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飲食有節”是抗衰延年的重要措施(1 / 3)

九、“飲食有節”是抗衰延年的重要措施

人們渴望長壽,因為生命屬於人們隻有一次。長壽的方法盡管很多,但《內經》認為“飲食有節”是長壽的秘訣,如《內經》中說:“飲食有節……乃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天年,即天賦的年歲,古人認為是120歲,能否活到這個歲數,很重要的一條是要做到“飲食有節”。

(一)飲食抗衰老的機製

運用飲食療法抗衰老,早已為曆代醫家所重視。飲食療法的效果是通過補腎健脾、滋養氣血、祛病療疾而產生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人的生長、發育、衰老與腎的關係極為密切。因為衰老的速度,壽命的長短,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腎氣的強弱。若腎氣充實,人就會生機勃勃,富有生命活力;若腎氣虛衰,人就容易衰老,甚至未到老年便老態龍鍾了。

第二,祖國醫學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而胃氣是脾胃功能的總和。脾胃同居中焦,共同完成飲食水穀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脾胃虛衰,不能消化吸收飲食水穀,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得不到及時補充,便會出現營養不良、貧血、水腫、氣短、頭暈、四肢無力等各種各樣的疾病或症狀,從而加速衰老,甚至死亡。故凡能健脾補胃的食物,都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第三,因為氣血是人體生命動力,肌體生化之源,人之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皆賴其衍化和不斷充養。因此,盡管人體衰老的原因很多,表現複雜,但都必須伴隨著氣血的病變,故凡能滋養氣血的食物,均可延年益壽。

第四,凡是治療作用顯著的食物,均有一定抗衰老作用。疾病是健康的大敵,如癌症、心血管係統疾病等。祖國醫學認為,“藥食同源”,不少食物都有顯著治療疾病的作用。

(二)能抗衰老的科學飲食法

1.細嚼慢咽增君壽

俗話說,“細嚼慢咽,益壽延年”。這句話旨在說明養成細嚼慢咽的良好習慣,對人的健康長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進食原則之一,曆代養生學者和醫學家對此都很倡導,其中確實包含著不少科學養生的道理。

食物進入口腔後經牙齒嚼碎,與唾液混合後形成食團,然後吞咽進入胃。食物在口腔中咀嚼得越細,越有利於食物在胃腸的消化吸收,同時還能促進唾液的分泌,所以細嚼慢咽和古人所倡導的唾液養生有著密切關係。

唾液俗稱口水,中醫認為它是津液所化,脾胃所主,有營養強身的作用。現代研究表明,唾液中含有唾液澱粉酶,可使食物成分中的澱粉分解並轉化成易於吸收的麥糖。唾液不僅有助於初步消化食物,而且有中和胃酸,保護胃黏膜,保護口腔,殺菌和混合,殺滅食物中的某些細菌,清除口腔中的有害物質的作用。此外,唾液中還含有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氨基酸、維生素等一些酶類以及唾液腺激素等物質,這些物質的分泌又與人體生長素和交感神經係統的功能密切相關,細嚼慢咽恰恰能夠良性地刺激唾液分泌,使“玉泉”涓涓而出,潤五髒,悅肌膚,有益於健康長壽。

養成細嚼慢咽的飲食習慣,還能幫助穩定情緒,有助於進食時拋開頭腦中各種瑣事,把注意力轉移到飲食上來。這樣既能增加食欲,又可促進飲食中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黃帝內經》中提到:“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八八則齒發去。”的確,隨著年齡增長,牙齒的磨損逐漸增加,老年人口腔中會出現種種衰老的征象,如牙齦或牙根萎縮,甚至牙齒鬆動和脫落;唾液分泌量減少,進而出現口腔幹燥;味覺也相應減退,致使食欲下降。同時老年人胃腸道的消化功能也在逐漸減退。老人如果進食粗糙,過猛過快,會使牙齒的磨損更加嚴重,牙齒咬合麵的釉質日益減少;同時也加重胃腸和循環係統的負擔,甚至出現消化吸收障礙,或誘發其他疾病。所以,老年人進食切忌狼吞虎咽,暴飲暴食,或“饑後大食”,“渴而大飲”。如果不注意這些,就容易造成食物積滯胃腸而致氣血逆亂,即現在所說的消化道機械性梗阻及其他胃腸疾患,素患高血壓、動脈硬化的老年人,因此而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和腦血管意外的例子並非少數。所以“大饑莫大食,大渴莫大飲”,適量進食,細嚼慢咽對老年人的保健十分重要。

一般來說,老年人每口飯宜咀嚼30秒左右,並且一口飯要細嚼數十次,然後慢慢咽下,三餐如是。如能長期堅持,養成習慣,就會收到良好效果。此外,還需注意進食時宜用雙側牙齒咀嚼食物,或兩側牙齒交替使用。咀嚼時牙不宜用力過猛,而應頻頻叩動,這與中醫“齒宜常叩”的養生原則是一致的。

