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冬季養生1(1 / 3)

四、冬季養生1

冬季為3個月,起於農曆立冬,止於第二年立春前一日。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

古人曾說:“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冬季是自然界陽氣衰微,萬物收藏,氣候寒冷的季節。此時,萬物生機閉藏,陽氣潛伏,草木凋零,昆蟲蟄伏,大地冰封,雪壓風寒,自然界中的大多數動植物處於休眠狀態,養精蓄銳,以等待來年春天的生機勃發。人體的生理機能也與之相應,新陳代謝處於相對緩慢的狀態。冬季養生應根據“萬物收藏,腎氣水旺”的特點,避寒就暖,斂陰護陽,調和陰陽相對平衡,養“藏”而固腎氣,增強體質,防病益壽。

(一)冬季養生理論

祖國醫學認為,冬三月屬水,應於腎,主封藏。冬季,寒臨大地,萬物收藏,而寒為陰邪,易傷人之腎陽。因此,冬季養生重在養藏固精,補腎斂陰。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意思是說:冬季三個月,是萬物閉藏、水冰地裂的寒冷季節,為適應冬季的特點,就應早睡晚起,待到目光照耀時起床才好,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使精神內守伏藏而不外露,好像有個人的隱秘,嚴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所得到的東西,把它秘藏起來一樣,要躲避寒冷,求取溫暖,不要使皮膚開泄而令陽氣不斷地損失,這就是與冬氣相適應的保養藏氣的道理。這段話強調了在冬季,人們應從精神調攝、飲食調攝、藥物調攝、運動調攝等諸多方麵入手,圍繞“養藏”這個中心,重視自身陽氣的養護。否則“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也就是說,如果冬季不注意“養藏之道”,而損傷了腎中陽氣,就會影響來年春天的升發能力,從而導致四肢枯萎無力的“痿厥”病,損害健康。

(二)冬季養心法

1.精神調攝

嚴冬臘月,寒風凜冽,雨雪紛飛,大地固凍,江河冰封,草木枯瘦,禽獸隱蹤。如此萬物凋零之象,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鬱鬱寡歡,情緒低落,尤其是老弱多病之人情誌的變化更為明顯。因此,精神調攝十分重要。冬季精神調攝,重在安定心誌,注意神情安靜,不要使情誌過激,以免騷擾潛伏的陽氣。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這就是適應冬季精神調攝的“養藏之道”。

2.起居調攝

冬三月,天地閉藏,起居調攝應順乎於自然。《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指出冬季宜早睡遲起,早睡以養人體的陽氣,保持身體的溫熱;遲起以養陰氣,待日出而作,可躲避嚴寒,求其溫暖,使人體陰平陽秘。特別是陽氣不足的人,當風起驟寒之時,尤宜早臥晚起,深居簡出。汪綺石在《理虛元鑒》中說:“冬防寒,又防風。”石成全在《養生鏡》則強調:“冬三月乃收藏閉澀之時,最宜固守元陽,以養真氣。”故冬季應注意保持室內溫度,室內溫度太低,易傷人陽氣;室內溫度過高,又易劫傷陰精。因為冬季陽氣閉藏於內,陰氣在外,若調攝失當,過貪辛熱暴暖,就會內擾陽氣,迫其外泄,或積熱於內,形成陰虛火旺之候。到春天就會發為溫病,或誘發宿疾。這是違背《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冬養陰”的攝生準則的。

冬季在保暖的同時應重視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通風不良的環境,不僅能引起頭暈、乏力、胸悶、煩躁等缺氧現象,同時還為室內的致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導致呼吸道傳播疾病的蔓延,如感冒、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病的發生,與室內空氣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冬天切忌緊閉窗,更不要把窗門的縫隙密封得嚴嚴的,應經常開窗交換新鮮空氣,室內也可放一盆水,或者養些水仙花和觀賞魚,以調劑空氣濕度。

寒冬凜冽,人們的衣著,應注意禦寒保暖,並隨氣候變化增減衣服。內衣以彈性良好的棉毛織品為佳,貼身保暖。外衣要稍寬大一點,使氣血流通,四肢伸縮活動自如舒暢。俗語說:“寒從腳下起”,因為足部經常與地麵接觸,散熱量大,足部肌肉、脂肪較少,血管較細,且離心髒遠,供血較少,保溫性差,一旦足部著了涼,很容易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婦女痛經和泄瀉等症,所以,冬季足部的保暖十分重要。足部的保暖方法很多,除了穿著保暖性能好的衣褲、鞋襪外,平時還要注意多活動腳部,如參加跑步、元走、散步等運動。尤其是每晚臨睡前的洗腳,擦足心,既能祛除汙垢,禦寒保暖,又能補腎強身,解除疲勞,促進睡眠,延緩衰老,並可防治感冒、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種病症。

從中醫經絡學的觀點來看,人體背部是陽經循行之處。故寒冬季節,背部保暖也十分重要。背部保暖的方法十分簡單,冬季有陽光的中午,可背對太陽曬上1~2小時,既可暖背,又可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起到殺菌作用,還能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平時多穿一件貼身的純棉、羽絨或皮毛背心,也可起到暖背作用,此外,冬季睡覺時也要注意不要讓背部著涼。

