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季養生2(3 / 3)

②飲食:多見於人工喂養者,如喂養過多、過少或輔食添加不當,或突然斷乳及飲食成分改變,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③氣候:突然變化,過熱過涼,都可導致本病發生。

其中感染性腹瀉占大部分,而其中70%以上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因該病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特點,故醫學家們又稱之為“嬰幼兒秋季腹瀉”。通過胃腸道傳播是造成嬰幼兒秋季腹瀉途徑,患兒糞便中含有大量輪狀病毒顆粒,且較為穩定,所以易汙染環境,造成局部流行。另外,因照管人員雙手不潔,汙染奶具、玩具、奶製品等而造成傳染也很常見。輪狀病毒進入嬰幼兒胃腸道1~3天後可發病。發病時有發熱、嘔吐症狀,可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大約有40%的患兒有咳嗽、流涕和咽痛等呼吸道前驅症狀,接著發生腹瀉、腹痛,每日腹瀉5~6次,多的10~20次,大便呈淡黃色蛋花水樣,而且量多。有時可出現黃綠色並帶有惡臭。有時有黏液,可見奶瓣。患兒排便前常腹痛而哭鬧,可伴有嘔吐。較重的除上述腹瀉症狀加重外,常伴有頻繁嘔吐,致使患兒很快精神萎靡,皮膚幹燥,眼眶及前由凹陷,哭時無淚,口唇幹燥,尿量明顯減少,四肢發冷。嚴重者可出現呼吸深長,口唇櫻紅,呼氣時有爛蘋果味,腹脹,四肢無力,甚至呼吸肌麻痹,心律失常,嗜睡或昏迷。病程大約1~2周,短的3~5天,長的可達3周。所以,大多數患兒有不同程度的脫水,嚴重的可危及生命。

對本病應采取綜合性治療措施。飲食上,應減少喂食量,以減輕腹瀉病兒的胃腸道負擔。病情輕、無嘔吐的患兒,應減少哺乳的次數,縮短喂乳的時間,並停喂輔食;病情較重並有反複嘔吐者,可肌肉注射滅吐靈止吐。對人工喂養的病兒,可給米湯、稀藕粉、稀釋牛奶或脫脂奶粉等,但應注意由少到多,由稀到濃,逐漸恢複到原來的飲食量。臨床研究證實,抗生藥物對此病無效,所以不主張用,不要使用退熱藥,因服用退熱藥會大量出汗,加重脫水。如體溫過高可用物理方法降溫。足量補液,這是治療此病的關鍵。可采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此劑含適量的氯化鉀、鈉及小蘇打、葡萄糖,隻要按說明加入一定量的開水即可,若沒有條件,也可以用食鹽、白糖混合兌開水喂小兒,這樣可以補充身體內的水和電解質,防止因嘔吐、腹瀉引起的脫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也可以促進腸道廢物和毒素排泄,要注意嬰幼兒腹部保暖,秋季氣候漸涼,孩子腹部容易受寒,腹瀉病兒的腸蠕動本已加快,腹部若再受涼則腸蠕動更快,腹瀉不僅不會停止,而且還會加重。注意保持孩子臀部清潔。每次排便後要及時更換尿布,洗淨肛門。如反複嘔吐,泄瀉次數過多,應及時送醫院靜脈輸液。

預防嬰幼兒秋季腹瀉,關鍵是要加強食物、飲水衛生管理,做好糞便、汙水無害化,奶具、餐具、玩具等要保持清潔,定期消毒。對嬰幼兒來說,應積極提倡母乳喂養。因為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營養品,它含有很多免疫抗體、殺菌物質和幫助消化的酶,嬰兒不易得感染性腹瀉,有利於健康成長。對人工喂養的嬰兒,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鮮牛奶、奶粉等乳類製品要現配現吃,食具在每次喂食前要用開水洗燙,最好每天煮沸消毒1次。對幼兒來說,不讓他們喝生水,要堅持飯前便後用流水洗手。平時,要讓嬰幼兒進行體格鍛煉,經常帶孩子到戶外去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多曬太陽,使他們對氣候的變化和冷熱的刺激有較強的適應力,以提高孩子對病菌的抵抗力。發現感染性腹瀉後,要及時隔離治療,不讓孩子到病兒家去或與病兒一起玩,以防擴大傳染。

