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防老秘訣在於養神(2 / 3)

(4)要培養良好性格:原因是人的性格與疾病的關係極為密切。不少人受先天遺傳和後天生活的影響,形成了有害於身體健康的某些性格特征。如性情急躁,喜勝好強,簡稱為A型性格,此類人易患心髒病。不僅心髒病的產生和變化與性格有關,其他疾病的發展、變化也同樣和性格有關,如高血壓會因患者性格急躁、容易激動而加劇;也能因患者性格平和,情緒穩定而好轉。性格脆弱者會因一次精神上的打擊而發生精神病;而性格堅強,凡事泰然處之者則不易得此病。同時,還發現相當多數癌症患者年輕時的性格欠佳。因此,得出的結論是良好性格有益於健康,不良性格有損於健康。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專家索倫森博士說:“改變性格,這對成年人絕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不過,一旦他們認真改正,很快就會嚐到甜頭。他們不再終日緊張忙亂,疲於奔命,而是有張有弛,有勞有逸……同時,眼界開闊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和工作安排也有了明顯的改進。許多經過這種適應性改變的老心髒病病人,不僅症狀越來越輕,工作和社會關係也越來越好。這都有助於他們自覺地在改變性格上不斷努力。”

由此可見,保持愉快心情的前提是要養成良好的性格,培養自己成為一個性格開朗、樂觀、風趣、幽默、詼諧的人。

(五)學會調整不良情緒

人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人對外界刺激的心理生理反應。尤其到了老年,會出現各種往日未曾有過的各種情緒。這是由於他們的生理變化而導致的心理變化。一般說來,人在40~70歲,腦神經細胞比青年時期減少20%以上,大腦的退變可以產生各種不良情緒。那麼,應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克服老年人的不良情緒呢?

1.疏泄法

疏,疏發;泄,發泄。所謂疏泄法,是指當人在處於逆境,心情不佳時,千萬不要把痛苦憂傷悶在心裏,一定要發泄出來。事實證明,疏泄法可使人從苦惱、鬱結的消極心理中得以解脫。美國聖保羅精神病學研究室主任威廉·弗列有個有趣的實驗,在受試的200名男女中,有85%的女性和73%的男性在因痛苦而致哭泣後,自我感覺都比哭之前好得多,健康狀況也有改善。又如中國古代名著《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是典型1例。由於特殊的人生經曆形成了她獨特的個性。在第二十七回中寫到黛玉探視寶玉,因丫頭不給開門而感傷的情形:“紫娟、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形無事悶坐,不是愁眉,便是長歎。”那黛玉倚著床欄杆,兩手抱著膝,眼睛含著淚,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天才睡了,因此,終於早天,令人扼腕歎息。

由上可知,當人們在遇到負性生活事件並引起不良情緒時,千萬不要強硬壓製自己的感情,應學會適當地發泄。不論是痛痛快快不失體麵地哭一場,還是在知心朋友麵前傾訴衷腸,以及到空曠野地引吭高歌或惡語重拳地自我發泄,隻要無礙於他人,又有助於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都不失為聰明的舉動。有條件的老人還可撥通熱線電話,既可毫無顧忌地傾訴你內心的苦衷,又可得到谘詢員真誠的安慰和有效的指導,使你受益更大。

2.節製法

節製法即節製、調和情感,防止七情過激,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目的。如《呂氏春秋》裏說:“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養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事實上隻有善於避免憂鬱、悲傷等不愉快的消極情緒,使心理處於怡然自得的樂觀狀態,才會對人體起著良好的作用。《醫學心悟》歸納了“保生四要”“戒嗔怒”即為一要;《泰定養生主論》強調養生要做到“五不”,“喜怒不妄發”列為第二;《養性延命錄》概括的養生“十二少”,主要講的就是節製七情,諸如少愁、少怒等等。《老老恒言》裏說:“卜借氣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最忌是怒,怒氣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那麼,平日又如何製怒呢?