一般認為冬天宜在室內活動為主,防寒以養精。如陳直所雲:“最宜居處密室,溫暖衾服……適其寒溫。”室內環境宜溫暖、舒適、潔淨。要有計劃地安排好日常生活,避免過度勞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洗澡不宜過勤,洗澡時,水溫不宜過高,時間不可太長,更不要在飽餐後洗澡,防止因周身血管擴張,導致腦部供血相對減少而暈倒。

冬季應適當多吃些營養豐富的食物,以使機體能攝取足夠的養料和熱量,以更好地抵禦寒冷。還可適當進補,以維護人體的陰氣,養精蓄銳,成為來年春季防病的物質基礎。偏於陽虛的老人,食補以羊肉、狗肉為主,還有紅棗、桂圓等物,因為這些食物有溫補強壯的作用。偏於陰血不足的老人,食補應以鴨肉、魚肉為主。此外,鱉、龜、木耳等也是陰虛老人冬季進補的有益食品。冬季的飲食調養還要注意,不宜吃得過飽,以少吃多餐為佳。

在冬季嚴寒的惡劣環境下,人體機能易發生紊亂,尤其是年老體弱者,當不能適應外界環境時,就會誘發一些疾病。例如,在冷空氣刺激下,人體免疫機能降低,防禦疾病能力減弱,遭受到細菌、病毒的侵襲,可引起感冒、慢性支氣管炎和肺炎等疾病。冬季,由於寒冷刺激,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等物質分泌增加,引起周圍小血管阻力加大,血壓升高,血液流變發生變化,可加重原有心、腦血管粥樣硬化的病理損害,導致冠心病、心肌梗塞、腦栓塞、腦出血等疾病發作或加重,甚至發生意外。此外,哮喘,胃十二指腸潰瘍,皮膚瘙癢症,在秋冬季多有複發,亦應引起足夠的注意。

3.房事調攝

冬季房事調攝,重在保持腎精的閉藏,這對冬季養生保健,促進健康長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內經》中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明確指出,人若不知冬季養藏之道,冬令依然精液頻泄,那麼身體必然日趨虛弱,虛則寒邪乘虛而入,並伏藏於體內。伏邪積鬱日久,等來年春陽上升,必發為溫病。《壽世保元》也說:“精乃腎之主,冬季養生,應節製房事,能恣其情欲,傷其腎精”。唐代名醫孫思邈則認為“當今少百歲之人”的原因就是“不知節欲養精”。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見,老年人由於腎精虛衰,導致髓海空虛而出現頭暈、耳鳴、記憶衰退等症狀。腎主骨,故腎虛還能影響骨的生理,導致老年人骨質脆弱,出現腰酸無力、行動不便等衰老現象。可見“精氣”虛衰,可直接導致人體的衰老。

故冬三月“養藏之道”的重要內容就是保養腎精,做到房事有節製,以保持體內精氣充足,維持五髒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養性延命錄》說:“冬常閉精勿施,夫天道,冬藏其陽,人能法之,故能長生”,指出“冬一施當春百”認為冬季該實行絕欲,絕欲則精神氣血有餘,腎陽鞏固,身體強健。

(三)冬季養形法

冬季養形所進行的運動調攝,既可舒張筋骨,流通血脈,又是增熱保暖防寒的積極措施。

冬季養形,應根據不同地區氣候和人的體質,選擇適當的鍛煉項目。鍛煉場所應以室內為主,但風和日麗氣溫較高時也可進行適度的戶外鍛煉。例如,清晨可在室內運動,以靜功為主,風和日暖之日,清晨可在室外運動,以動功為主,以適應冬季氣候,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冬季鍛煉切忌在大寒、大風、大雪及霧露中進行,年老體弱者尤應避免。冬季鍛煉運動量要適度,《千金方》:“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出汗,發泄陽氣,有損於人也”,這就說明冬季陽氣潛藏,若運動量過度,則會耗散陽氣。

1.導引氣功

(1)“吹”字功

冬練“吹”字功,不僅可以養腎固精、強身防病,還可治男子遺精或陽痿早泄,女子子宮虛寒,腰腿無力或冷痛,以及潮熱盜汗,頭暈耳鳴,目澀健忘,牙齒鬆動,頭發脫落等症。

修煉方法

第一,起勢

麵朝北,席地而坐,兩腳平伸,自然分開,與肩同寬,頭正頸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兩臂自然下垂,兩手輕擱大腿上,全身放鬆,兩眼睜開,平視前方。

第二,呼吸

采用腹式呼吸。呼氣時收腹、提肛、縮睾;吸氣時兩唇輕合,舌抵上齶,腹部隆起,呼吸要自然均勻,用鼻吸氣,用口呼氣。

第三,功法

①坐定放鬆,呼吸調順後,兩手緩緩上提,上提過程中,慢慢轉為十指相對。提至胸部時,兩手心先向內,後向下,再向外翻動,兩手向兩側拉開,肘部慢慢抬高,上臂放平,前臂豎起,手心向上翻起。前臂豎起的同時,上身隨之向右側轉動,頭微仰起,配合吸氣。

