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保肝。祖國醫學認為,“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就是說,人之七情生於五髒,具體地講,心主喜,肝主怒,腎主驚恐,脾主思,肺主悲憂。所以,要製怒,必須保證肝的功能正常。正如《靈樞·本神篇》所說:“肝氣實則怒,肝氣虛則悲。”怒是發脾氣的表現。肝主怒,肝氣旺盛的人,一旦遇到不合己意的事,就往往氣憤不平。怒則氣上,怒氣暴發。肝藏血,因發怒而損傷肝血,致陰血虧損不能濡肝而肝失所養,則肝火愈旺,更易動怒。而肝血愈傷,此所謂“怒傷肝”。這就說明,經常發怒的人,往往是肝的功能失常的表現。若是肝氣鬱結所引起的,當舒肝解鬱;若是肝火上炎引起的,當清瀉肝火;若是肝陽上亢所引起,當滋陰潛陽。
二是以情製情。就是指醫者以言行、事物為手段,激起病者某種情態變化,以達到控製其病態情緒,促進身心康複的一類方法。祖國醫學認為,情態之病,必以情治。具體到“怒”,《黃帝內經》提出“悲勝怒”,就是以悲哀之情來治療“怒”。在中醫康複學中所做悲療,其機製是肺主悲,金克木,故悲哀之情能抑製怒。此外,《素問·舉痛論》還提出“悲則氣消”,即悲哀能使氣鬱消散,而發怒常常是肝氣鬱結的表現,所謂“氣有餘便是火”。
三是加強修養。防怒於未然。經常博覽群書,加強自身修養,可使人心胸坦蕩,提高洞察和理解事物的能力,能夠正確處理將要發生的令人發怒的事。歌德在年輕時,因受失戀之苦的折磨,幾次想自殺,把匕首放在枕頭底下睡覺。但他後來終於抑製了這種輕率的行為,把已經破滅的愛情作為素材,寫出一部震撼世界的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
四是培養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經常心情愉快。怒的產生雖然是多種原因所引起,但遇到挫折或被人惡意地攻擊時最容易發生。此外,在心境不好的時候,也容易被激怒。而經常保持心情愉快,寬容大度,就能正確對待上述情況。《素問·舉痛論》指出:“喜則氣和誌達、榮衛通利”。榮衛通利,即人體營氣、正氣能正常運行,營氣為血中之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二者的正常運行,是心情愉快的結果。祖國醫學認為“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而怒為百病之一,這就足以說明培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重要性。
五是遇事冷靜。怒,按其強度不同?可以分為慍怒、憤怒、大怒和暴怒幾種。但不管怎樣的怒,常常是不能冷靜思考的結果。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但暴跳如雷就能解決問題嗎?恰恰相反,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招致更壞的後果。因此,遇事一定要冷靜,才能積極思考,想出對策,圓滿解決問題。
六是及時宣泄。如心有不平之事,可及時向領導彙報,向知心朋友傾訴,甚至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千萬不要悶在心裏,氣鬱成疾。
七要經常聽一些音樂。當神情興奮、憤怒、狂躁之時,要聽一聽節律低沉、淒切悲涼之曲。
(七)積精全神法
積精,就是積累固護精氣,這樣才能健全神氣。《靈樞·本神》說“故生而來之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兩精,指陰精與陽精,搏,交會、聚合的意思。即男女兩性的陽精與陰精相互交會所產生的生命力叫做神。從而指出神產生的物質基礎是精,有精才能有神,精傷則神無所舍。平素精氣旺盛者,多體格健壯,意識清楚,思維迅速而準確;若精虧體弱,則神誌恍惚,意識不清,思維遲鈍。故張景嶽說:“氣聚精盈則神旺,氣散精衰則神去”。《素問·金匱真言論》也說:“夫精者,身之本也”。又如何積精呢?首要的是節房勞,即避免過度的性生活,對青壯年要求節欲,對老年人則要求絕欲。其次是不要過勞,因為“勞則氣耗”,氣耗精亦耗。老年人因精已虧,髓已虛,故可常服一些益精補髓的藥物,如何首烏丸、六味地黃丸等。
(八)順四時,養意誌
