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

氣虛質:

正氣虛,要固本

體質特點:形體消瘦或偏胖,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昏自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男性滑精早泄,女性白帶清稀.

易患疾病:脫肛、腹瀉、中氣下陷.

養生方法:補氣養生.

人活一口氣,

養生就是養氣

善養生者,必知養氣.人活一口氣,氣在則生,氣消則亡.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張景嶽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生命賴以氣生,養生絕不能忽視養氣.

《聖經》之《創世紀》中記載,上帝造人時,用泥巴捏了一個泥人,然後往泥人的鼻孔裏吹了一口氣,這個泥人就有了生命.雖然是神話傳說,但是也體現出了氣和生命的關係.

我接觸過很多長壽的人,雖然他們長壽的秘訣都不盡相同,有人是吃大棗和核桃,有人是喝枸杞水,有人是常年有規律的鍛煉,有人是晚上熱水泡腳,有人甚至沒有秘訣,隻是心態平和、凡事看淡,但從他們身上我找到了一個共同點:他們體內的氣都很足.判斷依據是聽他們說話的聲音:這些長壽老人說話時底氣都很足,聲音洪亮而綿長.

為什麼底氣足的人都比較長壽呢?這是由於氣足的人,其體內之氣的運動有力,氣化功能強,可以化邪、化濕、化寒、化毒、化脂、化瘤,祛百病,即使是偶爾攝入一些有害物質,也可以通過氣化功能排出體外.

我經常跟患者說,人體就好比一棵大樹,氣就是樹根,身體就是樹幹和樹葉,根強則樹枝繁葉茂,根弱則樹枝葉枯黃.同樣的道理,氣足了,身體才能硬朗、結實,才能抵禦各種疾病;氣不足,身體就會災病不斷.所以,養生絕不能忽視養氣,把氣養好了,養生工作才能做好.

首先,氣對於人體來說,相當於發動機,人的生長發育、髒腑的活動、血液的運行、津液的輸布,都需要氣的激發和推動.氣虛的人,平時說話有氣無力,一般身體都不太好,經常是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這就是由於其身體的"發動機"動力不足,體內運行功能弱,營養無法吸收,垃圾排泄不出去而生病.氣虛的人生長發育相對較慢,髒腑經絡功能也會減退,血行滯緩、水液不化、津液不布、痰濕內生的情況都有可能出現.

其次,氣相當於人體內的空調.人的體溫應是恒定的,不能高也不能低.不管是在寒冷的南極洲,還是在炎熱的莫哈維沙漠,人的正常體溫都應維持在37℃左右.那麼,是什麼在維持我們的體溫呢?答案就是氣.當外麵的溫度降低時,體內的氣就會收斂、關閉,以便保持體溫,比如有些人在遇冷之後就會渾身起雞皮疙瘩.當外麵的溫度升高時,人體內的氣就開始發散,將多餘的熱排出去,維持體溫在正常範圍內,比如氣溫升高後人就會排汗.人體的結構是非常精密的,為了應對不同的溫度變化,身體內用氣這一體內"空調"就可以調節體溫,但現代人因為經常吹體外的空調,導致禦寒和耐熱的能力都大大下降了.

再次,氣還起到了穩壓器的作用.生活在地球上,我們的五髒六腑時刻都承受著地球的吸引,如果按照物理原理推論,各種髒腑器官隨時都有下墜的可能.那麼,為什麼它們的位置又能相對穩定呢?這也要歸功於氣.氣在人體內運動產生的力量,剛好可以抵消地球給我們施加的地球引力.氣產生的力量還能控製血液,防止血液溢於脈外.另外氣還可以控製和調節汗液、尿液、唾液的分布和排泄.

最後,氣還擔任著能量轉換機的角色.在大自然中,水能可以轉化為熱能,熱能可以轉化為電能,人體中的能量也可以相互轉化,如腎水可以轉化為腎氣,血可以轉化為汗,水穀可以轉化為血......總之,人體內精、氣、血、津、液的相互轉化及新陳代謝都是靠氣來實現的.

專家問答

問:我的叔叔今年70歲,上腹體表溫度特別低,有很嚴重的濕重及便秘,請問我的叔叔有什麼問題?可以按摩哪些穴位緩解症狀?