①要保肝。因為“肝主怒”,經常發怒的人,往往是肝的功能失常,如《黃帝內經》裏說:“肝氣實則怒。”若是肝氣鬱結所致發怒,應當舒肝解鬱;若是肝火引起的,應當清瀉肝火;若是肝陽上亢引起的,應當滋陰潛陽。

②遇事冷靜。因為不管怎樣的怒,常常是不能冷靜思考的結果。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但暴跳如雷就能解決問題嗎?恰恰相反,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招致更壞的後果。因此,遇事一定要冷靜,才能積極思考,想出對策,圓滿解決問題。

③加強修養,防怒於未然。因為經常聯係群眾,加強自身修養,可使人心胸坦蕩,提高觀察和理解事物的能力,能夠正確處理將要發生的令人發怒的事情。

④當神情興奮、憤怒、狂躁之時,可聽一些節律低沉、淒切悲涼之曲。

3.移情法

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情緒和意誌,以解脫不良情緒的苦痛,又稱轉移法。《臨證指南醫案》中說:“情誌之鬱,由於隱情曲意不伸……鬱證全在病情能移情易性。”《續名醫類案》裏說:“失誌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理瀹駢文》裏更明確指出:“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矣。”常用的移情法很多,主要如下。

①運動移情法。在情緒激動與別人爭吵時;最好的方法是轉移一下注意力,去參加體育鍛煉,如打球、散步、打太極拳等。

著名醫學家李東垣在《脾胃論》裏說:“勞則陽氣衰,宜乘車馬遊玩”。即是說旅遊可解除煩惱,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恢複,當思慮過度,心情不快時,應到郊外漫遊或消遣,讓山清水秀的環境調節消極情緒,讓自己陶醉在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裏,舒暢情懷,忘卻憂煩。

②琴棋書畫移情法。在煩悶情緒不佳時可聽聽音樂,欣賞戲劇,觀賞幽默的相聲或啞劇,這樣能樂得捧腹大笑,精神振奮,緊張或苦悶的情緒也隨之而消。如吳師機說:“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矣。”《北史·崔光傳》也說:“取樂琴書,頤養神性。”

由上可知,老人們平時應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如書法、繪畫等。用這些方法排解愁緒,寄托情懷,舒暢氣機,頤養心神,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

4.暗示法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記載了運用暗示療法的範例。如《素問·調經論》裏說:“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日: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意思是說,醫生要先在病人應針刺的地方不停地進行按摩,並拿出針來給病人看,口裏說我將把針紮得很深,這樣,病人必然會集中注意力,使精氣深伏於內,邪氣散亂而外泄,從而提高針刺的療效。

由上可知,暗示法不僅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而且能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此法一般多采用語言暗示,也可采用手勢、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藥物及其他暗號來進行。《三國演義》裏有個“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例證。

暗示法與說服不同,因為它是通過語言使病者不經邏輯的思維和判斷就自覺地接受醫生灌輸給自己的觀念;而說服的作用則在於道德理念的認同。

5.升華超脫法

此法亦是人們擺脫不良情緒刺激的好方法。眾所周知,《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他因替李陵辯解,得罪皇帝而下獄,慘受宮刑。司馬遷為轉移不幸遭遇所帶來的苦痛心境,以堅強不屈的毅力全身心的投入《史記》的撰寫之中,以舒誌解愁,調整和緩解心理矛盾,把身心創傷等不良刺激變為奮發努力的動力。由此例可知,所謂升華法,就是用頑強的意誌戰勝不良情緒的幹擾,用理智和情感將其化為行動的動力,投身於事業中去。

超脫法,即超然。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脫離導致不良情緒的環境。如老年人在喪失老伴後,可考慮換一下居住地,換環境以防觸景生情。有時在與子女和鄰居發生矛盾時,可以到環境優美的公園或視野開闊的海濱散步、玩一玩,這樣可驅除煩惱。

6.說理開導法

此法是正確運用“語言”這一工具進行啟發誘導,宣傳防病知識,分析疾病的原因與機製,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之主動地配合治療,從而促進健康的恢複。《黃帝內經》裏說:“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此謂說理開導法的起源。所謂“告之以其敗”,即向患者指出疾病的性質、原因、危害、病情的輕重,以引起病人對疾病的注意,使病人有認真對待疾病的態度。所謂“語之以其善”,即向患者指出隻要與醫務人員配合,治療及時,措施得當,是可以恢複健康的,以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所謂“導之以其所便”,即告訴患者如何調養和治療的具體措施。所謂“開之以其所苦”,即幫助患者解除緊張、恐懼和消極的心理狀態。

由上可知,心理開導最常用的方法是解釋、鼓勵、安慰。其中解釋是說理開導法的基礎。實行解釋須向患者講明疾病的前因後果,解除其思想顧慮,密切醫患關係,從而達到康複的目的。鼓勵和安慰是在患者心理受到挫傷、情緒低落之時實行的康複方法;在患者出現疑慮、憂愁時,醫者以充足的信心作出解釋,擔負起責任,以消除病人的緊張與焦慮。

