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西洋參麥冬茶:西洋參15克,麥冬(去芯)15克,綠茶15克。將西洋參切成片,麥冬切成片,和茶葉裝入陶壺內,用開水衝泡後約10分鍾,即可食用。功能清熱養陰。用於燥熱津傷,口渴心煩,少氣乏力等。
④陳皮茶:陳皮2克。將陳皮洗淨,撕成小塊,放入杯內,倒入開水,蓋嚴蓋子,待杯內水冷卻後可飲用。功能行氣健脾、燥濕化痰。適用於脾胃濕阻氣滯,脘腹痞滿,咳嗽痰多等。
(五)秋季藥養法
從氣候特點而言,秋季之風性屬燥,秋燥有溫燥、涼燥之別,在用藥上應予以區分。從人體髒腑而言,秋季肺旺肝弱,脾胃易受其影響。故秋季藥物保健法應以清潤為主,輔以補養氣血,養陰滋補肺肝腎,調理髒腑之間的平衡,使其協調。
1.秋季養生常用藥物
主要有滋陰潤燥養陰之品,如沙參、天冬、麥冬、石斛、玉竹、百合、地黃;潤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品,如白果、甜杏仁、川貝母等;補氣藥如黃芪、白術、人參、黨參、西洋參;補血之白芍、熟地黃、首烏、當歸;益氣健脾化濕之茯苓、薏苡仁等,味甘,性平。功能潤肺平喘,補脾益胃,潤腸通便。用於肺燥或虛勞咳嗽、氣喘、脾虛少食、消瘦乏力、腸燥便秘等。可生食、研末、製漿或煮粥等。
2.秋季養生常用方劑
(1)成方
①百合地黃湯:百合20克,生地黃40克。功能養陰清熱,潤燥,安神。用於心肺陰虛,心煩不眠,口幹舌燥,眩暈,健忘,耳鳴,舌紅少津等。
②天冬丸:天冬30克,白茯苓、阿膠、杏仁、貝母、甘草各15克。功能養陰潤肺,止咳止血。用於肺燥陰虧,吐血咯血等。
③桑杏湯:杏仁、桑葉各10克,沙參12克,像貝母、豆豉、山梔、梨皮各6克。功能清宣潤燥。用於外感溫燥之頭痛身熱,口渴,幹咳無痰或痰少而粘,舌質紅而幹,脈浮數等。
④清燥救肺湯:桑葉18克,石膏18克,杏仁4克,麥冬8克,人參4克,阿膠、胡麻仁、枇杷葉、甘草各6克。功能清燥潤肺,益氣生津。用於溫燥傷肺,頭痛身熱,幹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幹燥,鼻燥,心煩口渴,舌質幹無苔等。
⑤百合固金湯:生地黃6克,熟地黃9克,麥冬10克,貝母3克,百合3克,當歸3克,白芍3克,玄參2克,桔梗2克,甘草3克。功能養陰清熱,潤肺化痰。腎陰虛,虛火上炎之咽喉燥痛,咳嗽氣喘,痰中帶血等。
⑥沙參麥冬湯:沙參9克,玉竹6克,麥冬9克,生甘草3克,桑葉5克,生扁豆5克,天花粉5克。功能清養肺胃,生津潤燥。用於燥傷肺胃陰津之咽幹口渴,幹咳,舌紅少津等。
⑦五汁飲:梨汁,麥冬汁,鮮藕汁(或甘蔗汁),荸薺汁,鮮葦根汁各40毫升,和勻服。功能生津潤燥。用於熱傷肺胃,津液不足,口中燥渴等。
(2)膏劑
①枇杷膏:枇杷葉500克,水煎3次,過濾,合並濾液,濃縮,加蜂蜜收膏製成。功能清肺潤燥,止咳化痰。適用於肺熱燥咳。
②雪梨膏:雪梨20隻取汁20匙,生地,葛根,藕各取汁10杯,蘿卜、麥冬各取汁5杯。煉入蜂蜜500克,飴糖240克,薑汁半杯,煎製成膏。功能養陰潤肺,清燥止咳。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癆嗽咯血等。
③瓊膏:生地汁8000克,茯苓1500克,人參750克,蜂蜜5000克。先以地黃汁同蜜熬沸,人參、茯苓末和勻成膏。功能養陰潤肺,止咳。適用於肺虛幹咳,氣喘久咳,體虛瘦弱,肺結核,咯血,慢性咽喉炎,病後產後體虛等。
(3)簡便方
①石斛15克,雞內金10克,大棗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功能養胃陰,消積滯,補脾胃,益氣生津。適用燥熱胃陰而引起的食滯胃脹滿之症。
②麥冬15克,大棗15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功能養陰清燥熱,健脾和胃,益氣生津,潤肺止咳。適用於胃陰不足、饑不欲食、胃脘隱痛不舒,肺陰虧虛之幹咳少痰、口幹渴、咽喉幹痛等。