5.瘡癤

酷暑已過,天氣逐漸轉涼,就在這時候,有些人特別是孩子的頭、麵、手、足部位,還常常會生出癤子。鏈球菌是秋癤子的罪魁禍首,這種病菌一旦侵入皮膚毛囊底部並向皮下組織蔓延,就會出現癤子。如果不及時進行抗菌消炎治療,身體抵抗力又弱,病菌就會進入血液,形成菌血症,甚至導致敗血症。嚴重時還會在肺、腎及其他部位皮下組織發生轉移性膿腫,或感染性血管梗塞,皮膚粘膜出血,肝、脾、腎腫大,以致引起心內膜炎、急性骨髓炎、腎盂腎炎等。可見,對這小小的癤子不可等閑視之,必須采取積極的防治措施。夏秋之交,可取中藥銀花、連翹、玄參、麥冬、淡竹葉、梔子各10克,土茯苓15克,六一散1包,一起煎湯,代茶頻飲,可受到清熱解毒,預防秋癤發生的效果。

癤子早期,可采用熱敷,或外塗1%~2%碘酒及拔毒膏。切忌針刺或手擠,因為手擠會使癤腫細菌隨血流而擴散,致使感染加重。尤其是鼻根至雙側口角的“危險三角區”的癤子,擠壓會使細菌沿靜脈擴散到顱內海綿竇,造成海綿竇栓塞和顱內膿腫而危及生命,必須嚴禁擠壓。

對病情嚴重、發熱的患者,在服中藥的同時,最好服用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鏈球菌蔓延而危害內髒器官。預防癤子的根本,是要講究衛生,要勤洗澡,常更衣,保持皮膚清潔。

6.胃病

入秋以後,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功能紊亂的病人明顯多了起來,醫學研究認為,胃腸道對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初秋或深秋,氣溫變化無常,特別是冷空氣驟襲,如果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出現反酸、噯氣、腹脹、腹瀉、腹痛等症狀,或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秋涼後如何防止胃病的複發或加重呢?

首先,要注意保暖。秋涼之後,晝夜溫差變化大,患有慢性胃病的人,要根據氣候的變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時要蓋好被褥,以防因腹部受涼而導致胃病複發或加重。所謂的“春捂秋凍”應有個“度”。

其次,要講究心理衛生。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與情緒密切相關。因此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緊張、焦慮等不良的情緒刺激,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

第三,還應注意飲食調養。胃病患者飲食以溫、軟、淡、素為宜,做到少吃多餐。定時定量,使胃中經常有食物中和胃酸,防止侵蝕胃粘膜和潰瘍麵。切忌暴飲暴食,注意不吃過冷、過熱、過硬、刺激性強的食物,並戒煙、酒。如服藥則注意用藥方法,最好飯後進服,以防刺激胃粘膜,促使胃病惡化或複發。

另外,平時還應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增強人體對季節的適應性,從而減少胃病的發生。

7.習慣性便秘

秋冬之際氣候幹燥,便秘患者顯著增多,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好發虛證便秘。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腫瘤、腹腔感染、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高血鈣狀態、神經係統疾病引起腸功能紊亂等,可以引起便秘。婦女妊娠後,生活規律改變;食物過少、過精、缺乏纖維殘渣的刺激;藥物的影響;老年性胃腸功能的改變等,亦可引起便秘。中醫認為便秘是臨床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症候。其病變部位主要在大腸,“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便秘與脾胃的升清降濁以及肺氣的肅降功能關係最為密切。其發病機理有虛實之分。實證有燥熱內結,氣滯不行等,大多由於過食辛,甘、肥膩食物,飲食不當;熱病燥結腑實,大便難於排出;或憂思不暢,久坐少動,引起氣機鬱結,通降不利等。虛證有氣虛、血虛和濁陰凝結等,大多由於素體陰虛病後產後以及年老體弱,氣血損虧,不能滋潤大腸,或下無虧損,溫煦無力,寒濁凝結,使腸道傳送不暢,大便排出困難。