2.抗衰宜節食

所謂節食是指對飲食要有節製,不要吃得太多、太好,如在《內經》中就已提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因而大飲則氣逆”,這裏的氣逆是指酒喝多了。可使胃氣上逆,產生嘔吐,氣喘之類的病變。“食物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這是對如何節食的具體描述。

這是在告誡人們飯要少吃一點,酒亦要少喝一些,這樣會對身體有好處。

美國的初步實驗結果表明,輕微饑餓有助於防治一些常見病,從而可延長壽命。

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羅伊·沃爾福德教授報告說,從1991年至1993年,他和七位同事在亞利桑那州大沙漠“第二生物圈”裏“與世隔絕地”生活了兩年。他說,進入“第二生物圈”旨在試驗人類能否在太空生存。科學家們在那裏製造維持自己生命所需要的空氣,把自己用過的每一滴水收集起來循環使用,種植自己食用的作物。由於環境惡劣,科學家們在“第二生物圈”內能吃到的食物很少。沃爾福德記錄了減少食量後這些科學家身體狀況發生的變化:4名男子的體重平均下降18%,4名女子的體重平均下降了10%。8位科學家的血壓平均下降20%,血糖和胰島素平均下降20%。8人的膽固醇值由平均的195下降到“極其健康和正常的125”。沃爾福德教授說,他1993年走出“第二生物圈”後繼續減少食量,“因為這樣有助於健康長壽”。

近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實驗室裏通過實驗鼠做類似的實驗。例如,讓一部分實驗鼠吃飽,而讓另一部分實驗鼠的食量減半,結果發現,半饑餓實驗鼠的體能和精神狀態比吃飽的實驗鼠好得多,心髒更健康,免疫力更強,患癌症的比例低,生殖能力更旺盛,壽命長70%。在被問及許多長期處於半饑餓狀態的發展中國家的人們的壽命為什麼短時,沃爾福德教授說,這是因為營養不良,而不是吃得少。

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人們對節食抗衰的研究,迄今已經曆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始自1934年首次發現限製老鼠的飲食量能顯著地延長其壽命。第二階段大約1975年以前,人們對節食抗衰的研究著重在其作用的探索上,也就是說觀察到節食抗衰的主要作用在於降低了老年病的發生率,改善了老年性代謝。而1975年以後,節食抗衰的研究越來越轉向機製方麵的研究,對節食抗衰的機製提出了種種假說。這也就是第三階段。第四階段則是使節食抗衰從動物實驗走向人類應用。

人體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輸布、貯存主要靠脾胃來完成;若飲食過度,超過了脾胃的正常運化食物量,就會產生許多疾病。

飲食過量,在短時間內突然進食大量食物,勢必加重胃腸負擔,使食物滯留於腸胃,不能及時消化,就影響營養的吸收和輸布。脾胃功能也因承受過重而受到損傷,其結果是難以供給人體生命所需要的足夠營養。《東穀贅言》曾明確指出多食對人的具體危害:“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數,一者小便數,三者擾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人一生中接觸最多的是飲食,飲食無度豈能健身。平時飲食應注意“五戒”、“四不”:饑戒暴飲,累戒即飲,喜戒狂飲,愁戒不飲,暮戒飽飲;不飲空心茶,不飲無量酒,不貪喜食之物,不吃相克之食。歸結一點,人生在世應忌避一個貪字。貪是人之弱處,就飲食而言,貪食者多病,隻有飲食有節度,才能體健命長。

此外,飲食亦不可過少,有些人片麵認為吃得越少越好,強迫自己挨餓,結果身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反而虛弱不堪。正確的方法是“量腹節所受”,即根據自己平時的飯量來決定每餐該吃多少。

阿拉伯民族有一句諺語:“老頭子最毒辣的敵人,莫過於手藝高明的廚子。”這話頗有些道理。因為“手藝高明的廚子”,必然是烹調手藝超乎一般,製作出來的菜肴、點心,也必然是風味特佳,誘人饞涎的。別說是老頭子,就是一般的人,在這美味佳肴之前,不禁也要放開肚量飽吃一頓,失去控製。郭沫若同誌學過醫,他分析了杜甫之死,禍端在於來陽縣令送給他的一壇酒和牛肉,不無道理。

3.晚餐少吃宜防老

“晚飯須要少”,對於許多人,許多家庭來說,這一條是做得最不好,他們不是少,而是飽。

現在有很多家庭,白天多忙於工作與學習,吃飯往往潦草敷衍,晚上,全家會聚一堂,則葷腥魚肉,肴饌豐盛。殊不知,這種進餐方式對人們來說是很不合適的,久而久之會帶來多種疾病。

(1)晚餐過飽與胃腸疾病:晚餐過飽,大量食物充盈胃腸,不僅影響胃腸的蠕動,還會影響到食物與消化液的接觸機會,使消化液供不應求。由於消化不完全,食物停滯於胃腸,經腸道中細菌分解後會產生毒素。這些毒素反過來又刺激胃腸黏膜,容易引起急性消化不良,或導致慢性胃腸疾病,即中醫所謂“中滿不消,而脾胃大傷矣”。