②目仰視右手背,用力呼氣,發“吹”字音,吹氣後,頭微收,兩手不動,頭和上身慢慢轉向左側,頭微仰起,配合吸氣。此後,目視左手背,用力吹氣,發“吹”字音,吹氣後,再收頭轉向右側。如此左右互轉,共3遍,吹6次。

③兩手向外畫弧形,慢慢回收,待至胸前,轉為兩手心向內,兩手慢慢下移。屈膝收腿,上身下俯,兩手合抱膝部。抱住後,上半身先轉向右側,頭向右上方揚起,同時吸氣。然後,目視右上方,用力吹氣,發“吹”字音。吹氣後,頭微收,兩手抱膝不動,頭和上身慢慢轉向左側,頭向左上方揚起,同時吸氣。然後,目視左上方,用力吹氣,發“吹”字音,吹氣後,再收頭轉向右側,如此左右互轉,共3遍,吹6次。

④吹畢,兩手鬆開,慢慢站起,兩手按摩腰部腎俞。同時,兩腳先往前跨3步,然後往後退3步,步子宜小,前後進退反複36次。

⑤功畢,改用通常呼吸,但仍應堅持鼻納口吐;靜心息思,兩目微閉,兩唇輕合,舌抵上齶,上下齒相互輕輕叩擊36次,多則彌佳。叩擊過程中,口生津液,用力猛咽,以意送至腹部丹田,以補養體內正氣,促進閉藏。

注意事項

①“吹”字功應早晚各練一次,早上宜遲些,一般在太陽即出時外出運動較為適宜。如果受冷高壓的影響,早晨低層空氣受到汙染,就不適宜外出鍛煉。晚上宜早些,不要太遲,以免寒邪侵襲。冬季三月應每天堅持練功。

②衣褲要寬鬆,精神須樂觀,全身要放鬆,動作要柔和緩慢。音調宜長,腰部鬆弛,使氣呼盡為止。有腎病宜大吹急吹,無腎病宜小吹慢吹。

③練功時兩目宜微開,但吹後調息時,宜改為閉目凝神,有補養腎之功效。

(2)五禽戲

傳說五禽戲由東漢末年名醫華佗所創,迄今已有2000年的曆史。這裏所謂“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由於在鍛煉時,五禽戲模仿了上述五種動物各自嬉戲時的動作、姿態和神情,惟妙惟肖,故稱之為五禽戲。五禽戲形象生動,簡便易學,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並形成了不少流派,是我國古代傳統體育鍛煉項目的經典之品。

修煉方法

第一,虎戲

①預備勢:立正,頭正頸直,兩眼平視前方,口微閉,舌尖輕抵上顎,兩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內,周身放鬆,腹式深呼吸3~5次。

②左一式:兩腿緩緩下蹲,成半蹲姿勢。將身體重心逐漸移至右腿,左腳跟抬起稍離地麵,靠在右腳內踝處,足尖點地,同時兩手握拳,提至腰部兩側,拳心向上,兩眼平視左前方。左腳向左前方斜進一步,右腳也隨之跟進半步,兩腳跟相距約20厘米,將重心落在右腿上,成左虛步;同時兩拳心向後,在身前緩緩上提,至口前兩拳拳心相對,然後翻轉成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高與肩平,眼看左手。

③右一式:左腳向前半步並微屈,重心移至左腿,右腳跟至左腳內踝處,腳尖點地成虛步。兩掌變拳並拳心向上撤回腰間,拳心向上,眼看左前方。右腳向右前方斜進一步,左腳隨之跟進半步,兩腳跟相距約20厘米,重心落在左腳,成右虛步;同時兩拳拳心向後,沿胸前緩慢向上提至口前,兩拳相對翻轉並變掌向前推出,掌心朝前,高與肩平,眼看右手。

④左二式:右腳向前墊半步,左腳隨之跟至右腳內踝處,重心移至右腿,左腳掌虛步點地,兩腿屈膝;同時兩手掌變拳撤至腰部兩側,拳心朝上,眼看左前方。左腳向左前方斜進一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兩腳跟相距約20厘米,將重心落在右腿,成左虛步,同時兩拳心向後,在身前緩緩上提,至口前兩拳拳心相對,然後翻轉成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高於肩平,眼看左手。

如此左右虎撲,反複練習,次數不限。

注意:練虎戲時要做到“手起而鑽,手落而翻,手足齊落,腰挺肩伸”,動作講究協調敏捷,沉著勇猛,具有虎的氣勢。

第二,鹿戲

①預備勢:身體自然直立,兩臂下垂,雙目平視前方。

②左式:右腿屈膝,上身後坐,左腿前伸,左膝稍彎,左腳虛踏成左虛步;左手前伸,左臂微屈,左手掌心向右,右手置於左肘內側,掌心向左,兩掌心前後遙遙相對。兩臂在身前同時逆時針方向旋轉,左手繞環幅度較右手略大,同時腰胯、尾閭部也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此反複運轉若幹次,並逐步過渡到以腰胯、尾閭的旋轉帶動兩臂的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