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製宜,就是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地域特點來製定合適的養生方式.比如,對於氣候寒冷、幹燥少雨的西北高原地區居民來說,因為生活在風寒的環境之中,經常吃肉類,喝牛、羊等動物的乳汁,所以體內容易產生寒邪、燥邪,日常生活中應該多吃辛散滋潤的食物;東南地區,沼澤較多,地勢低窪,炎熱多雨,這裏的居民經常會被濕邪、熱邪所染,生活中應該多吃能夠清熱化濕的食物.

因人製宜,就是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來製定養生方式,如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等.

1.年齡.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和氣血情況.小兒生機旺盛,但氣血未充,髒腑嬌嫩,不必刻意養生,如沾染疾病,應該少劑量,多觀察,不宜用峻瀉、湧吐以及大溫大補的藥物.青、壯年發育成熟,氣血旺盛,髒腑功能趨於穩定,對各類疾病的抵禦能力也較強,此時的養生應該重在“固”,固陽、固氣、固精,如沾染疾病,則多用攻邪藥.老人生理機能減退,氣血兩虧,應多吃補氣、補血的食物,如沾染疾病,應多用補益藥物,慎用祛邪峻猛藥.

2.性別.男女性別不同,生理特點不同,養生方式也不盡相同.女性有經、帶、胎、產等情況,養生時應該加以考慮,如在妊娠期,對峻下、破血、滑利、走竄傷胎或有毒藥物,應當慎用.當男性患有陽痿、早泄、遺精、滑精等病症時,也應針對不同病因進行調理養生,不可一概而論.

3.體質.《黃帝內經·靈樞·壽天剛柔》記載:“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這是說體質與先天稟賦有很大關係,體質差異與生俱來,反映在性情、髒腑、形體、寒熱偏性上,所以養生也不能一概而論,要因人而異.

比如,人有寒性體質,也有熱性體質,根據體質的寒熱,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我們可以通過下麵三種簡單的方式來判斷,自己屬於寒性體質,還是熱性體質.

方法一:看舌頭.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能敏感地反映出人體寒熱.如果舌頭淡紅而潤澤,舌苔薄白而清靜,幹濕適中,不滑不燥,就說明我們體內寒熱均勻;如果舌苔過於白、滑而濕潤,那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很粗糙,或者很厚、發黃帶膩,那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頭赤紅無苔,那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程度了.

方法二:寒性體質的人偏畏寒,手足冷;熱性體質的人偏畏熱,手足熱.

方法三:看手指甲根部的月牙(見圖1).一般來說,正常的月牙應該占整個指甲蓋的1/5左右.如果月牙不到1/5,就說明人體內有寒;如果月牙超過1/5,就說明人體內有熱;正常的月牙是奶白色的,越白越健康.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根手指都出現月牙人才健康.健康的人應該是拇指和中指出現月牙.中醫認為,拇指通於肺,中指通於心,這兩個指頭上的月牙正常,就說明我們體內寒熱比較適中,健康狀況較好.如果小指上有月牙,就明腎中有熱.還有的人生來就沒有月牙,而且是10個手指頭都沒有,這就說明你是娘胎裏帶出來的寒性體質.如果是以前有,現在沒有,那麼就說明最近一段時間你體內的寒氣較重,平時需要多做祛濕的工作.

寒性體質的人大都微循環不太好,手腳容易冰冷,建議每天睡前用溫水泡泡腳,水中可以適量加點鹽;平時注意多活動腰部和腿部,加強體育鍛煉,這樣可以讓血液循環好一些.在飲食方麵,寒性體質的人應該多吃溫熱性食物,適當吃辣味、酸性食物以及芳香食物(桂花、香菜、香蔥等),不要吃寒性的東西.溫熱性食物有溫中、補虛、助陽、驅寒的作用,能改善沉滯、萎縮、貧血等症狀;辣味食物能夠刺激內分泌,散寒;酸性食物能收斂、生津益陰,防止濕氣聚集體內.另外,寒性體質的人吃水果時,應注意少吃香蕉、甘蔗等寒性水果,多吃李子、櫻桃、荔枝等溫性的水果.

熱性體質的人普遍喜涼怕熱,容易生氣、動怒,應該加強德行修養和意誌鍛煉,培養良好的性格,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衝動.在飲食方麵,熱性體質的人應該多吃香蕉、西瓜、柿子、楊桃、苦瓜、番茄、奇異果、草莓、梨子、葡萄柚、櫻桃、蓮藕等水果和蔬菜;少吃辛辣燥烈、溫陽的食物,如辣椒、薑、蔥、牛肉、狗肉、雞肉、鹿肉等;可以常喝菊花茶、苦丁茶、決明子茶、薄荷茶、仙草茶、綠豆茶、薏仁茶、大麥茶、綠茶等.

專家問答

問:我怕冷不怕熱,冬天難熬,夏天好過,生完孩子之後,跟老公同房時沒有分泌物,腿上皮膚很幹,經常掉皮,那地方有異味兒.去西醫那裏做了相關檢查,沒有查出什麼毛病.看了中醫之後,說我有些肺熱、氣虛、濕熱,醫生讓我吃六味地黃丸,但吃了六味地黃丸之後,月經後會腰酸背痛.請問,我到底應該怎麼辦?

答:冬天怕冷,說明肌表有寒;夏天不怕熱,說明體內沒有火.如果還有不愛喝水、小便次數少、容易疲倦等症狀,那就是脾虛濕盛了.對於脾虛濕盛的人來說,再服用六味地黃丸這樣的滋陰藥顯然是不合適的,我建議你服用柏子養心丸或者參苓白術丸,平時多吃大棗養氣.至於分泌物少、皮膚幹燥,是氣少血虛無力輸布津液造成的,可以在月經將結束時吃八珍顆粒兩袋和三七粉一瓶.

養生的大道在於

兩個字:“和諧”

“養生”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它提出的三個養生原則是:人與自然和諧,人的心態和諧,人的身體和諧."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這是對養護生命的科學解釋,也蘊涵著中國傳統養生的精髓:"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