③黃精20克,玉竹15克,大棗15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功能養陰潤燥,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適用於肺胃燥熱傷陰之證。
④白芍10克,天冬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功能養血斂陰,滋補肝腎,清肺止咳。適用於肝腎陰虛,肺陰不足證。
⑤胡麻仁250克,九蒸九曬研成末,以大棗膏150克同為丸。功能滋養肝腎,潤燥通便。適用於因秋燥引起的便秘。
⑥杏仁30克,川貝母15克,百合30克。共煎後,藥汁與米飲混合飲用,每日2次。功能潤肺化痰止咳。適用於肺陰不足,幹咳無痰或痰粘難咯,口幹舌紅少津等證。
(六)秋季常見病的預防與康複
1.感冒
秋天夜晚和早晨的風,給人以清新涼爽的感覺,但另一方麵,也給許多大意的人帶來一些麻煩。也許是夏天習慣了,到了秋天,睡覺時不蓋被單,到了半夜或早晨,就很容易傷風感冒起來了。
我們的鼻腔、口腔黏膜周圍,都附著許多各種各樣的細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等,隻因為身體有一定的抵抗力,它們無機可乘,故不能危害身體。可是當我們著涼時,身體的抵抗力大大下降,它們便乘機長驅直入,侵犯我們的身體而致病。
感冒分為兩種,一種是普通感冒,也叫傷風。另一種是流行性感冒,其發病原因,除了因身體受到乘涼的侵襲外,還由於一種或幾種病毒所引起,病毒主要侵犯呼吸道黏膜,使它發炎,從而出現種種症狀。很多人對感冒不大重視,其實,感冒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雖然它本身很少使人死亡,可是,一次感冒會大大削弱人體的抵抗力,極容易誘發其他疾病。
秋涼時,我們要特別注意自己的生活。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單、大毛巾之類的保暖用品。感冒流行季節,可用食醋熏蒸房間,或服一些抗病毒的藥物,如板藍根、大青葉等,對預防感冒有一定的作用。
2.口唇皸裂
口唇皸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嘴唇幹裂,多發生在秋冬兩季,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有口腔不良衛生習慣者發病率最高,兒童和青少年多見,好發於下唇。
口唇的外部為皮膚,內部為黏膜,兩者間有口輪肌。由於口唇是皮膚和黏膜移行部位,其角化上皮細胞中富含角母蛋白,透明度大,並含有大量毛細血管的固有層結締組織,形成密而高的乳頭,突入上皮,接近表麵時因血色顯露而形成紅色的唇。因此,這一部位又叫做唇紅部,該部位無腺體。若病人過度曝曬於日光下或處於風沙中,下唇即可生屑和鱗片,色澤也可改變,嚴重者還可皸裂至深部結締組織,形成唇裂傷,極易出血。
有些兒童和部分青少年具有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經常用舌舔下唇,覺得這樣可以濕潤下唇,緩解口唇幹燥。但事與願違。在秋冬季節,尤其是對野外作業者來說,外界風沙較大,氣候幹燥,舔濕的嘴唇很快又幹燥,並引起深部結締組織收縮,口唇緊張度增加,唇黏膜發皺,口唇的幹燥感更為嚴重,於是,又以舌舔方式來處理。這樣舔來舔去,形成惡性循環。結果卻是口唇幹燥越來越嚴重,繼而出現口唇幹裂、出血,甚至有些人可十餘年不愈,以致口唇結締組織增生、增厚,到處求醫而不能痊愈,十分苦惱。
相反,一個有良好口腔衛生習慣的人,一年四季很少發病,即使在氣候幹燥的秋季也不易發病。這說明個人的口腔衛生習慣非常重要,起決定性作用。季節隻是一個促發因素。總之,除了注意口唇的季節性保護外,還必須首先克服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據口腔科門診觀察,如果改掉舌舔口唇的壞毛病,一般很少發病;即使發病,也是偶然的,經過醫生診治,能很快恢複。