保養精神意誌,應當順從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外在環境的一個主要方麵,精神意誌活動是人體內在髒器活動的主宰,而內在髒器的活動必須與外在環境統一協調,才能保持身體健康。究竟如何根據不同季節,調養情誌,《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裏有詳細的闡明,這裏隻簡述如下:即人的精神意誌春天應當舒暢,夏天應當充實,秋天要安定內斂,冬天要伏藏而不露,這樣才能順從四時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保持人體真元之氣的充盛不衰。
(九)“祝說病由”,移精變氣
用精神療法治療疾病,源於《內經》,如《素問·移精變氣論》說:“餘聞古之治病,唯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所謂祝由,就是轉移病人的思想精神,因勢利導,應用精神療法治療疾病。俗話說:“自家有病自家知,心病還要心藥醫”。用祝由方法治病,必須事先了解病人得病的原因,從而可以通過“祝說病由”的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因而具有一定的調整氣機的作用,對於某些疾病,特別是由精神刺激所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對於一般的疾病,祝說病由也常可解除病人思想負擔,穩定情緒,有利於治愈疾病和恢複健康。
(十)陰平陽秘,精神乃至
這是《素問·生氣通天論》裏的一句話,意思是隻有人體陰氣平和,陽氣固秘,即陰陽協調,人的精神活動才能正常。張景嶽解釋說:“人生所賴,惟精與神,精以陰生,神從陽化,故陰平陽秘,精神乃至”。這說明人的內外、表裏、上下各部分之間,以及物質與功能之間,必須保持著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精神活動。如果一旦破壞了這種動態平衡,勢必產生陰陽偏盛偏衰的病理現象。如陰虛火旺之人,常表現出精神亢奮,急躁,易怒,話多,不易入睡,睡眠少,且夢多;而陽虛陰盛之人,常表現出精神不振,無精打采,多寐,話少。這裏的精神亢奮與不振都是陰陽不調所致;治療上當協調陰陽,陰虛陽亢的老年人,宜多食滋陰潛陽的食品,如米、豆、青菜、海帶、木耳、桃李等;陽虛之老年人,宜食熱量充足的食物,如精豬肉、羊肉、魚、麥、果等。
(十一)益氣血養神法
《素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靈樞·平人絕穀篇》亦雲:“神者,水穀之精氣也”。這都說明,神氣的充沛,必須水穀精氣充足,氣血旺盛。而氣血旺盛的關鍵在於胃氣健全,因為胃氣是氣血生化之源。此外,還要加強身體鍛煉,使氣血運行流暢,老年氣虧甚者,可服益氣豬肚方(內有人參、豬肚、糯米、茯苓、生薑等藥組成),血虧甚者,可服當歸補血湯;易感冒者,服用“玉屏風散”,常有一定療效。
(十二)調情誌,免刺激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的情誌活動與健康的關係,提出七情為致病的重要因素,正如《素問·舉痛論》所說:“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所以就要盡力避免長期劇烈的精神刺激。人們的生活不會是平靜的,總有不稱心如意的事,但心須要想得通,要精神愉快,因為“樂觀者長壽”。巴甫洛夫曾說過:“愉快可以使你對生命的每一跳動,對於生活的每一印象易於感受,不管軀體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體發展,身體強健”。現代醫學業已證明,精神因素引起機體變化和功能障礙是多種多樣的,如最常見的精神病及消化、心血管係統等。甚至癌症也與情緒密切相關,不少癌症患者都有嚴重的精神創傷,或情緒過度抑鬱,或精神過度緊張的曆史。
(十三)積極應對生活壓力抗衰老
對於來自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你是以瘋狂的工作或玩樂來麻痹自己,還是沉浸在煩惱中不能自拔·或是平靜穩妥地處理好問題呢?我們大多數人會出現前兩種情形,對第三種則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其實,冷靜地處理心理壓力也不是什麼難以做到的事。那些能在危機麵前不驚不詫,保持冷靜的人也並非天生就有這份能耐,他們都是在生活中磨煉出來的。
(1)識別心理緊張的征兆:心理緊張通常表現為身體和行為兩方麵的變化,具體反應因人而異。通常我們意識不到自己已處於心理緊張狀態,往往當我們無法忍受而大肆發泄一通,得罪了一大串人之後,才意識到自己的異常。以下所列是一些最常見的心理壓力征兆,有哪些是你所親身經曆的?