俗話說:“快樂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樂;痛苦有人分擔,就可以減輕痛苦。”所以,當人們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或遭到不幸時,可找自己的知心朋友、親人傾訴苦衷,或向親朋好友寫書信訴說苦悶,以便從親人和朋友的開導、勸告、同情和安慰中得到力量和支持。

7.以情製情法

又叫情誌製約法,創自於《黃帝內經》。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以情製情法是根據情誌及五髒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製約、互相克製的情誌,來轉移和幹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誌,借以達到協調情誌的目的。此謂祖國醫學獨特的心理治療與康複方法。這一心理治療的原則到金元時代,以著名醫學家張子和的《儒門事親》為代表,達到了充分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水平。正如他所指出的:“悲可以製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戲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製思,以汙辱欺罔之事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誌此之言奇之。凡此五者,必詭怪譎詐,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聽視。”

在使用以情製情法時,要在患者有所預感時,再進行正式的情誌治療,不要采取在病人毫無思想準備之時,突然地進行,並且還要掌握病人對情誌刺激的敏感程度,以便選擇適當方法,避免太過或不及。

喜傷心者,以恐勝之。以恐勝之,又叫驚恐療法,適用於神情興奮、狂躁的病證。《儒門事親》裏載:有一位莊醫師“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日:吾取藥去,數日更不來。”於是病人便漸漸由懷疑不安而產生恐懼,又由恐懼產生悲哀,認為醫生不再來是因為自己患了重病。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日:“吾不久矣!莊知其將愈,慰之。”這個病例說明了莊醫生采取按脈失聲與取藥數日不至而取效,此即,“恐可勝喜”。

《洄溪醫書》裏亦記載一例喜病恐勝之例:某人新考上狀元,告假返鄉,途中突然病倒,請來一位醫生診視。醫生看後說:“你的病治不好了,七天內就要死,快趕路吧,抓緊點可以回到家中。”新狀元垂頭喪氣,日夜兼程趕回家中,七天後安然無恙。其仆人進來說:“那位醫生有一封信,要我到家後交給您。”隻見信中講道:“公自及第後,大喜傷心,非藥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無妨矣。”

以上二例,說明喜傷心者,可以恐解之。原因何在呢?《吳醫彙講》解釋說:“必有所樂謂之喜,何僅謂喜傷心哉?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經日:‘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不知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至於恐能勝喜,其義維何?蓋喜為心誌,恐為腎誌,水能製火,既濟之道也。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莫不反喜為憂者,惟喜之情緩於恐,而恐之情急於喜也。是以水火克製之理言之,或近附會,而不知勝複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深相印合者。”

思傷脾者,以怒勝之。以怒勝之,是利用發怒時肝氣升發的作用,來解除體內氣機之淤滯的一種療法。它適用於長期思慮不解,氣結成疾或情緒異常低沉的病症。《續名醫類案》載:一富家婦人,傷思慮過甚,二年餘不寐。張子和看後日:“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與其丈夫怒而激之也,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寐,自是而食進,脈得其平。此例說明了思之甚可以使人的行為和活動調節發生障礙,致正氣不行而氣結,或陰陽不調,陽亢不與陰交而不寐,當怒而激之時,逆上之氣衝開了結聚之氣,興奮之陽因汗而泄,致陰陽平調而愈。

《四川醫林人物載》裏也記述了一例鬱病怒激之病例:青龍橋有位姓王的儒生,得了一種怪病喜歡獨居暗室,不能接近燈光,偶爾出來則病情加重,遍尋名醫而屢治不驗。一天名醫李健昂經過此地,家人忙請他來診視。李氏診畢,並不處方,卻索取王生昔日之文,亂其句讀,高聲朗誦。王叱問:“讀者誰人?”李則聲音更高。王氣憤至極,忘記了畏明的習慣,跑出來奪過文章,就燈而坐,並指責李氏:“你不解句讀,為何在此高聲嘶鬧?”儒生一怒之後,鬱悶得泄,病也就好了。