(2)晚餐過飽與糖尿病:通常機體對吸收的血糖能迅速進行處理,使血糖保持在一定水平,否則血糖濃度過高,超過腎糖閾,就可能出現糖尿。試驗表明,熱量集中在晚餐的進餐方式會加速糖耐量降低。特別是中老年人長期晚餐過量,反複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使胰島負荷加重;往往造成胰島細胞功能提前衰竭,進而產生糖尿病或加重病情惡化。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飲食控製是治療的基礎,晚餐足吃足喝隻會加重病情,進食量必須按醫囑而定。

(3)晚餐過飽與冠心病:晚餐吃得太油膩,血脂猛然升高,由於睡覺以後人的血液流速明顯減低,大量血脂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動脈粥樣硬化而引起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此外,研究表明,熱量攝入不平衡可致膽固醇增高。晚餐熱量集中可引起膽固醇升高,還會刺激肝髒製造低密度和極低密度脂蛋白,把過多的膽固醇運載到動脈壁堆積起來,成為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又一原因。

(4)晚餐過飽與猝死:有些中老年人,由於晚餐一頓吃進含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質食品,在睡夢中突然發生休克,來不及搶救隨即死亡的情況時有發生。其主要原因是晚餐過飽,食物充盈飽滿的胃腸,加之躺臥時壓迫肝、胰、膽等消化器官,使膽管、胰管壓力增高,使消化液的“共同通道”阻塞,最終造成了凶險的急性壞死性胰腺炎。

(5)晚餐過飽與腸癌:全天的優質副食品大部分集中在晚餐,活動又少,必然有部分蛋白質不能消化,這些物質在大腸內受到厭氧菌的作用,產生含胺、酚、氨、吲哚及甲基吲哚等毒性物質。這些物質不但刺激腸壁,且可吸收入血液,增加肝腎等解毒器官的負擔和大腦的毒性刺激。晚餐高脂膳食還使膽汁分泌增多,膽汁酸在腸道厭氧菌作用下,可生成脫氧膽酸等致癌物質,從而促進大腸癌發病率增高。

(6)晚餐過飽與神經衰弱症:晚餐過飽使鼓脹的胃腸對周圍髒器造成壓迫,胃腸、肝、膽、胰等在飽餐後的緊張勞作會產生大量信息傳人腦細胞,使大腦相應部位的細胞活動起來。一旦興奮的“波浪”擴散到大腦皮質其他部位,就會誘發出各種各樣的噩夢,常使人感到疲乏不適,久之還會引起神經衰弱等疾病。

(7)晚餐過飽與肥胖:肥胖雖然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等多種複雜原因,但和晚餐質優量多有一定關係。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代謝變化都有一定規律,基礎代謝下午高於上午,迷走神經的興奮也是晚上高於白天。迷走神經的興奮可促使胰腺分泌旺盛,各種消化酶含量增高,使消化食物能力加強,晚餐酒足飯飽,血糖和血中氨基酸、脂肪酸濃度增高,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而晚上活動又少,多餘的熱量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大量合成脂肪,會逐漸使人發胖。

4.抗衰防老要注意“美味綜合征”

“美味綜合征”是現代人經常患的一種飲食病。平時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好看不過素打扮,好吃不過家常飯”。這是在告誡人們少吃山珍海味、雞鴨魚肉,而要多吃點家常飯,即素食。

日本著名營養學家和農學博士川島四郎,在他87歲時做了一次體檢,得了98分,原因是50多年來他一直身體力行他的飲食養生理論,即他寫的《我的飲食方法——自然主義營養學》,其法可概括為六條:①不饑不吃,吃時細嚼後和唾液下咽;②以水煮食綠葉菜,每次400克上下,隻以少量鹽調味;③盡量多吃白蘿卜、胡蘿卜、甜椒、芹菜等生菜;④喜歡雞蛋;⑤先吃副食後吃主食,副食夠了便省去主食,每餐隻吃八分飽,吃後即躺下並暫停用腦;⑥盡量不在外麵吃飯,如果在外麵吃也隻喝牛奶;節製煙酒,大便規律。

不難看出,這位營養學家是素食主義者,他向人們證明了吃素食能抗衰老。另據美國國立心肺血液研究院連續30年對馬薩諸塞州一個城市的2000多名居民進行跟蹤隨訪後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如能將血液中的膽固醇保持在較低水平,就有可能延長自身的壽命。

素食亦叫蔬食,主要是植物性食品。當前,主張多吃植物性食品已成為世界性潮流。根據1977年美國參議院營養與人類需要精選委員會的報告,肉食和十大死亡原因中的六種疾病即心髒病、癌症、腦血管病、糖尿病、動脈硬化及肝硬化有關。而蔬菜、水果、穀物等食品可以避免過量肉食所引起的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提倡素食是有一定道理的。

