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動則不衰”(1 / 3)

十、“動則不衰”

“動則不衰”是我們中華民族養生、健身的傳統觀點。早在數千年以前,體育運動就已經被作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廣為運用。如《呂氏春秋》裏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這裏用流水和戶樞為例,說明運動的益處,並從形、氣的關係上,明確指出了不運動的危害。即動則身健,不動則體衰。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說過:“生命在於運動。”它一語道破了生命的奧秘,揭示了生命活動的一條規律。事實也已證明,運動可以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進程,尤其是對心血管係統,更是極為有益。有位病理學家通過數千名屍體解剖的研究,發現腦力勞動者動脈硬化的發生率是14.5%,而體力勞動者僅為1.3%,兩者相差11倍。動物學家也發現,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歲,一旦被捕捉,關進動物園,盡管生活條件比野外好得多,卻活不到80歲;野兔平均可活15年,而自幼養在籠內過著“優越”生活的家兔,平均壽命才4~5歲;野豬的壽命也比家豬長1倍。為什麼野生動物比家養動物壽命長呢?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因是野生動物為了尋食、自衛、避敵、擺脫惡劣氣候的侵害等,經常需要東奔西跑,身體便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美國一心髒病學研究所曾做過如下實驗,經專門委員會認定身體健康的20~30歲的若幹男子,被規定在20個晝夜裏一直靜臥著,不準坐、立和做操;對照組的人與實驗組的人的差別隻在於每晝夜可在器械上鍛煉4次。結果是對照組的人們仍保持著工作能力,而實驗組的人在3~5天後全部都感到背部肌肉酸痛、食欲缺乏、便秘、肌力減退等等,特別是情緒變得很壞,容易激動,不愛交談,萎靡不振,不願從事腦力勞動,連看電視、聽收音機都不感興趣,因為這會使他們感到很累。在他們的心裏普遍存在著一種懶惰的感覺,出現冷漠的心情,不願見友人,還不能入睡。到第11個晝夜,許多人還出現了驚慌和恐懼的感覺。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肌肉運動對人的神經係統和心理活動有著巨大的影響,缺乏運動對於人來說是非常危險的。法國醫生蒂索曾說:“運動就其作用來說,幾乎可以替代任何藥物,但是世界上的一切藥品並不能代替運動的作用。”

還有人曾調查分析了23名外國曆代113~194歲長壽老人的職業,其中5人情況不詳,未作統計,餘下的18人中,16人為體力勞動者,占88%。日本有個研究機構調查了百歲以上長壽老人的情況,發現有2位老人在75歲時、1/3的老人在80~84歲時仍堅持參加體力勞動。據調查,我國的長壽老人也有相同特點,即絕大多數為體力勞動者。我國古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活了101歲,是我國從事醫藥實踐活動最長的一位醫藥學家,被譽為“藥王”,他近百歲時還身強體健。有人問他長壽的奧秘,他的回答是:“四體勤奮,每天勞動,行醫看病,上山采藥,節製飲食,細嚼緩咽。”可見,孫思邈的長壽與體力活動有著密切關係。由此可知,運動能延緩衰老。雖然體育鍛煉不能使人返老還童、長生不老,但卻能使人老當益壯。

為什麼說運動能延緩衰老呢?祖國醫學認為精、氣、神為人體的“三寶”,與生命息息相關。而運動養生則緊緊抓住了這三個環節,調意識以養神,以意領氣,以氣行推動血運,周流全身;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關節的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如是,則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和,髒腑諧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從而增進機體健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現代醫學認為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的營養狀況,促進腦細胞代謝,使大腦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益於神經係統的健康,有助於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穩定的情緒。運動能使心肌發達,收縮有力,增強心髒的活力及肺髒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環。運動能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進胃腸蠕動,防止食物滯留,有利於消化吸收。運動可促進並改善體內髒器自身的血液循環,有利於髒器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並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及內分泌功能,從而使人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同時還可以增強肌肉、關節的活動度,使人的動作更加靈活輕巧,反應敏捷、迅速。

可見,時常運動可以起到健身防老的作用,即所謂的“動則不衰,用則不退”。

(一)常用的防衰運動項目

1.氣功

氣功是在中醫養生理論指導下產生的一種祛病延年的身心鍛煉方法。它通過自我調控意識、呼吸和身軀來調整內髒活動,加強自身穩定機製,從而達到祛病益壽的目的、氣功之所以有養生益壽的作用,是因為通過練氣功,可以疏通人體經絡,流通氣血,特別是使人體的元氣旺盛。所以,無病可以強身,有病可以治病。其次,是因為運用氣功各種功法的鍛煉可以使“精、氣、神”三者融為一體,增強機體的生命活力,使生命延長,衰老推遲,健康長壽。

(1)練氣功的基本方法:無論是動功,還是靜功,在練功的基本要求上大體是一致的,即要在調心、調息、調身上下工夫。

調心:這是氣功鍛煉的中心環節。調心就是自覺控製意識活動,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清心寡欲”,排除雜念,達到“人靜”狀態。

“人靜”,就是通過“意守”改“胡思亂想”為“靜思專想”,做到“無思無想”,恬靜愉快,悠然自得。

而“意守”就是把注意力集中於體內某一部位或某種活動,或意想某種對身體有益的事情。最常用的“意守”方法是意守呼吸結合意守“丹田”。丹田,指臍下約5厘米的“氣海穴”。意守呼吸與意守丹田結合,就叫做“氣貫丹田”。氣貫丹田的一般方法是:行腹式呼吸,吸氣時膈肌下降,腹壓增加,僅小腹外鼓,好像氣經肺吸人丹田;呼氣時小腹回縮,好像氣從小腹經肺而出。這種氣貫丹田法是氣功產生良好效果的主要措施。

調息:就是自覺控製呼吸,其要求是細、靜、勻、長,逐步達到無聲無息,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的境地。

初練時求其自然,不可勉強,慢慢做到從有聲到無聲,由短促到深長,最好是練“氣貫丹田”法。

運氣:是通過深長呼吸和停閉呼吸,以意領氣,打通經脈,意隨氣行,運行周身;若運氣攻患處,給自己治病稱“行氣”;若運氣外出,發氣給他人治病,則稱“布氣”。

調身:是指自覺控製身體的姿勢和動作,它一般分行、立、坐、臥、做,此五種情況皆必須與調心和調息配合進行。總的要求是寬衣解帶,舒適自然,不拘形式。

行為平正不搖,注意道路,氣貫丹田,呼氣提肛,吸氣放鬆。

立為兩足並行與肩同寬,雙膝微屈,軀幹平直,含胸收腹,兩臂向前半舉,屈肘屈腕如抱球狀,兩目半閉凝視鼻端,然後調息,意守丹田,此所謂“三圓式站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