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防老秘訣在於養神(1 / 3)

八、防老秘訣在於養神

引起衰老的原因很多,其中不懂得精神保健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俗話說:“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頭”。這裏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一個人老還是不老,與其精神狀態密切相關。在精神上經常保持愉快、樂觀的人,就不易衰老;相反,時常憂慮、悲觀的人,會使衰老提前到來。傳說中的伍子胥過文昭關,一夜之間白了頭,就是一個再典型不過的例子。

情緒變化對衰老的影響,已引起國內外有關學者的高度重視。日益發展的心身醫學非常強調人的心理因素與生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強調人們對環境刺激因素的心理、生理反應。認為情緒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情緒是人體內一種最有助於健康的力量。因為,當人精神愉快時,中樞神經係統處於興奮狀態,其指揮作用增強,便促進人體進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活動,保持旺盛的新陳代謝,因而使人頭腦清醒、思維敏捷、精力充沛。有關專家研究認為,保持精神樂觀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他們視樂觀的情緒為一種強大的“抗體”。一個人在患病之後,若能保持樂觀的情緒,就有利於疾病的盡早康複,所以,心理療法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各種疾病治療和康複中,可見良好的情緒是保健良藥。

現代醫學亦發現,在一切對人體健康不利的影響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長期情緒憂鬱、恐懼悲傷、嫉妒貪求、驚怒激昂或情緒緊張的人比精神狀態健康穩定者更容易患一些危害大的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神經症、精神病、哮喘、慢性胃炎、青光眼、癌症等等,女性還容易引起月經不調,甚至閉經。巴甫洛夫曾指出:“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胡夫蘭德在《人生延壽法》一書中亦指出:“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喪、懼怕、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特別是隨著社會的前進、經濟的發展,“人類已進入情緒負重的非常時代”,精神因素影響人體健康的情況將越來越顯得複雜。因此,要抗老防衰,必須注意精神衛生。

那麼,怎樣進行精神保健呢?關於這一點,傳統養生學和現代醫學記載了許多的方法和經驗,歸納起來,最重要的原則是“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所謂恬淡虛無,就是心中無雜念,精神要安靜,不為外物所擾動;而“精神內守”,即指精神要守持於內,不要耗散於外,隻有做到上述兩條,才能如古人所說:“病安從來”。不得病或少得病,以保持身體的健康,推遲衰老的到來。

(一)養生必須“神與形俱”

我國醫學現存最早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裏說:“形與神俱,乃盡終其天年”。意思是人們隻有做到形體與精神活動的和諧,才能活到自己應該活到的年齡。這說明在養生實踐中,人們必須注意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保養,使得形體健壯,精力充沛,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神與形俱”,實際上是指形神合一。形神合一構成生命。人的生命活動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物質、能量代謝為主的生理活動;另一類是精神活動。二者在同一身形髒腑和精血津液的物質基礎上相互密切聯係著。形神合一主要強調說明人體複雜生命活動的整體性,它包括了,心理與生理的統一、機體內環境與客觀外環境的統一、精神與物質的統一。二者的相互關係是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正如著名醫學家張景嶽所說:“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無形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活”。也就是說,無形便無神,有形無神,隻是一具僵屍。所謂養生,其實就是生命個體在自然規律所賦予的壽限內,努力達到“形與神俱”,身心健康地生活。養神和養形有著密切的關係,二者不可偏廢,要同時進行。養神和養形的方法很多,但歸納起來不外乎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避邪趨安、堅持鍛煉等。“清靜”對養神很是重要。另外,還要適當地節欲保精,雖說性欲乃陰陽自然之道,但也不可過度傷精耗神,因為,傳統醫學養生認為精是神的物質基礎,積精才能全神。

(二)得神者生,失神者死

本句出自《黃帝內經》意思是若人體生命活動中有神,那麼就身體健康;若喪失神,人就死亡,從而強調了神的重要性。望神是中醫診斷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確定、鑒別疾病不可缺少的一環。神的外在表現很多,望神的內容很豐富。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目光、表情、神誌、言談、舉止等;狹義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活動,即思維意識活動。望神既要觀看人的目光、表情、神誌、言談舉止,又要考察人的思維意識的活動。神是人身之主宰,與精、氣同為人身之寶,號稱人身三寶,三者關係密切。精、氣能生神,精、氣足則神旺,精、氣耗則神憊。神能禦精、禦氣,神旺則表明精氣充足,神憊則表明精虧氣耗。中醫望神二般可分為如下五類。