5.津宜常咽

津,即津液,又稱口水——唾液,它是由口腔唾液腺分泌的液體。

現代醫學證明,人的唾腺每天分泌1~2L唾液,其中含有球蛋白、黏蛋白、氨基酸、溶菌酶、生長激素、鉀、鈣、鈉等有益物質,它具有幫助消化,中和胃酸,抗菌、抗衰老、抗病毒、消炎等功能。唾液是消化係統的“衛兵”,食物進口第一關就是牙齒咀嚼,唾液調和,口腔經唾液滋潤,溶解,才能刺激味蕾;辨別酸、甜、苦、辣、鹹等味道;唾液澱粉酶,人體才能吸收,唾液保護著消化係統的“大本營”。唾液中的碳酸鈉與黏蛋白,能中和胃酸;黏蛋白沉澱附著於胃黏膜,給胃“築”起抗酸的“圍牆”,使胃免遭腐蝕,能防治胃潰瘍。用唾液搽抹皮膚,還可防止皮膚衰老促進健美。人們不但早已認識到唾液具有治療功能,就連動物也掌握了這一天然“武器”,如貓、狗等在相互撕咬或被人打傷、鮮血淋漓時,它們都是躲在角落裏用舌頭舔舔傷口,不幾天就痊愈了。報載有這樣一件事,一位患者臀部長有一塊癬,像銅錢那麼大,尾閭右邊長一疙瘩,有雞蛋那麼大,每天起床用第一口唾沫塗抹它,三個星期後,疙瘩消失了,癬也沒有了。

在我國古代早有記載,不少名人、養生家、練功家堅持用唾液為健身服務,所謂“津宜數咽”、“咽津延生法”“朝服玉泉”等使人丁壯、有顏色,固中而牢齒也(《閉病泊說》)。文學家蘇東坡向友人介紹他的養生方法說:“以舌攪拌唇齒內外,漱練津液……如此者三月,津液滿口即低頭咽下,意送丹田。”

6.成食折壽,淡食延年

祖國醫學一貫主張少食鹽,如《黃帝內經》中說:“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意思是說,多吃鹽,可使脈中氣血瘀滯,甚至改變顏色。

吃得淡點有益健康,這已成為人們的一大養生常識。但對吃慣了鹹味的人來說,乍然淡食,還真有點吃不慣。其實,淡而可口也未必做不到,以下一些方法您嚐試著做,就會漸入佳境了。

(1)規定一天的鹽分量:規定好一天的最佳鹽量後,就要把這一天的菜譜綜合起來,把所需的鹽、醬油、豆醬等佐料分出來,放在炊台或桌子上,事先準備好。這樣來規定一天鹽的總食用量,是保證用鹽不過量的最好辦法。

不要直接把鹽放到菜肴裏,因為這樣一來,很容易掌握不住用量,總是難免過量,所以先把它分放在小器皿裏,然後將菜盛在器皿裏拌勻,這樣也可以達到少用鹽的目的。

(2)同樣的鹽而取得量的滿足感:

①利用醬油、豆醬。用豆醬、醬油調劑菜的味道比用鹽更為有利,因為使用5克醬油或20克豆醬的鹽分才相當於1克鹽。

②稀釋醬油增量。所謂稀釋醬油,就是用海帶、鬆魚熬的湯汁兌在醬油裏,這樣它的鹽分就不像原裝醬油那麼多,即便是同樣的鹽量,使用起來也很充足,這不僅得到量的滿足感,味道上也辨別不出來。

“淡”字常用的意思是指不濃、不鹹,如一杯淡酒、飯的味道太淡了等,相隨的一個詞就是淡而無味。飯菜的味道要適度,過於淡了必然寡味,引不起人的食欲,甚至被人們棄之不顧。淡,會大大降低美味佳肴本身的價值。

這樣看,似乎“淡”了就不好。其實,即使是在飲食的領域,“淡”也常常是十分可貴的。如果把“淡”引申到社會生活中,“淡”就更為不能或缺了。

在飲食中,其實是缺不了淡的,如人們吃了大菜以後,喝著廚師精心烹製的湯,會讚揚它清淡可口。廚師知道,人在食用了過多的厚味以後,淡就成為美味了,特別是一些名廚煮的湯,其特點是淡,淡是在濃的基礎上升華來的,其味之美,隻有親口品嚐才能感受得到。

許多食品的性味是淡的,特別是一些每天都必需的主糧和蔬菜,如大米、白麵,除了本身的米、麵香味,仔細咀嚼,也隻有一些淡淡的甜味。它們雖沒有什麼濃香厚味,但每個人天天、一生吃,都吃不膩、吃不夠。而有些食品,如肥肉、雞蛋,雖然烹製後濃香誘人,但卻不能多吃。吃多了,輕者倒胃口,重者會吃“傷”,吃“傷”了以後,再遇到,便會惡心發嘔,是一口都不能沾了。古人說:“甘脆肥濃,命日腐腸之藥。”就是說,這些貌似好的東西,其實就像毒藥一樣,你看可怕不可怕。

7.宜平衡膳食

在自然界,可供人類食用的食品有數百種。但沒有一種能含有人體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素。為了滿足機體的需要,人們總是將多種食品配合食用。如果食品利用得當,搭配合理,就能使膳食中所含的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從而保證人體正常的發育和健康;反之,就有可能造成某些營養素不足或缺乏,引起營養缺乏症。要合理選購與搭配各種食品,首先要了解各種食品的營養成分、質量特點和合理利用等基本知識。