答:上年紀的人便秘,多是因為氣虛無推動之力造成的,對於有濕重又有便秘的老年人來說,不宜吃寒涼的瀉藥和通便的藥物來解決便秘問題,可以服用參苓白術丸,每次吃一袋,一天吃三次,飯前空腹吃.參苓白術丸可以健脾胃之氣、增加推動力,還可以利濕、排除濁氣.吃藥的同時,還可以按摩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陽陵泉相對)和足三裏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來調整脾胃,去除濕氣.精、氣、神是人體的

吉祥三寶

古人雲:"人有三寶,曰精、曰氣、曰神."精、氣、神是生命的三個要素,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的元素和物質基礎,三者相互滋生、相互助長.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維持生命的動力是"氣",而生命的體現就是"神"的活動.中醫評定一個人的健康情況,就是從精、氣、神三個方麵考慮的.

現在的年輕人經常說自己感到乏力、孤獨,情緒也容易出現波動,患得患失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是由於沒有健康、穩定的心態,所以精、氣、神消耗得很嚴重.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精充氣足才能神全,神躁不安會耗氣傷精,而精氣受損,神也容易浮躁不安.

什麼是精呢?《黃帝內經》記載,"人始生,先成精".精是構成、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包括精、血、津液.按照精的來源、功能和作用分類,可以將精分為"先天精"和"後天精"."先天精"又叫"元精",是父母遺傳下來的,源自父母的精、血,在整個生命活動中起到了"生命之根"的作用."後天精"又叫"髒腑之精",也可稱為"水穀精微",需要五穀飲食營養的不斷補充,然後通過肺的調節、脾胃的消化吸收,將營養物質的精微送到人體的各個髒腑,以達到滋養的作用.而"先天精"和"後天精"一起存在於腎髒之中,形成"腎精".

養精的方法主要有三個方麵:第一,節欲保精."色字頭上一把刀",想要養精就要節欲,過度泄精會泄掉人的精氣.《黃帝內經》指出,隻有把腎精蓄積下來,身體才能源源不斷地受到滋養,才能健康長壽.第二,經絡按摩,保精養精.中醫認為,保精養精要經常按摩下丹田(肚臍下1.5寸,關元穴和肚臍連線的中點).按摩時,應該兩手交疊,用手掌心的勞宮穴按揉下丹田的位置,一般按120次,順時針按摩60次,逆時針按摩60次,以下丹田溫暖、發熱為宜.第三,均衡營養,注意補精.全麵均衡營養的飲食,是補精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一些動物腎髒,或者黑芝麻、黑豆、山藥、核桃、芡實、蓮子等.

什麼是氣呢?《黃帝內經》提到,"在天為氣,在地為形,形以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意思就是說,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和原動力,萬物賴以氣而生化和存在.氣可以推動經氣、血液的運行,呼吸吐納,水穀代謝,營養敷布,各髒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調節人體正常體溫,與病氣鬥爭,都要依靠體內的氣.

人體的氣有四種:第一種叫元氣,也叫真氣,來源於腎髒,從父母處繼承,是生命的原發性的"氣".第二種叫宗氣,是呼吸之氣.第三種叫營氣,是血脈當中的營養物質,對人體能起到滋養作用.第四種叫衛氣,運行在體表,能夠保護人體、抵禦外邪.

《壽親養老新書》中歸納了古人養氣的一些經驗:"一者,少語言,養氣血;二者,戒色欲,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髒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除了古人的經驗,我還建議大家適當地進行運動,因為運動可以促進髒腑氣機的升降出入,能夠幫助身體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什麼是神呢?神是精與氣合成的靈明物質,包括魂、魄、意、誌、思、慮、智等活動,是精神、意誌、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在人體中居於主導地位.中醫望診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觀察病人的神.

神補是精、氣、神三者中最不好補,但也是最不能少補的,特別是對於承受著巨大壓力的現代人來說,補神非常重要.那麼,神應該怎麼補呢?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不執著、不強求,保持心態平和.像我看過的一個患者,就屬於爭強好勝型的,什麼事情都要爭個第一,經常處在疲憊不堪的狀態.退休之後,老伴為了讓他養身體,家裏家外,事無巨細,什麼都不讓他幹,他就每天躺在沙發上麵看報紙.從表麵看,他做到了阻斷一切紛擾,但實際上,他的那顆心卻從未休息下來.所以,補神不必刻意地追求外在的清閑、安靜,隻有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寬廣、清心寡欲才是真諦.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儲氣,儲氣以養神,此長生之要耳."可見精、氣、神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善養生者,定會養其精,精氣充盈了之後氣就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體健康,身體健康則長壽少病.