(1)有神:有神又稱得神。

有神的人表現為目光明亮,麵色榮潤含蓄,表情豐富自然,神誌清楚,語言清晰,回答切題,動作靈活,反應敏捷,體態豐滿自如,呼吸平穩均勻。這表明一個人精氣充盛,身體健康,即使患病,也是病淺證輕,髒腑功能未衰,預後良好。

(2)少神:少神又稱神瘦、神氣不足、輕度失神。

患者常表現為眼球靈動不夠,精神倦怠,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聲低懶言,動作緩慢無力,並伴有健忘、多夢或嗜睡等。這說明病人髒腑功能減退,精虧氣損,需調補養息。倘若調補乏效,可使病情進一步發展,至見無神。

(3)無神:無神又稱失神,是少神的進一步發展。

患者表現為目暗睛迷,瞳神遲滯,或雙目向上直視,麵色晦暗無華,表情淡漠呆板,精神萎靡不振,語微續斷不清,神誌恍惚蒙嚨,甚或昏迷譫語、語無倫次,反應遲鈍,動作失靈或強迫體位,肢瘦腹大,形體枯槁,呼吸異常或微弱似無,心律急促似奔馬等。這說明病情嚴重,髒腑精氣衰敗,多見於癌症晚期、肝硬化晚期及急性感染熱病等患者。

(4)假神:假神即垂危病人出現精神暫時好轉的假象。

臨床時常見病人原已雙目緊閉,或瞳仁呆滯,突然目露光彩;原本神誌昏迷或意識蒙嚨,突見神誌、思維清楚,安排家事或工作學習;原為麵色晦暗無光,忽見顴紅如妝;或病至語聲低微,時斷時續,忽見語言清晰,欲見親人;或久病毫無食欲,今則胃口大開;或久臥不能行走,今則欲起行走。這說明病人精氣衰竭至極,導致陰不斂陽,虛陽外越,是陰陽即將離絕的危候,古人喻作“殘燈複明”、“回光返照”,當全力搶救,以圖延緩生命。

(5)神亂:神亂指病人神誌錯亂、精神失常。

若見表情淡漠,寡言少語,悶悶不樂,神情癡呆,喃喃自語,哭笑無常,說明痰氣鬱結,閉阻神明,間或心脾兩虛,神不守舍,屬癲證,習稱文癡,若見瘋狂怒罵,打人毀物,不避親疏,或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或自認高貴,少臥不饑,妄行不休,表明氣鬱化火,痰火相結擾心,屬狂證,習稱武瘋。若見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後如常而感乏力,表明肝風夾痰上蒙清竅或痰火擾心、肝風內動,屬癲證,習稱羊癇風。上述諸症均當辨證施治。

(三)“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此句原文見於《黃帝內經》的《素問·上古天真論》,是中醫養神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

內,是針對外而言;守是堅守、保持的意思。所謂“精神內守”是指人對自己的意識思維活動及心理狀態進行自我鍛煉、自我調節,使之與機體、環境保持協調平衡而不紊亂的能力。它強調了內環境——精神的安定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即“病安從來”,意即精神守持於內,人怎麼會得病呢?那麼,又怎樣才能做到“精神內守”呢?

1.要防止“不時禦神”

禦,駕禦、控製的意思;時,善也。不時禦神,即是指不善於控製自己的精神。

“不時禦神”亦出自於《黃帝內經》,書中在談到人如何會早衰時明確指出:“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裏的“半百而衰”,即隻活了50歲就已衰老,關鍵原因就是在於“不時禦神”。由於不善於把握調整自己的情緒,為貪圖一時的快樂,違背生活規律而取樂,有礙於身心健康,從而促使人體過早地衰老。

精神耗散之所以引起早衰,是由於“神者,血氣也”。也就是說,氣血是神的物質基礎,大量、過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血氣損耗,從而產生衰老。《壽世青編·養心說》裏指出:“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憤憤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心之法也。”此謂“精神內守”具體運用的最好說明,其中心意思是要人們對外界事物要采取安和的態度。安者,對外界各種事物的刺激順乎其自然地適應;和者,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要順之而去,千萬不要為各種瑣事傷透腦筋,費盡心機,這一點對於老年人尤為重要。

2.要“高下不相慕”