穀類食品包括大米、麵粉、玉米、小米、蕎麥和高粱等。在我國人民膳食中,有80%左右的熱能和50%左右的蛋白質來自穀類,同時有相當比重的B族維生素和無機鹽也靠穀類提供。

各種穀粒的構造基本相似,都是由穀皮、糊粉層、胚乳和穀胚四部分組成。穀皮位於穀粒的最外層,主要由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等組成,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糊粉層位於穀皮下層,由厚壁細胞組成,纖維素含量較多,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的含量也較高,米麵加工過細可使大部分營養素損失掉。胚乳占全穀粒的最大部分,幾乎全為澱粉,並含有蛋白質,但脂肪、無機鹽和維生素含量極少。穀胚由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等部分組成。含有極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其他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和各種無機鹽的含量也相對較多。

肉類食物可分為畜肉和禽肉兩種。畜肉包括豬肉、牛肉和羊肉等;禽肉包括雞肉、鴨肉和鵝肉等。它們不僅能提供人體需要的蛋白質、脂肪、無機鹽和維生素,而且滋味鮮美,營養豐富,可烹調成多種多樣的菜肴,為人們所愛,所以肉類是食用價值很高的食品。

肉類營養成分可因動物種類、年齡、部位及肥瘦程度不同而異。蛋白質的含量一般為10%~20%,其中以內髒,如肝髒等含量最高,可達21%以上。其次是瘦肉,含量約17%,其中牛肉較高,可達20.3%;肥肉的含量較低,如肥豬肉僅為2.2%。脂肪的含量區別較大,肥肉的含量最高,如肥豬肉達90%,肥羊肉達55%;而瘦肉中的含量相對較低,如瘦豬肉為30%,牛肉僅為6.2%;內髒的脂肪含量一般都低,在4%~7%。

維生素的含量以動物的內髒,尤其是肝髒為最多,其中不僅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B族維生素中以維生素B2含量最高,以100克為單位統計,豬肝為2.11毫克,牛肝為2.30毫克,羊肝高達3.57毫克。維生素A也以羊肝為最高,每100克中含量高達29900國際單位,其次是牛肝和豬肝。除此之外,動物肝髒內還含有維生素D、葉酸、維生素C、煙酸等,所以動物肝髒是一種營養極為豐富的食品。肉類的肌肉組織中,維生素含量要少得多,但豬肉中維生素Bi含量較高,每100克中達0.53毫克,約是羊肉或牛肉的7倍。

無機鹽總量為0.6%~1.1%,一般瘦肉中的含量較肥肉多,而內髒器官又較瘦肉中的多。肉類含鈣量不多,每100克中僅為6~13毫克,但含磷較多,每100克達100~200毫克。動物肝和腎中含鐵比較豐富,利用率也較高。如100克豬肝的鐵含量為25毫克,比肌肉組織多15倍;100克牛肝的鐵含量為9毫克,約是肌肉組織的10倍。

蔬菜與水果是膳食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主要來源。由於其中還含有纖維素、果膠和有機酸等,能刺激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對促進人們的食欲和幫助消化起著很大作用。

水果食品,可以分為鮮果類和幹果類兩種。鮮果類包括蘋果、橘子、桃、梨、杏、葡萄、香蕉和菠蘿等;幹果類是新鮮水果加工製成的果幹,如葡萄幹、杏幹、蜜棗和柿餅等。

新鮮水果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維生素和無機鹽,尤其是維生素C。在100克新鮮大棗中維生素C含量高達540毫克,是一般蔬菜和其他水果含量的30~100倍。酸棗的維生素C含量更高,100克高達830~1170毫克,人體內的利用率也高,平均達86.3%。紅黃色的水果,如柑橘、杏、菠蘿、柿子等均含有較多的胡蘿卜素。葡萄、蘋果、紅棗含有較高的糖類。葡萄中以葡萄糖為主,可以直接吸收利用,還含有十幾種氨基酸,是營養價值較高的果品。另外,水果中也含有較多的鈣、磷、鐵、銅、錳等無機元素。水果中蛋白質含量不到1.5%。有的水果,如葡萄、杏、梨和柿子等不含脂肪或含量極微。

在幹果中,因加工時的損失,維生素含量明顯降低。但是蛋白質、糖類和無機鹽類因加工使水分減少,含量相對增加。幹果經加工後,雖失去鮮果時的營養特點,但易於運輸和貯存,也別具風味,並且有利於食品的調配,使飲食多樣化,故幹果類仍具有相當高的食用價值。

蔬菜與水果是供給人體維生素C、胡蘿卜素和維生素B的重要來源,尤其是維生素C。蔬菜在膳食中所占比例較大,因而極為重要。一般情況下,這些維生素在各種綠葉蔬菜中含量最為豐富,其次是根莖類,瓜茄類中含量相對較少。在綠葉菜中,除維生素C外,其他維生素含量均是葉部比根莖部高,嫩葉比枯葉高,深色的菜葉比淺色的高。所以在選擇蔬菜時,應注意選購新鮮、色澤深的蔬菜。