專家問答

問:我今年23歲,體檢中檢查出乳腺增生和乳房腫塊,請問乳腺增生和乳房腫塊應該按摩哪些穴位?

答:中醫認為乳腺增生和結塊是氣滯血瘀造成的,所以治療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氣為主.治療乳腺增生和乳房腫塊常用藥物有逍遙丸、疏肝止痛丸等,常用的按摩穴位有肩井穴、陽陵泉穴、梁丘穴、豐隆穴以及三陰交穴,治療此病最重要的是精神的舒解,否則將難除病根.

胃氣決定人體正氣的

強弱

中醫認為疾病是正邪雙方鬥爭的結果,正邪力量的差異決定了疾病的走向.如果正勝邪,那麼疾病就會慢慢康複;如果邪勝正,那麼疾病就會慢慢加重,甚至導致死亡.邪氣是產生疾病的外因,正氣是決定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因,是決定性的因素.正氣以人體胃氣為基礎,《黃帝內經》記載,"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直接決定了人體正氣的強弱.

《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臧論篇》指出,"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髒之本也",強調了胃氣對於維持人體生命的重要性,那麼,究竟什麼是胃氣呢?在中醫學中,胃氣的含義主要包括六個方麵.

1.胃氣是指胃的功能.胃氣強,則胃接受和容納食物,對食物進行初步消化的能力就強,就算偶爾吃多或者挨餓,也不會給胃帶來傷害.

2.胃氣指胃的氣機.胃的氣機應該是下降的.如果胃氣上逆,就會產生惡心、嘔吐、腹脹、脘悶等症狀.

3.胃氣是指脾胃的消化功能.胃氣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就強,氣血就能互生.

4.胃氣即水穀精氣.胃氣強,水穀精微充盛,則五髒功能盛;反之,則弱.

5.胃氣是指脈象從容和緩之象.脈象從容和緩、不快不慢,表示有胃氣,正氣強,雖有疾患但可醫治.

6.胃氣暗指人體全身之氣.因為胃氣是人體其他各氣的基礎.

雖然胃氣內涵較多,但是都是以胃的功能為基礎,所以想要維護好胃氣,就要從護胃、養胃開始.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食多餐,不要暴飲暴食;還要改變飲食習慣,不吃辛辣、油炸、煙熏食物,不吃過酸、過冷等刺激強烈的食物,不喝酒,少喝濃茶和咖啡,多吃小米、南瓜、菠菜、胡蘿卜、山藥、洋蔥、大蒜、蓮子、大豆、扁豆、山楂、香蕉、大棗、板栗及豬瘦肉、牛肉、雞肉、牛奶、豆製品等健脾養胃的食物.此外,還可以做一些養胃菜.

1.參芪猴頭燉雞.猴頭菌100克,母雞1隻(約750克),黃芪、黨參、大棗各10克,薑片、蔥段、紹酒、清湯、澱粉適量.將母雞去頭腳,剁成塊,然後放入薑片、蔥段、紹酒、猴頭菌片、黃芪、黨參、大棗,清湯,用小火慢慢燉,肉熟爛即可.注意猴頭菌要去蒂、泡發、擠水,黃芪要浸軟.

2.紫菜南瓜湯.南瓜100克,紫菜10克,蝦皮20克,雞蛋1枚,醬油、豬油、黃酒、醋、味精、香油適量.先將紫菜泡水、洗淨,雞蛋打入碗中待用,蝦皮用黃酒浸泡,南瓜去皮、瓤後切塊,然後倒油加熱,加醬油、清水,放入蝦皮、南瓜,煮半個小時,然後再放入紫菜,10分鍾後把雞蛋放入.

3.木瓜鯇魚尾湯.番木瓜1個,鯇魚尾100克.先將木瓜削皮切塊,鯇魚尾用油煎炸片刻,之後加入木瓜、生薑片以及適量的水,煮一小時左右即可食用.