對於大便秘結,西醫主張對症治療,比如口服果導,外用開塞露等。但對於治療慢性習慣性便秘,中醫中藥往往有獨到之處。慢性便秘屬陰虛者(大便幹結,或如羊糞,手足心熱,咽幹口燥,苔少或光,舌質嫩紅,脈細或細數),可用蓯蓉30克、火麻仁10克,桑葚10克,天冬10克,生地12克,女貞子10克,金櫻子10克,百合10克,甘草9克煎服。產後便秘多屬血虛者(大便幹結,排便困難,還可見麵色蒼白,心悸,失眠,舌質淡,脈細),可用生地12克,當歸9克,火麻仁10克,生首烏9克,赤芍12克,黃芪12克,桃仁10克,柏子仁10克煎服,成藥潤腸丸、五仁丸等也可與上藥合用。慢性便秘屬氣虛者:(無力排便,大便不幹,乏力,氣短,懶言),可用黨參12克,白術9克,黃芪18克,陳皮6克,白扁豆10克,火麻仁10克,山藥12克,升麻10克,柴胡9克,炙甘草10克煎服。陽虛者(大便排出難,腹部隱痛,腰酸或冷痛,四肢不溫,小便清長,舌質淡嫩,脈弱或沉遲無力),可用鎖陽15克,大麻仁12克,黑芝麻12~15克,炒枳殼10克,懷牛膝10克,水煎服。

慢性便秘的飲食調補也很重要,可選用下列食療方:

①黑芝麻丸:黑芝麻1000~1500克,去雜質洗淨,上鍋蒸2~3次,幹燥後研細,煉蜜為丸,每丸3克,每服3丸,每日3次,黃酒送下。

②海參豬腸木耳湯:海參50克,水發;豬大腸200克,鹽擦去汙洗淨切段;木耳20克,水發,共煮湯,加調味品,飲湯食參、腸、耳。

③單用胡桃肉嚼服或煎服,也頗有效。胡桃仁有補腎。潤腸功效,對老年或體質虛弱的患者很有效。

④蜂蜜水:蜂蜜2~3匙,溫水半杯,攪勻服用,每日2~3次。

此外,預防便秘的發生,還要注意平日注意身體的調護滋養,衣著的增減,要適當地活動,不吃辛辣的食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保持情緒的穩定,養成按時排便的良好習慣。

8.瘧疾

瘧疾就是民間俗話說的“打擺子”,又叫“冷熱病”,是夏、秋之季常見的傳染病。臨床特點為間歇而且定時發作寒戰、高熱,交替出現,然後出汗,發熱緩解。典型發作可分為3個階段,病人先感到手腳發冷,隨後出現寒戰發抖,大熱天蓋上幾條被子還嫌冷,麵色蒼白,口唇與指甲有輕度發紫。經過10分鍾或1~2小時,開始發熱,體溫可高達39~41℃,麵色由蒼白轉紅,口唇與指甲發紫消失,呼吸急促,口幹,頭又痛又昏。大約經過2~3小時,全身出大汗,體溫迅速下降,感到疲乏欲睡,不想吃東西。有的隔日發熱一次,稱“間日瘧”;有的3天發熱一次,稱“三日瘧”;也有的無明顯的規律。

近年來由於加強了衛生環境改造,衛生水平得以提高,加上高效抗瘧藥的廣泛運用,使得瘧疾的發病率有很大程度的降低。但在農村和貧困地區,還存在著一定的發病率。瘧疾的發生與蚊子關係密切。吸了帶瘧原蟲血的蚊子叮咬別人,就將引起瘧疾的瘧原蟲傳給了他。可以說蚊子是傳播瘧疾的罪魁禍首。夏、秋之際雨水多,地麵積水多,溫度適宜,使蚊子大量繁殖,所以瘧疾易傳播發生。為了防止瘧疾的流行,根本的方法是滅蚊與防蚊叮咬。

安放蚊帳,安裝紗門、紗窗,防止蚊子進入室內。野外露天為防止蚊子叮咬,可在身體外露部分塗擦清涼油、花露水,一般可維持2小時左右。平時可口服複方維生素B,每次2~3片,每天3次。由於維生素B類有一種特殊的氣味,從汗腺排出,蚊子聞之厭惡,因此可減少蚊子的叮咬。此外還應采取以下措施:大麵積治療瘧疾病人。瘧疾的傳染來源主要是患瘧疾的病人和攜帶瘧原蟲的人。這種人因為沒有症狀所以不容易被發現,往往在普查中才能發現,但是他們在傳播瘧疾方麵卻能起很大的作用。因此,瘧疾患者不僅要及早治療,而且一定要徹底治療,以防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