蔬菜與水果也是人體無機鹽的重要來源,尤其是鉀、鈉、鈣和鎂等。它們在體內的最終代謝產物呈堿性,故稱“堿性食品”。而糧、豆、肉和蛋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由於硫和磷很多,體內轉化後,最終產物多呈酸性,故稱為“酸性食品”。人類膳食中的酸性食品和堿性食品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這樣才有利於機體維持酸堿平衡。所以吃蔬菜和水果對維持體內酸堿平衡起著重要作用。

8.吃維生素E防衰

北京醫科大學江錦教授說:“維生素E能延緩由於皮膚脂肪過氧化而產生的皮膚皺紋,延緩各組織髒器的功能老化。此外,它還有保持紅細胞膜的完整,保持皮膚以及黏膜的完整,增強代謝調節激素正常分泌的良好作用。因此維生素E可以說是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的一種上品”。

在我國,維生素E的供給量尚無規定,專家建議服用量為每天30毫克。美國專家建議膳食中供給量是成年男子為15國際單位,成年女子為12國際單位。科學家們在實驗中,沒有發現過量服用維生素E的副作用。維生素E廣泛分布於動植物組織中,特別良好的來源為麥胚油、棉籽油、玉米油、芝麻油和花生油等。此外,綠葉萵苣葉及柑橘皮含量也很多,在肉、蛋、魚肝油及奶中也有存在。

9.常吃核酸食物可防衰抗老

美國科學家弗蘭克博士經過20多年研究發現一些人之所以早衰或發生各種退化性疾病,大多是由於缺乏核酸引起的。常食富含核酸食物,有助延年,他將這種方法稱之為核酸療法。

核酸存在於細胞中,細胞多的食物含核酸多,反之則少。例如,牛奶雖然是良好的蛋白質產品,但它是乳腺的分泌物,所以沒有核酸;雞蛋雖然營養價值高,但它隻是一個大細胞,所以核酸少。含核酸較多的食物是豆類,其次是海產品,其中尤以淡水魚類含核酸多。肉類則以動物肝及瘦肉為佳,蔬菜細胞較多,也含有較多核酸,其中以綠色蔬菜為最。

因此,在選擇上述食物時,也要注意含核酸食物中也有一些有害於機體的物質,如膽固醇等,一般以每人每天1~1.5克核酸為宜。

10.常吃含卵磷脂食物可防衰

卵磷脂最主要的功能是維持及加強身體各功能的正常,使其活力更加充沛,從而防止衰老。原因之一是卵磷脂可以將脂肪及膽固醇轉化成乳狀液。在日常飲食中,脂肪及油類食物占很重要角色,這些食物要在體內活動,所接觸的都是身體內的水分,但水不能與油混合,就要靠卵磷脂將水和油連在一起。在血管中,卵磷脂起了清道夫的責任,使循環係統流通暢快,也同時預防了膽固醇積聚於血管內壁,間接地有助於減少血管栓塞及心髒病的發生。

當卵磷脂被放進任何含有脂肪及油類的食物時,它會將脂肪球分解成乳狀液,使脂肪在體內的運輸暢順。

原因之二是卵磷脂是腦的補品,可防腦老化。純正的卵磷脂含有一主要元素——膽堿,膽堿的功能是令腦部製造一種使神經信息傳遞的重要元素,而這些元素對腦部許多活動都很重要,例如學習、記憶、反應及控製肌肉協調等。

有鑒於此,卵磷脂能使人延緩衰老。在天然食品中含卵磷脂最豐富的包括蛋黃、動物的內髒,如肝、腎、心髒及腦部等。另外,硬殼果及全麥、黃豆等都含極高的卵磷脂。

11.多食能促進雙歧杆菌增殖的食物

雙歧杆菌是腸道內的有益菌,它有製造維生素,促進腸內運動,防止便秘,防止下痢,治療痢疾,抑製腸內腐敗,提高免疫力,抑製癌症等效用,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雙歧杆菌越來越少。據調查,用母乳哺育的嬰兒腸道內雙歧杆菌占90%以上,人工喂養的則僅有61%。健康青年、中年人隻有14.8%;50歲以上的老人更低,僅為3.2%。

雙歧杆菌減少,有害菌生長迅速並占優勢,有礙機體對營養的吸收消化,人體抵抗力減弱,各種毒素和致癌物質產生,導致腸道病、動脈硬化、肝髒損害、癌症等各種疾病,加快人的衰老。由此可見,平時一定要多吃能促進雙歧杆菌增殖和生長的食物。在天然營養物中,此類食物主要有人乳、胡蘿卜汁、茶葉、牛乳、馬乳、高麗人參等。

