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動則不衰”(2 / 3)

坐有自由式和盤膝式兩種。

自由式,選適當高度的椅、凳或床,雙腳踏地而坐,雙腿分開與肩同寬,雙手仰掌疊放一起置於小腹前,目半睜,視鼻端,或雙手合掌如佛,目半睜視指端。

盤膝式,有單盤膝、雙盤膝和自然盤膝三種。

單盤膝是將一側小腿放另一小腿上麵;雙盤膝是先將右小腿放在左小腿上麵,再把左小腿搬起放在右小腿上麵,兩小腿交叉,兩足底朝天放在大腿上;自然盤膝是兩小腿自然交叉成“人”字形,兩足壓在大腿下,上身姿勢皆同自由式。

行功應備軟墊,兩腿發麻時,可行自我按摩後收功。

臥以右側臥位為佳,頭稍向前,下麵的一隻手自然屈肘放枕前,手心向上;上麵一隻手自然放在大腿上,手心向下,或放丹田處,手心按腹;腿的姿勢是下麵的自然伸直或略屈,上麵的屈膝放另一腿上麵。

做是指日常勞作時,根據工作的性質,采取合理的不易疲勞的姿勢,配合意守丹田和腹式呼吸,其實質是時時處處都可意守丹田煉丹功。

總之,調身即調整形體,使自己的身體符合練功姿勢,形態的要求。

(2)練氣功的要領及注意事項

①鬆靜相輔,順乎自然。所謂鬆,即是全身肌肉放鬆,必須掌握鬆而不懈的狀態;所謂靜,是指相對安靜而言,在呼吸方麵出入無聲,體會悠閑自得;在意識方麵強調通過意守,排除雜念,達到入靜。

鬆與靜關係密切,全身放鬆能促進入靜,而入靜後,也必然呈現全身放鬆,故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②調節呼吸,做到意氣合一。

③情緒穩定,心情舒暢。在氣功治療中必須強調情緒穩定,心情愉快,這樣才能促進健康,消除疾病,而且在每次做功後都會有舒適和欣快的感覺。

④練功應由易到難,不急於求成,做到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必見成效。

⑤在練功前10~15分鍾停止活動,排空大、小便,做好練功準備,時間一般為早晚,每次20~30分鍾。空腹和飯後不應馬上練功。

⑥固定功法。當前各地流傳功法甚多,有的效果肯定,有的則限於個別人練習,功效尚難定論。因此,練功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體質和日常習慣等,選擇1~2種合適功法,進行鍛煉。

⑦避免偏差。造成偏差的原因是急於求成,不能循序漸進,呼吸用力過大,一味追求深長緩慢,或意守強度太大,或盲目追求某些感覺,結果造成呼吸不暢,胸悶氣短甚則呼吸紊亂、頭痛頭昏、精神緊張等。

偏差的形成往往是由微至顯,由輕到重。當開始有所表現時,糾正較容易,需時也短;若偏差已形成,糾正起來就比較費力。因此,練功之初,一定要仔細體會,及時糾正,以免形成偏差。

(3)常用功法舉例

①八段錦。錦字從金,形容貴重。帛是古代顏色鮮美之物,因為這種功法可以強身益壽,有如展示給人們絢麗多彩的錦緞,故稱為“錦”。

本功法功能柔筋健骨,養氣壯力,可以有行氣活血,協調五髒六腑功能,男女老幼皆可鍛煉。

第一節:雙手托天理三焦。

預備姿勢:立正,兩臂自然下垂,目視前方。

動作:兩臂慢慢自左右側向上高舉過頭,十指交如翻掌,掌心向上,兩足跟提起,離地一寸;兩肘用力挺直,兩掌用力上托,兩足跟再盡量上提,維持這種姿勢片刻;兩手十指分開,兩臂從左右兩側慢慢降下,兩足跟仍提起,兩足跟輕輕落地,還原到預備姿勢。

第二節:左右開弓似射雕。

預備姿勢:立正,兩腳立並攏。

動作:左腳向左踏出一步,兩腿彎曲或騎馬勢,上身挺直,兩臂於胸前十字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內,手指張開,頭向左轉,眼看左手;左手握拳,示指向上翹起,拇指伸直與示指成八字撐開,左手慢慢向左推出,左臂伸直,同時右手握拳,屈臂用力向右平拉,作拉弓狀,肘尖向側挺,兩眼注視左手食指;左掌五指張開,從左側收回到胸前,同時右掌五指張開,從右側收回到胸前,兩臂十字交叉,左臂在外,右臂在內,頭向右轉,眼看右手,恢複到立正姿勢。

第三節:調理脾胃舉單手。

預備姿勢:站立雙臂於胸前,掌心向上,指尖相對。

動作:先舉左手翻掌上托,而右手翻掌向下壓,上托下壓吸氣還原時則呼氣,左右上下換作8次。

第四節:五勞七傷往後瞧。

預備姿勢:自然站立,兩臂自然下垂。

動作:慢慢向右轉頭,眼看後方,複原成直立姿勢;慢慢向左轉,眼看後方,複原。

第五節:搖頭擺尾去心火。

預備姿勢:兩腿開立,比肩略寬,屈膝成馬步,雙手扶膝上,虎口對著身體,上體正直。

動作:頭及上體前俯,深屈,隨即向左側做弧形擺動,同時臂向右擺,再複原成預備姿勢;頭及上體前俯,深屈,隨即向右側做弧形擺動,同時臂向左擺,複原成預備姿勢。

第六節:背後七顛百病消。

預備姿勢:兩腿並攏,立正站好。

動作:兩足跟提起,前腳掌支撐身體,依然保持直立姿勢,頭用力上頂,足跟著地,複原為立正姿勢。

第七節:攥拳怒目增氣力。

預備姿勢:兩腿開立屈膝成騎馬勢,兩手握拳放在腰旁,掌心向上。

動作:右拳向前方緩緩用力擊出,臂隨而伸直,同時左拳用力緊握,左肘向後挺,兩眼睜大,向前虎視。

第八節:兩手攀足固腎腰。

預備姿勢:兩足平行並立與肩寬,雙臂平屈於上腹部,掌心向上。

動作:向前彎腰,翻掌下按,掌心向下,手指翹起,逐漸以掌觸及腰背,前俯呼氣,還原吸氣。

說明:做動作時也要結合意念活動,想著動作的要求而自然引出動作來,並注意配合呼吸。如在做第一節時,可意想清氣從手下貫至頭、胸、腹、足、浸透全身,如清泉逐濁水,三焦濁氣盡除。

②內養功。氣功大師劉貴珍所創,此功注重調息,對呼吸的要求較為嚴格,並配合默念字句以誘導入靜,從而將調整呼吸與入靜意守緊密結合起來,具有大腦靜、髒腑動的特點。在意守時,應自然做到似守非守,意識不可過於集中,但也不可無意去守。呼吸要力求自然,盡量保持深、長、細、勻、不要憋氣,以防出偏。鍛煉時一般先由臥式開始,坐臥式可互相配合,也可單獨應用。

2.“百煉不如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