夏季夜晚,有人貪涼露宿,引起傷風感冒,這時及時喝點薑湯,有助於驅逐體內風寒。
中醫認為生薑能“通神明”,就是指提神醒腦。中暑昏厥不省人事時,用薑汁一杯灌下,能使病人很快蘇醒;輕度中暑者適當吃點生薑也有裨益。傳統防暑中藥——仁丹,裏麵就有生薑的成分。
(八)宜謹防飯醉人
“酒醉”已人人皆知,“飯醉”又從何說起呢?其實過量飲食,同飲酒一樣都能醉人。當然,這裏所說的“飯”,包括了一切飲食,並非單指大米、白麵而言。
早在公元1773年,醫者沈金鼇所寫的《雜病源流犀燭·不寐多寐篇》中就有詳細記載。“食方已,即困倦欲臥,脾氣弱,不勝食氣也,俗名飯醉,宜六君子湯加山楂、神曲、麥芽。”醫書中指出食後昏困稱為“飯醉”。眾所周知,人在進食後,主司受納的胃就開始緊張工作,一麵分泌大量消化液,如酶、鹽酸及黏液蛋白等,一麵蠕動,消化食物。此時需增加血液、氧氣、水分幫助工作。相對而言,其他部位的髒器供血就減少,大腦也出現暫時性缺血現象,人便出現嗜睡困倦,尤其飽食後這種情況更為明顯。
另外,各種食物性能不一,在胃中停留時間長短也各異。如糖類食物約停留2小時,蛋白質4~5小時,脂肪要7~8小時,脂肪混合食品甚至需10多小時才能從胃全部排到十二指腸。如果不加抑製,大量進食油膩之物,就會使胃液分泌減少,蠕動能力降低,造成食物在胃內留滯時間延長,難以消化輸送。如果食物在胃中發酵、腐敗,還會產生大量氣體和有害物質,從而使人有惡心嘔吐、胃脘脹痛、昏倦欲睡等醉人之態。
“飯醉”之禍並不比“酒醉”為輕。暴飲暴食而致急性腸胃炎和急性胰腺炎,急性胃擴張導致胃穿孔,危及生命者屢見不鮮。
因此,平素飯食必須節製有度,佳節時更應注意。古訓“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少吃多餐方為養生之道。飯後散步片刻,腹肌的節律性收縮,將有助於胃腸蠕動,也促進消化液正常分泌,古雲“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有一定道理的。
(九)以胃補胃
胃為水穀之海,氣血生化之源,與人體健康關係極為密切。胃強者,營養適宜,而體質日漸強大;胃弱者,消化不良,而體質日漸虛弱。將豬肚1隻洗淨,人參3克,糯米100克裝入豬肚,煮熟食之,可治脾胃虛敗、中氣不足、遺尿脫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