此為《黃帝內經》裏一句重要養生格言。高,指貴族,統治者;下,為廣大群眾、百姓;所謂高下不相慕,是說人的社會地位有高低,不要相互傾慕而各安於本位。

在現實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難的。自古以來,不少人為了高官厚祿而互相殘殺,連腦袋都丟了,還談什麼養生呢?社會上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連別人的才華、品德、名聲、成就、相貌等高於自己時,都覺得不舒服,常常產生一種“無名火”,使心境抑鬱,情緒煩躁。現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燒之時,體內會發生一係列變化,如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血壓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大腦功能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古今中外的曆史上因嫉妒而產生悲劇的例子是相當多的。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因而嫉妒很容易產生。因為在競爭年代裏,人們每時每刻都在競相爭上,爭取發展和優勢。你認為應該是平等的,或認為自己應在更高的位置上,但競爭結果卻是對方居於優越地位,由此導致心理失衡,嫉妒之心就很容易產生了。可見,嫉妒作為一種心理活動,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關鍵是看有沒有力量去排遣它,或者把它變成一種督促自己向上的動力。總之,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是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加強思想意識修養,把羨慕的心情變成追趕的行動,對情緒進行良性控製。

(四)要“以恬愉為務”

恬,安靜也;愉,即愉快、樂觀、開朗;務,任務。所謂“以恬愉為務”,是指人們一定要以精神樂觀為首要任務。這又是《黃帝內經》裏提出的情誌養生的一條重要原則。

樂觀的情緒是人體內一種最有助於健康的力量,因為當人精神愉快時,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指揮作用加強。人體內進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調整,保持著旺盛的新陳代謝。因此,不僅食欲好,睡眠好,而且頭腦敏銳,精力充沛。現在國內外觀察研究一致認為“樂觀者長壽”。據調查,有98%的長壽老人具有開朗樂觀的性格,正如《黃帝內經》裏所說:“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歲。”《證治百問》裏也說:“人之性情最善暢快,形神最宜煥發,如此刻有長春之性,時時有長生之情,不惟卻病,可以永年。”

1.樂觀可祛病

清代有首《祛病歌》非常耐人尋味:“人或生來血氣弱,不會快樂疾病作;病一作,心要樂,心一樂,病都祛;心病還須心藥醫,心不快樂空服藥,且來唱我快活歌,便是長生不老藥。”這即是有名的快樂祛病法。世界醫藥學的鼻祖,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曾說,軀體本身就是疾病的良醫。任何一件事情,根據你對它作出什麼樣的反應,對你的免疫係統,不是增強,便是損傷。改善精神狀態,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療。前蘇聯外科學家皮羅戈夫說:“勝利者的傷口比失敗者的傷口要愈合得快,愈合得好。”休斯敦有個腫瘤專家,他每在治療病人之前,總是娓娓動聽地向病人預言好結果,並使他們深信不疑自己一定能夠戰勝疾病。他還把病人帶去見那些患過同一種病,並且已經治愈的患者,結果,對疾病的治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樂觀的表現

對於樂觀的外在表現,《實用中醫保健學》一書中有較詳細的描述。樂觀的表現,分情緒上的樂觀和意誌上的樂觀,其中情緒上的樂觀主要表現在氣色、言語、行動、眼神和意識等方麵;而意識上的樂觀表現深邃,如意誌堅決,以苦為樂,常知足,善處事等。