悲傷心者,以喜勝之。以喜勝之,又稱笑療。對於由於神傷而表現的抑鬱、低沉的種種病症,皆可使用。在《醫苑典故趣拾》中有這樣一則笑話:清代有位巡撫大人,抑鬱寡歡,成天愁眉苦臉。家人特請名醫診治,當名醫問完其病由後,按脈許久,竟診斷為“月經不調”。那位巡撫大人聽罷,嗤之以鼻,大笑不止。連連說道:我堂堂男子,焉能“月經不調”,真是荒唐到了極點。從此,每回憶及此事,就大笑一番,樂而不止,這是名醫故意以常識性的錯誤所引起的發笑。

金元名醫朱丹溪曾遇到一青年秀才,婚後不久突然亡妻,故終日哭泣悲傷,終成疾病。求盡名醫,用盡名藥,久治無效。朱丹溪為其診脈後說:“你有喜脈,看樣子恐怕已有數月了。”秀才捧腹大笑,並說:“什麼名醫,男女都不分,庸醫也!”此後,每想起此事,就會自然發笑,亦常將此事作為奇談笑料告訴別人,與眾人同樂。日移月轉,秀才食欲增加,心情開朗,病態消除。這時,才告訴他這是以喜樂製勝悲憂的治法。

恐傷腎者,以思勝之。以思勝之,主要是通過“思則氣結”,以收斂渙散的神氣,使病人主動地排解某些不良情緒,以達到康複之目的。《晉書·樂廣傳》記載:常有親客,久闊不複來,廣(樂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懷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弓、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複置酒於前處,謂客日:酒中複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屙頓愈。“杯弓蛇影”這一成語所講的曆史事實,說明由恐懼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來解除其恐懼緊張的心理狀態,從而使疾病消除,恢複健康。

怒傷肝者,以悲勝之。以悲勝之,是根據《黃帝內經》“悲則氣消”和“悲勝喜”的作用,促使病人發生悲哀,達到康複身心的目的一類療法。對於消散內鬱的結氣和抑製興奮的情緒有較好作用,最適於病人自覺以痛苦為快的病症。《儒門事親》中載:張子和治婦人病,問病人日:“心欲常痛哭為快否?”婦日:“欲如此,餘亦不知所謂。”張又日:“少陽相火,淩灼肺金,金受屈製,無所投告。肺主悲,但欲痛哭為快也。”於是,張子和鼓勵病人盡量痛哭,其病得以康複。此病例為木火灼傷肺金,肝肺氣鬱,故以哭出為快。

這裏還要說明的是,在運用“以情製情”療法治療因情因素所導致的病變時,要注意刺激的強度,即治療的情誌刺激,要超過致病的情誌因素,或是采用突然地強刺激,或是采用持續不斷地強化刺激。總之,後者要超過前者,否則就達不到以情製情的治療目的。

(六)怎樣製怒好

“怒”為七情之一,也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裏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矣。”怒為肝之誌,怒動於肝則氣逆而上;氣逼血升,血隨氣出,故其則嘔血。肝木肆橫,乘襲脾土,以症見飧泄。《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周瑜,身為東吳的大都督,雄姿英發,統帥幾十萬大軍,馳騁疆場為何能被諸葛亮氣死呢?原來周瑜剛愎自用,“討荊州”滲敗於巴蜀,大怒之下,口吐鮮血而亡。臨死之前,還對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英國著名生理學家亨特,天生脾氣急躁,他生前常說:“我的命運早晚斷送在一個惹我真正動怒的壞蛋手上。”結果,在一次醫學會議上,“壞蛋”出現了,他盛怒之下,心髒病猝發,當場身死。由上可知,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很不利的。林則徐把“製怒”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就很有道理。當人發怒時,會出現心跳過速,特別是有心髒病的人,有可能由於嚴重心律失常,誘發心肌梗死而猝死。公元一世紀時,古羅馬國王納瓦,在一次禦前會議上,因有人大膽頂撞冒犯他,不禁大發怒火,拍案而起,瞬息倒地身亡。可見,暴怒,往往會使人斷送生命。意大利一家周刊對一個居民區裏兩年內死亡者的調查表明,愛發怒者的死亡率,比有愉快情緒的人要高出6倍。美國醫學博士湯姆斯,對高血壓、心髒病患者的情緒進行統計分析,易怒者的發病率為77.3%,而處事謹慎,情緒穩定者的發病率為25%。國內外的學者都認為,如果一個人的情緒易於激動,經常大發雷霆,整天在壞的情緒下過日子,極易患“壽命縮短病”。因此,要想“盡終天年,度百歲乃去”,就必須“製怒”。那麼,怎樣製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