12.人到中年食多糖

所謂多糖,是指由10個以上的單糖縮合而成的糖分子,又叫多聚糖,其主要作用是供應能量,起到扶正固本,增強免疫的作用。不少營養學家已經預言21世紀將是多糖世紀。

多糖既可從動物中提取,又可從植物真菌中提取。如從動物肺和肝得到的肝素,有抗血凝作用;從動物組織中提取的硫酸軟骨素,有保持組織彈性的作用,可防治動脈硬化與骨質增生;從植物真菌類中提取的雲芝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裂褶菌多糖既能抗腫瘤又能抗感染;豬苓多糖能抗病毒,可用於治療乙肝。

中醫學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而中醫扶助正氣的一些藥物,如人參、黨參、黃芪、黃精、絞股藍等,它們中都含大量多糖。人最早衰老的是免疫係統,因而,延緩免疫係統功能的減退是維持中年人健康的關鍵所在。而適量食用多糖,可延緩衰老,為事業和生活增添新的活力。

13.要注意《內經》“大飲則氣逆”

此句飲食養生名言,出自《黃帝內經》。意思是說,一次喝水若太多,可使人體氣機上逆,而氣機上逆,則會產生諸多病變,如咳唾、不能平臥、惡心、嘔吐等證。

水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水和食品、陽光一樣,都是維持人體生命的必備條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飲食者,人之命脈也”,“水去則營竭”。說明沒有水,人體就會枯竭,生命也就不存在了。人體內水的含量約占體重的2/3。機體內各組織內水的含量是不同的,血液中水的成分占91%~93%;肌肉中含水75%~80%;骨骼中含水最少,約占20%。身體內的水對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具有極重要的意義。人體內的血液、淋巴液、組織液晝夜不息地循環於全身各處,滲透於組織細胞之間,它們是體內一切水溶性物質的溶劑。無機鹽可以在水中電離,形成一定的滲透壓,維持正常的酸堿平衡以及細胞內外的交換,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水在體內還起到調節體溫的作用。我們的身體像一座燃燒著的火爐,每晝夜產生的熱量可達9620~11300千焦(2300~2700千卡),能把約20千克冷水燒開,可是人們為什麼不感到熱呢?這主要是水的作用,水在體內循環著,把產生的熱傳遞到體表,通過呼吸、出汗、排尿等蒸發方式,調節著體溫,從而使體溫保持在37℃左右。所以說,水是生命的搖籃,人離不開水。

人盡管需要水,但如喝得不是時候,喝的方法不對,喝的量不適宜或水的質量不好,也會出毛病,影響人體健康。如果超量飲水,則會損傷肺的肅降功能,引起氣機上逆的病變。因肺居五髒六腑之巔,形如華蓋,其氣以下行為順。而且肺又為“水之上源”,可以“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就是說,肺髒能將脾髒轉輸來的水液,通過其發散的功能輸送到全身,以發揮其滋養的作用,並將代謝後多餘的水液通過肺的肅降作用,下輸到膀胱,排出體外。

《內經》食忌理論認為,如果過量飲入水液,超出了肺的肅降和宣發功能,就會造成水液的停聚,氣機因此而升降失調,形成氣機逆亂的變證。從五行的生克關係來講,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大量水液進入人體後,也會助長體內的水汽,形成腎水反侮肺金,可使肺的宣降能受損。

現代醫學認為,人們在口渴時,如果一次性飲水太多,可對身體造成損害。這是因為,人在大渴時,容易過量飲水,從而使身體難以適應。水進入人體後有三條出路。一是夏天或劇烈運動中,大量飲水,可促使出汗過多,使體內的水電解質大量丟失,容易引起身體虛弱無力。二是通過泌尿係統排泄。一次大量地飲水會造成胃脘驟然擴張,擠壓心髒而造成心髒負擔,同時也會給腎髒帶來過量負擔。三是進入血液中。血液中的水分多了,血容量也隨之增加,而負責推動血液循環的心髒,必須超負荷完成輸送任務,久而久之,會影響到心髒的功能。

如果過量飲水,會在驟然間衝淡了血液,造成了血液與身體細胞的氧氣交換不能正常進行,從而影響到大腦的功能,使腦細胞的活動遲鈍,產生身體倦怠、對外界事物反應緩慢、頭部昏昏沉沉、食欲缺乏等病症。

“大飲”這裏不但指喝水過多,也包括喝酒過多。時下,每逢佳節,喜事臨門,慶功開業,洽談業務,親朋相會,都少不了歡飲一場,以酒助興,以酒聯誼。

適量飲酒,有治療疾病,益身健體的一麵。早在《黃帝內經·湯液醪醴論》專篇中就有提及用酒製劑治病養生的記述;曆代醫家公認,酒能活血脈、通經絡、振精神、祛寒邪、宣痹痛,市場上中藥補酒種類很多,藥房裏酒劑、酊劑品種不少,但這些都是以“適量”為前提。