①情緒上的樂觀。

形於色:麵紅膚潤,氣色含蓄協調,精神煥發,舌體紅潤、光澤,且附有薄白苔。

樂於言:語言準確、流利、清楚,語調柔和,似弦芳曲,悅耳動聽。原因是喜感於心,聲必欣悅,樂感於心,言必舒暢。

行於動:神樂則五官四肢欲動。原因是心神司位,氣血各主,肌肉豐健,筋脈舒利,技巧自出,敏捷靈活,故表現出喜樂自然,談笑風生,口有言,手有勢,足有舞,此乃樂生百趣。

彰於目:目光炯炯,黑白分明,啟閉自如,默默傳神。原因是目為心靈的窗戶,傳神的靈機。

著於識:心神快樂則心思有序,意識清楚,思維敏捷,善於分析,遇事不慌,主意多,辦法好,工作效率高。

②意誌上的樂觀。

常知足:知足常樂。知足,指對現實生活的適應和滿足。善處事,樂觀者能對人寬厚,對己克儉,絕無損人之心,和善處事,視他人若親。

苦為樂:有遠大理想,為實現美好的理想孜孜以求,不怕一時生活的艱辛且能以苦為樂,奮發進取。

3.怎樣才能愉快、樂觀

(1)要保持笑口常開:對於笑,《辭海》釋義,笑,因感情喜悅而開顏。它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心理活動的體現。它的作用又是其他任何活動所不能代替的。一次盡情的歡笑,相當於進行一次適度的體育鍛煉,它能使腹部、胸部和肩部的肌肉,甚至全身的肌肉、關節都得到有益的活動,對人體各個係統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如笑對神經係統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可消除對健康有害的緊迫感,使肌肉放鬆,驅散憂愁,忘卻各種煩惱和不悅。近來,在美國興起一門新的學科——笑學,以研究笑對人體所產生的一係列生理變化。據報道,在歐美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對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各種研究笑的機構應運而生,如“笑的天地”,“笑的聯盟”,“笑城”,“幽默協會”,“笑的中心”,“笑的廣場”等等。

笑盡管好處很多,但必須適度,必須懂得笑的宜忌。心理學家認為,隻要不是苦笑、冷笑和假笑,皆有益於健康。但假笑及縱情狂笑過分,也會招來不良後果。以下幾種人就不宜大笑。

①有嚴重高血壓的人。因為大笑時,血壓劇烈升高,往往誘發腦出血或其他病。

②患有嚴重心髒病者。因為大笑時,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呼吸和心跳加快,體內耗氧大量增多,這些都直接加重了心髒的負擔,會誘發心髒病複發。

③由於尿道和肛門都由括約肌來控製大、小便,因此,括約肌鬆弛的人,如果大笑,因腹內壓力增加,會使大、小便失禁。

④一些曾經做過胸腔、腹腔、血管、心肌等外科大手術者,應讓其安靜休養,一般來說,5~7天不宜大笑。

⑤患早期疝氣者,如果經常大笑,會導致疝氣病加重,難以迅速複原。

⑥懷孕期間的婦女,大笑時會使腹部猛烈抽搐,容易造成早產或者流產,故不宜大笑。

那麼,什麼樣的笑才恰如其分呢?一般說來,聽相聲,看滑稽戲,欣賞幽默作品所發出的笑比較合適,笑聲之後,心上的憂愁煩惱會隨著笑聲而煙消雲散,周身上下頓感輕鬆爽快。

(2)要學會幽默:因為幽默作為生活的藝術——語言的詼諧、動作的滑稽,在人際交往中是不可缺少。正如列寧所說:“幽默是一種優美的、健康的品質。”也有人說,幽默是生活的味精,生活因為幽默而變得美麗,人生因為幽默而變得輕鬆。

幽默的方式有很多,如自嘲式幽默,可讓人感受到謙遜和豁達,能使緊張的氣氛變得輕鬆,可使陌生的心靈變得親近。又如調侃式幽默,可使平凡的事情變得富有情趣,是呆板生活中的調味劑。還有比喻式幽默,能使人體會到學識的淵博,聯想的豐富,可把你的思緒帶到一個廣闊的空間。再有懸念式的幽默,更富有生活的情調與浪漫。最後是對抗式的幽默,可體現出機智與敏捷。總之,幽默是具有智慧、教養和道德上的優越感的一種表現,表達了人類征服憂患和困難的一種方式,是對生活居高臨下的“輕鬆審視”。一個渾身洋溢著幽默的人必定是一個樂天派。

(3)要避免孤獨、寂寞:孤獨感並非為老人所特有。有一些人,也備受孤獨感的折磨。有些老年人則是在熱鬧後的清靜中,感到自己形單影孤。由於孤獨和孤僻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空虛和痛苦,必然影響中樞神經係統的正常功能,使神經體液的調節失去平衡,免疫係統的防禦功能下降,隨著機體內在“防線”的崩潰,病邪的入侵也就有了可乘之機。再者,孤獨和孤僻造成的精神上的寂寞和頹廢往往帶來舉動的自我摧殘,或借酒消愁,或以煙解悶,不一而足。據統計,美國70歲以下的孤居離婚男子的心髒病、肺癌和胃癌的死亡率則為有正常家庭生活的男人的7倍,前者患高血壓的死亡率大約為後者的3倍。

避免孤獨、寂寞的最好方法是交往,因為交往使人們得以彼此交流感情,排遣孤寂;交往,使人增添積極樂觀的情緒,產生幸福感與滿足感。總之,交往是人類現代社會的“維生素”,它不僅對個人的社會化和個性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人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對生命的延續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於老年人來說,避免孤獨和寂寞的最好方法是建立健康的人群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