除了食療之外,保持精神愉快對養胃來說也很重要.胃是否健康與精神因素有很大關係.過度的精神刺激會引起大腦皮層的功能失調,導致胃壁血管痙攣性收縮,進而誘發胃炎、胃潰瘍等,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該養成開朗的性格,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

專家問答

問:你好,我是個女生,屬於過瘦的那種體形,胃口很好,也很能吃,但就是不長肉.另外,因為公司經常加班,所以一日三餐我幾乎都是在外麵吃的,外麵的食物肯定沒有家裏的幹淨,所以我想知道如何養胃,如何增強體質和體重?

答:很明顯,你的脾胃出了問題,想要養胃就要敲胃經和膽經,隻有先讓這兩條經絡暢通起來,脾胃才能氣血充足,身體才能吸收足夠營養.另外,還建議你每天練習推腹法,喝山藥粥,吃清燉牛肉配山楂丸,多吃桂圓、紅棗,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隻要能堅持一段時間,肯定會有效果.

保養脾氣,

多吃深土裏的食物

土的特質是生化、承載、收納,植物生長在土中,並從土裏吸收營養.脾胃有消化的作用,也兼有生化的特性,責任是把食物的營養送到身體的各個髒腑器官.不管是土,還是脾,他們的特性都是供應營養,所以想要保養脾氣,就要多吃埋在深土裏的食物.

一天,一位母親抱著孩子來找我.她說自己的孩子已經滿兩歲了,但是還是會流口水,這讓她有些擔心,不知道是不是孩子有什麼不對了.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父母為小寶寶帶上圍巾,以免寶寶的口水弄得到處都是.小寶寶流口水是正常的現象,寶寶這時的唾液腺還沒有發育完全,吞咽能力弱,口腔較淺,唾液過多時,就會流出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流口水的現象會逐漸消失.

我告訴這位母親,1~2歲的寶寶有流口水現象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長大之後還流口水就需要注意了.聽我說完,這位母親一愣,然後略有不好意思地說,其實她自己也會流口水,經常在第二天睡醒後發現枕頭被口水弄濕了一大片,她還以為是自己太累了,或者是睡覺姿勢不對才會這樣.其實不然,成人流口水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因為這可能是脾向你發出"求救信號"了.

為什麼流口水會和脾有關呢?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先明白什麼是口水.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口水絕對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唾液.唾和液是兩種不同的液體,分別出自腎和脾."唾"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唾沫",是人為吐出來的."液"又叫做"涎",是身體自主地分泌出來的,它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口水.正常情況下,因為有口唇的阻擋,涎液會上行於口中,不溢出於口外.但是如果脾氣虛弱,肌肉就會失去彈性,睡著後人就會不自覺地張口,這時口水自然就會流出來了.另外,唇是脾胃健康的晴雨表,如果一個人的嘴唇經常幹燥脫皮且沒有光澤,口中常有異味,也說明脾髒出現了問題.

這位母親聽完,當下表示要吃一些補品.但我告訴她,藥補不如食補,藥物建議在救急時使用,對於一般保健或治療而言,食療才是上上策.那麼,脾虛應該吃什麼呢?補脾氣的食物雖多,但隻要記住一個原則就可以了,那就是脾屬土,要多吃長在土裏的食物.

長期生長在土中的食物,如藕、馬蹄蓮、毛芋頭、土豆、山藥、紅薯、花生、蘿卜等都可以保養脾氣.另外"雞肉餛飩"、"涼拌豬肚"、"胡蘿卜炒豬肝"也是不錯的選擇.

"雞肉餛飩":準備雞肉、麵粉適量.先把雞肉洗淨後切碎,然後加入蔥、薑、胡椒攪拌成肉餡,然後用麵粉和適量的水和成麵團,製成餛飩皮,將肉餡包好下鍋煮熟即可食用.

"涼拌豬肚":準備豬肚、蓮子適量.先將蓮子用溫水泡發,去心,然後裝入洗淨的豬肚中縫好,最後下鍋用水煮熟.煮熟的豬肚撈出後放涼切成絲,加入鹽、蔥、薑、蒜汁、香油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胡蘿卜炒豬肝":準備胡蘿卜、豬肝適量.將胡蘿卜洗淨後放進鍋裏蒸至半熟,取出後切成薄片;豬肝洗淨切成薄片,放進碗中加入鹽和澱粉拌勻,再用味精、醬油和澱粉煮汁,接著將豬肝放進油鍋中翻炒,最後加入蔥、薑、料理米酒和胡蘿卜片炒熟即可食用.