此外,有些原因亦可引起口唇幹裂。例如習慣用口呼吸的病人,有吸吮或牙咬口唇習慣的兒童或成人,以及部分有咬指、咬鉛筆或咬鋼筆習慣的人,均可引起口唇皸裂。還有一部分人出現口唇皸裂,是由口唇或全身的功能發生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如接觸性唇炎、感染性唇炎。下唇黏液囊腫、全身高燒、藥物過敏、糖尿病等疾患,雖然也可導致口唇皸裂,但均無明顯季節性。
綜上所述,秋、冬兩季和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是引起季節性口唇皸裂的主要因素。因此,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十分重要。否則,即使應用再好的藥物也無濟於事。在風沙多、氣候幹燥的秋冬季節,應當注意保護口唇。天可用濕水洗嘴唇2~3次,然後塗上一點稀甘油或凡士林軟膏。晚上睡前洗臉後可用麻油少許塗口唇,也可用維生素E膠丸中的油脂塗抹口唇。此外,適當服用維生素A、維生素B,對有口腔不良衛生習慣的人,更應如此。為預防口唇皸裂,平時應多飲水,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的及過於油膩的食物。
3.慢性咽炎
秋季多睛少雨,氣候幹燥,不少人感到咽部有不適感覺,總好像有東西堵塞著,並感幹燥、發癢、灼熱、微微疼痛,咽部分泌物增多、黏稠,可引起刺激性咳嗽。聲音嘶啞,不時嗆咳,咯出少量的黏痰,甚至惡心作嘔。這就是秋季易發的慢性咽喉炎,簡稱“慢性咽炎”,中醫又形象地叫它“梅核氣”,認為是氣機不順,痰阻於上焦;或者稱“虛火喉痹”,由於髒腑虧損,虛火上炎所致。慢性咽炎總的來說是咽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彌漫性慢性炎症,常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臨床上可分為慢性單純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縮性或幹燥性咽炎三型。可由局部和全身因素引起,局部有急性咽炎反複發作轉為慢性,各種鼻病,慢性扁桃體炎,長期煙酒過度或受粉塵、有害氣體的刺激,全身各種慢性病如貧血、便秘、下呼吸道炎症、心血管疾病等均可繼發本病。此病也與煙酒過度、空氣過分幹燥等有密切關係。因此,秋季防治慢性咽炎非常重要。
西醫對本病的治療方法是消除各種致病因素,如積極治療鼻及鼻咽部慢性炎症等,無特效療法。首先要多飲水,保持呼吸道的濕潤;其次要戒除煙酒,避免不良的刺激,並經常用鹽水、蘇打水或硼酸水漱口,注意口腔清潔,還可口含薄荷片或碘喉片,每次1~2片,每天數次。
中醫治療則從整體出發,辨證施治,以滋陰降火利咽,常用的一些方藥和中成藥對慢性咽炎都有一定療效。故臨床上多采用中醫療法。臨床許多病例顯示,慢性咽炎的複發或加重與情緒波動有很大的關係。在門診經常可遇見這樣的女性患者,訴說在生氣著急之後,咽喉不適感隨之加重,咽喉中似有物(如梅核)堵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這就是所謂的“梅核氣”。所以,防治慢性咽炎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要注意調節情緒,順應秋天的收斂之性,最低限度地降低秋燥給人體帶來的不良影響。
4.嬰幼兒秋季腹瀉
嬰幼兒腹瀉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綜合症,也是嬰幼兒的常見病。臨床統計顯示:2歲以內的嬰幼兒占絕大多數,其中90%以上是6個月至1周歲的嬰幼兒。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秋季為多。發病原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之分。
①感染:如嬰幼兒吃了細菌、病毒或真菌所汙染的食物,直接導致腸道內感染,或患感冒、肺炎、中耳炎、皮膚感染以及其他急性傳染病,由腸道外感染累及腸道,致腸蠕動增強引發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