多飲酒則生禍害。中醫認為:“燒酒純陽,消爍真陰”、“釀濕聚熱,漬筋爍骨”。現代科學證明,酒中的乙醇,吸入過多,能侵害人體各器官的組織細胞,使人罹患疾病。

(1)酒對神經係統的影響:酒中的乙醇,能麻醉和刺激人的神經,使其受到抑製或興奮而失去正常功能,影響髒腑的協調運行。長期大量飲酒可使腦細胞受損,造成頭腦不清,智力遲鈍,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辦事能力下降。經常酗酒,造成酒醉、酒瘋、酒癡,往往胡言亂語,精神狂躁,打人、罵人、毀物,導致人品下降,親朋疏遠,家庭不和,夫妻不睦以及出現人事間的糾紛、鬥毆、車禍等事件。

(2)酒損害肝膽:酒過量飲入,加重肝髒氧化分解的負擔,造成肝髒受損,肝細胞變性,肝組織硬化,甚至繼發癌變。中醫認為飲酒過量,濕熱鬱蒸,膽熱液泄,出現酒黃疸病,肝膽俱傷。已有肝膽疾病的人,更應禁酒。

(3)酒能使心腦血管疾病加重:由於乙醇的刺激,使人興奮,可使血壓、血脂升高,膽固醇含量增加,心肌受損,冠狀動脈硬化,冠心病發病率增加。已有高血壓、心髒病的人應該禁酒,以防中風和心肌梗死。

(4)酒能損害生殖細胞:乙醇能損害生殖細胞,使精子、卵子降低活力,甚至變形,酒後受孕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導致胎兒畸形或流產,或出生後智力低下。晉代天賦過人的大詩人陶淵明,為什麼連生五個傻瓜兒子。有人認為是由於陶君長期貪杯,慢性酒精(乙醇)中毒所致。

(5)酒能損害脾胃功能:酒能刺激胃腸,使其減少消化液的分泌,或損傷胃壁組織,出現消化不良,引發胃炎胃潰瘍、痔瘡。所以,嗜酒的人經常飯量很少,酒後不想吃東西。《張氏醫通》稱:“濕熱傷損脾陰,致脾陰難以轉輸,而成痞脹”,即酒脹。積漸日久,故病臌腹大,稱酒臌。

(6)酒精促人衰老:長期飲酒,乙醇長期刺激腎上腺皮質,使其功能逐漸減退,使人加快衰老,縮短壽命。

總之,飲酒有利弊,分量要控製。為國為民靠健身,謹防酒害傷元神,勸君少飲一杯酒,恰至三分莫過頻。

14.不時,不食

食物和藥物一要講究“氣”,二要講究“味”。因為在中醫看來,食物和藥物都是由氣味組成的,而它們的氣味隻有在當令時,即生長成熟符合節氣的時候,才能得天地之精氣。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名言叫做“司歲備物”。就是說要遵循大自然的陰陽氣化采備藥物、食物,這樣的藥物、食物得天地之精氣,氣味淳厚,營養價值高。所以人們應該吃節氣菜,吃藥也最好服用野生草藥。

動植物在一定的生長周期內才能成熟,含的氣味才夠。違背自然生長規律的菜,違背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寒熱消長規律,會導致食品寒熱不調,氣味混亂,成為所謂的“形似菜”。沒有時令的氣味,是徒有其形而無其質。如夏天的白菜,外表可以,但味道遠不如冬天的;冬天的西紅柿大多質硬而無味。這些反季節菜,含激素太多,長期食用的話,對人體有害無益。

這就是孔子的名言:“不時,不食。”就是說,不符合節氣的菜,盡量別吃。

15.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

江蘇揚州民間有一句俗語:“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意思是有幾天不吃蔬菜,身體便覺得不舒適了。“兩眼冒金星”則是人體的一種反應,也可以說是身體向你提示:應當吃點蔬菜了,身體需要蔬菜提供某些物質了。人體有這樣一種特點,當它有某種需要時,會及時提示你,如餓、饑需食、渴需飲、缺鹽想吃鹹、嘴苦想吃甜等。有人說,這是一種低級的本能活動。低級也好,高級也好,這是人體自我調節的功能,必須順應,不可忽視。

蔬菜是人體必需的食物,它提供若幹人體必需的重要物質。“五菜為充”,已經指出了它的重要性。充,有補充、完善的意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菜部》前言中說:“(充)所以輔佐穀氣,疏通壅滯也。”朱丹溪《茹淡論》說:“彼粳米甘而淡者,土之德也,物之屬陰而最補者也,唯與菜同進。”《養生隨筆》也指出:“蔬菜之屬,每食所需。”

為什麼吃米也要“與菜同進”呢?這裏麵有個最重要的酸堿平衡問題。凡米麵食品和肉、魚、蝦、蛋等屬於酸性食品;而蔬菜、果品屬於堿性食品。要維持人體酸堿平衡,酸堿性食物應當按照1∶4的比例進食;反之便會出現失調、需要堿性食物的時候,便出現想吃蔬菜的反應,這就是揚州俗語所揭示的實質了。

蔬菜對於人還有許多重要作用。提供諸種維生素是一重要方麵。關於維生素A和維生素C等的用途,多少年來已經揭示了很多。它們已經成為人體所必不可少的物質,近年來又揭示了它們的抑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