頭痛及背部肌肉緊張、難以入睡、半夜醒來、常做噩夢、皮膚過敏或濕疹、不能深呼吸、沒有食欲或食欲亢進、吸煙或飲酒過量、心跳過速、習慣性的緊張、想向家人或同事大吵大嚷、注意力難以集中。
如果你符合上述兩個以上的征兆,就意味著你已處於心理緊張狀態了,你應該抽出時間來回顧一下你的生活,確定到底是什麼地方或事情超出了你的控製能力。
(2)找到控製壓力反應的方法:生活中的壓力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麵對壓力的反應,不僅取決於壓力本身的性質、程度,同時,自身的人格、個性等素質,對反應的強、弱、正、負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要讓壓力占據你的全部情緒,樂觀是調整心理壓力的關鍵。我們應將挫折視為鞭策自己前進的一種積極力量。不要養成消極的思考習慣,遇事要多往好處想。
(3)嚐試創造一種內心的平靜感:保持冷靜是防止情緒失控的最佳方法,沒有內心的平靜,人們會覺得無所歸依。在這種時刻,我們往往會對挫折做出過激反應,製造更多的焦慮與煩惱。
自我放鬆。每天早或晚進行20分鍾的盤腿靜坐,可創造一種內心的平靜感。這種解除雜念的靜坐冥想能降低血壓,減少焦慮並減弱興奮程度。
(4)平衡你的生活:許多人常抱怨說時間老是不夠用,事情老也幹不完。這種焦慮和受壓抑感對許多人來說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記住真正能使你快樂的事情。許多女性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疲於奔命,結果弄得身心交瘁、緊張不安。一位研究心理壓力調控法的專家說:“努力工作本身無可厚非,但應掌握一個度,不要過分委屈自己。工作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
要平衡自己的生活就應嚐試換個角度想問題,抽空去想一想或回味一下那些令自己快樂的事情。
遇事要沉住氣。“許多人麵對壓力就像麵對一支抵在腦門的手槍一樣,神經繃得緊緊的。他們覺得如果沒有按期做完一件事或付清債務,一切就全完了。事實絕非如此,你應該首先問問自己,這是不是最糟糕的情形。如果不是(通常都不是)那麼就別再為此愁眉苦臉了。”
學會自我控製。如果你為某事而緊張不安,憂心忡忡是無濟於事的。你應想個法子來解決這一問題。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一切都寫下來。給自己空出一段很短的“煩惱時光”,寫下你最主要的煩惱、其產生根源及三種可行的解決方法。這樣能使你的思維集中起來,以免把一個問題攪成一團亂麻。
(十四)消除緊張的飲食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維生素C具有緩和精神緊張的作用,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當然要首推新鮮蔬菜和水果,其中尤以草莓、柑橙、菠蘿、青菜、西紅柿、花椰菜、番薯等為最。
鎂和鈣對於消除緊張也有明顯的作用。這兩種礦物質能夠影響肌肉收縮和神經係統細胞的轉換。人體如果缺乏這兩種物質,就會變得暴躁不安。鎂通常存在於巧克力、水果中。人體每天至少要有500毫克的鎂才足夠;有的專家認為,一個人每天吃200克全麥麵包、200克魚肉、300克水果和200~300克蔬菜,就可獲得足夠的鎂。鈣通常存在於鮮奶、乳製品、淡水魚(可以連刺吃的)、海藻、黃豆以及各類豆製品,其中尤以鮮奶和乳製品所含的鈣最易吸收,其吸收率可高達60%~80%。人體每天至少需要800毫克的鈣才夠。
另外,一些專家研究發現,吃零食也能解除緊張。一般來說,零食都是甜食,而甜食則可能使人的精神進入較佳的狀態。例如糖果裏的單糖和麵包裏的雙糖均可導致人腦分泌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能使人平靜及減低人們對痛楚的敏感,因此,人們吃零食後,就會使緊張的神經鬆弛下來。很多女人喜歡在經期前幾天吃零食,就是這個道理。
(十五)謹防樂極生悲
長沙有位老太太不到60歲,最喜歡搓麻將,常常搓到夜深人靜,從不知道什麼叫疲勞。不久前,她又去搓麻將。開始手氣不佳,盤盤皆輸,最後一盤時來運轉,手中抓的盡是好牌,她不禁手舞足蹈,狂喜起來。不料樂極生悲,高叫一聲:“我和了”。突然栽倒在牌桌上氣絕身亡。其子女為此而傷心不已,責怪自己未能及時製止母親整天搓麻將。
《黃帝內經》早就指出:“大喜傷心,大怒傷肝,大思傷脾,大憂傷肺,大恐傷腎。”對於大怒、大憂、大恐的危害性,人們深有認識,也很注意提防;唯獨對“大喜傷心”則往往重視不夠。所謂大喜傷心,傷的不僅指心髒,實際上大腦也包括在內,因為“心之官則思”。當人們因大喜而處於極度興奮狀態不能抑製時,血壓便會急劇而持續地升高,有甚至造成心髒血管破裂,導致猝死。因此,凡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哪怕是再令人興奮、愉快的事,也不要心血來潮,忘乎所以,否則會樂極生悲。