最後再介紹一個補脾的小妙方:動舌頭.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脾之外候.經常動舌頭,可起到健脾的效果.首先靜坐去除雜念,眼睛微張,微微張開雙唇,將舌頭伸到最長,5秒鍾後縮回,如此反複做36次;然後學蛇吐芯的樣子,將舌頭伸到最長後左右擺動,反複做36次.做完以上兩個動作之後,舌下會分泌出大量的津液,分次將唾液咽下,能補腎強精.動舌頭應選在上午9∶00-11∶00時,這段時間為氣血流注脾經的時間,效果最佳.

專家問答

問:你好,為了更好的保養身體,我聽從了醫生朋友的建議每天吃大棗,堅持推腹,我想請問一下,為什麼吃大棗、推腹後,便前會腹痛得那麼厲害呢?

答:便前腹痛說明氣血正在衝擊腸壁的汙濁,通常痛得越厲害,就表示衝擊力越強,排出的宿便就越多.便前腹痛是脾運化能力變強的體現,建議繼續吃大棗,堅持推腹,保持這種良性循環.清晨拍手是最好的

補氣之法

"掌上旋日月,時光欲倒流,周身氣血清,何年是白頭?"這是乾隆皇帝寫的關於手與氣血關係的詩,意思是手掌上藏著健康長壽的秘密,掌握了這個秘密,歲月就會倒流.這個秘密是什麼呢?那就是拍手.雖然詩句有些誇張的成分,但是拍手的確能疏通全身氣血,有極佳的補氣效果.

手是陽氣的大本營,腳是陰氣的大本營.手上有39個穴位,拍手可以震動陽氣,推動全身氣的運行,是一種至剛至陽的養生補氣方法.為什麼要清晨拍手呢?因為清晨太陽初起,天地間的陽氣慢慢彙集,人體內的陽氣也跟著太陽開始生發,如果此時再配以拍手,就更能促進陽氣的生發,有利於全身之氣的運行.

我就曾給一個患者開過"清晨拍手"的"藥方",這位患者年逾古稀,不僅患有嚴重的哮喘,而且心肺功能也不好.對於這個年紀的人來說,過多的服用藥物會給腎髒帶來太多負擔.於是我讓他在清晨,找一個空氣清新的地方,比如公園、河邊、樹林,去拍手,幾年堅持下來,這位患者不僅哮喘病沒有再犯,心肺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恢複.據他說,他將此方法教給了一個尿毒症患者,原本這個尿毒症患者每星期要洗三次腎,後來練習拍手,每天用力拍一兩千下,病就好了,現在跟換了一個人似的.

為什麼清晨拍手能治病呢?其實道理很簡單,人身上有十二條經絡,其中"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六條都和手掌相連.人體的氣需要通過經絡傳輸到各個髒腑,如果經絡被堵塞了,氣的運行就會受阻,人就會生病.拍手能夠同時疏通六大經絡,作用自然顯著.

後來,我又建議這個老人在拍手的時候大喊,他有些無法理解.他認為自己除了身體不太好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困擾,沒有想要大喊的欲望.

其實,我們的身體不僅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這個精神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被稱為意識,藏在人的大腦裏,人們常常用它來思考金錢、權力和其他各種欲望;第二個層次藏在人心裏,是人們產生喜、怒、哀、樂等情緒的地方;第三個層次藏在人的肝裏,中醫稱為魂.第二個層次和第三個層次共同組成人的潛意識.

比如,我們在睡覺的時候,意識停止了,但是潛意識仍然在工作.因為心髒還在不停地跳動,腸胃也沒有停止消化,血液仍然需要在身體裏麵四處流動.所以身體想要健康,保持潛意識工作的正常實在是太重要了.同時,人的意識也可以影響潛意識,方法之一就是暗示.如果你總是不斷地重複一句話,給自己暗示,那麼時間長了,意識就會轉化成潛意識,影響我們的全身.有時意念比最好的藥還管用,所以我建議老人在拍手的同時大喊"我能活到一百歲",但老人一轉述馬上變成了"我要活到一百歲",這明顯是一種欲望,它調動的是人的意識,即精神的第一個層次,如果這樣喊的話,越喊欲望就會越強烈,用欲望來滿足欲望,無異於雪上加霜.所以,我們在給自己進行暗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潛意識對意識是有選擇的,它不會選擇金錢、權力和其他各種欲望,隻會選擇寧靜、祥和、溫馨、愛和感恩.

最後交給大家幾種簡單的拍手方式.

1.十指分開,兩手手掌、手指相對,開始可以輕輕拍,手適應了以後再逐漸加重.注意拍手的力度不能太輕,太輕就起不到刺激手掌穴位和反射區的作用了.

2.手掌弓起,手指張開,拍下去時,能拍到手指尖及手掌的邊緣部分,如果選用這種方式拍手,那麼時間要較第一個長些.

這些拍手的方式,都對準了一個或幾個重要的穴位和反射區.刺激它們,就能打通經絡,使氣血保持通暢.

專家問答

問:請問大棗吃生的好,還是吃幹得好?大棗的皮能吃嗎?另外,為什麼我按摩陰陵泉和三陰交這兩個穴位時都會感覺到很疼呢?是不是我身體出了什麼問題?

答:根據醫書記載,生棗能夠通氣通便,幹棗能夠養血通便,無論怎麼吃對身體都有好處.至於大棗皮,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喜歡就吃,不喜歡就不吃,沒有大礙.按摩陰陵泉和三陰交兩個穴位時有痛感,說明脾經正在積極為身體工作,建議先觀察一段時間,不必過於擔心.補氣補血的五大穴位,

揮別亞健康

亞健康是一種介於疾病和健康之間的狀態,這個狀態的特點是身體雖然不舒服,但卻沒有明顯的生理、病理變化.這類人經常會感到疲乏無力,沒有食欲,心悸,易動怒,還很容易失眠,如果遇到高度刺激,甚至會發生猝死.對於這種情況,中醫認為,補氣補血,調節陰陽平衡是根本.

導致亞健康的因素比較多,一般來說,精神負擔過重、腦力勞動繁重、體力勞動負擔比較重、人際關係緊張、生活無規律以及飲食不平衡、吸煙酗酒的人,都是最容易產生亞健康的人.

亞健康的人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飲食結構不合理.二是起居無規律、作息不正常,使自己長期處在用心、用腦過度,精力、體力透支,身體各個髒腑長期處於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負荷狀態.如果這些狀態無法及時得到糾正,非常容易導致心理障礙、失眠、高血壓、注意力不集中、冠心病、心情煩躁、胃腸道疾病、癌症、性功能下降、倦怠、心慌、胸悶、食欲不振、腹脹、便秘、腹瀉等疾病,如果在高度刺激,如熬夜、發脾氣等應激狀態下,很容易出現猝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過勞死".

怎樣做才能告別亞健康呢?《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至.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平"與"秘"均指平衡,此話以陰陽為綱,指出平衡是身心健康的根本,即健康的人應該是平衡協調的有機體.

我給大家介紹一些應對亞健康的穴位按摩法.

1.湧泉穴.前麵講到,這一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睡覺前,先用左手掌搓右足足底(要滿麵搓)108次,以足底發熱為佳.搓完之後,再用大拇指指腹點按湧泉穴49下,感到酸痛就可以停了,然後用右手掌搓左足足底,方式相同.

2.命門穴.命,人之根本;門,出入的門戶.命門穴外輸的陰性水液,有維係督脈氣血流行不息的作用,為人體的生命之本,所以取名為命門.前麵也說過它的具體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按摩方式是用手掌摩擦至發熱,然後將兩手掌搓熱,捂住兩腎部位,反複10分鍾即可.

3.足三裏.這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能夠防治多種疾病,增強肌體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還能抗衰老、延年益壽.它的具體位置在腿部外膝眼下三寸,距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按摩方法是每天用大拇指按壓足三裏一次,每次按壓5~10分鍾,每分鍾按壓15~20次,按壓時要使足三裏有酸脹、發熱的感覺;或者用雙手大拇指指腹點按足三裏,每次點按108下,點按力度以有酸痛感為宜.

4.百會穴.臨床常用穴之一,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百會穴位於兩耳郭尖端連線與頭部正中線的交點上.每天睡前,用手掌摩擦百會穴108下,以發熱為宜,或者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50圈也可以.

5.神闕穴.這個位置就是肚臍,又名臍中,是人體生命最神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也是人體的長壽大穴.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後,雙手左下右上疊放於肚臍,揉轉360下.注意男子是順時針揉轉,女子是逆時針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