(十六)靜則神藏,躁者消亡
養神的方法很多,但有一條必須要牢記,即“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此句出自《黃帝內經》,即神宜靜,而不宜躁。清靜,一般是指精神情誌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靜而無雜念,可達到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近年來,國內外不少學者都非常重視頭腦冷靜與健康關係的研究。
但由於“神”有任萬物理萬機的作用,故神常處於易動難靜的狀態。正如陳繼儒《養生膚語》裏所說:“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色神去,凡動靜運用紛紜,神無不在。”陳師誠《喬生導引術·呼吸》中亦雲:“心如猿、意如馬,動而外馳,不易安定。”所以,真正做到使精神安靜是非常不容易的,隻有認清了靜神的意義,才能克服種種幹擾,做到“靜則神藏”。
靜神養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麵的。如少私寡欲、調攝情誌,順應四時、常練靜功等。就以練靜功而言,它是以靜神和調氣為主要手段的練養方法。靜功是氣功中的一種,包括練意和練氣兩方麵的內容,相當於古代的靜坐,吐納、調息、服氣等方法。其中的練意(又稱調心),即是調理精神狀態,以達到促進神氣入靜的作用。眼耳為人體五官之一,是直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著神的主宰和調節。目清耳靜則神氣內守而心不勞,若目馳耳躁,則神氣煩勞而心憂不寧。正如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即是說亂視雜聽,則會使耳目過用不清。耗傷神氣,尤其要避免“目視玄黃,耳務淫哇”,這樣就能減少外界對神氣的不良刺激。老年人由於閱曆萬千,思慮易起,其神更是易動難靜,《千金翼方·養老大例》針對老年人這一特點,指出:“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曆史上許多名人不僅在事業上獨領風騷、登峰造極,而且在修身養性方麵亦往往有獨特建樹,從而延年益壽,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的養生佳話。“靜養”就是他們極為喜愛的養身法寶之一。
武則天,這位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總攬朝政達50年之久,但卻一直耳聰目明,思路敏捷。究其因,這與她在感業寺當了3年尼姑,潛心鑽研“盤膝靜坐”不無關係。晚年的武則天,朝政之餘,經常身居深宮,瞑目靜坐,縱然國事千頭萬緒,隻要是靜坐練功,就會身心不動,神智明清,因此81歲而終,算得上是壽星皇帝了。
蘇東坡認為隻要“心靜”,不胡思亂想,自然心平氣和。每天天剛亮,即起身來,麵向東或南,盤腿而坐,同時兼練氣功,並叩齒、梳發、捏鼻幾百次,長期不懈。他在一文中道:“此法甚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餘日,功用不可量。”每次練功之後,自覺全身充滿活力。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宋代,他能活到67歲,確亦算是長壽了。
郭沫若,這位我國現代文學家巨匠,享年86歲,便是得益於“靜養”。1914年初,他東渡日本,由於急躁和用腦過度,得了嚴重的神經衰弱,心悸、乏力、睡眠不寧。後來,他偶然在東京舊書店裏買到了一本《王文成公全集》,讀到王陽明以“靜坐”法養病健身故事後,便開始試著學起來。每天清晨起靜坐10分鍾,臨睡時也靜坐30分鍾,不到半個月,奇跡產生了。他的睡眠大有好轉,胃口也恢複如常,尤其是精神上徹悟了一個奇異的世界。以後“靜坐”一直陪伴他度過漫長而又曲折的一生。“靜坐”使郭老從弱者變為強者,並贏得了高壽。
中曾根康弘,這位年已78歲的日本前首相鍾情坐禪。他的宗教觀念很強,認為坐禪能促進睡眠,還能使緊張的精神得到鬆弛。曾有人作過統計,在他第一次就任首相之初的4個月中,就有11次跨進寺院,每一次都要花2~3個小時坐禪,盤腿而坐,眈於冥想。坐禪使中曾根儀表堂堂,風度翩翩,以強健體魄活躍於世界的政治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