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五個穴位都是人身體上的大補穴,不僅補氣補血,而且能調節陰陽平衡,特別是對於亞健康的人,建議要經常按揉.
專家問答
問:我因為工作長時間麵對電腦,缺乏運動,患了頸椎病,去醫院拍了片子之後,醫生讓我做牽引,但我沒有時間每天去醫院.後來一位同樣患有頸椎病的朋友建議我睡很低的枕頭,睡了大概一個月,右手手指發麻的現象有所改善,但是幾個月之後,右肩突然疼痛,無法往後背手.我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是肩周炎,按摩一周左右就會好,我就按照醫生的建議按摩了一周,但是右肩的症狀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情況更加嚴重,甚至早上梳頭時手都舉不起來,而且我覺得我右肩的症狀和肩周炎其實不太一樣,因為我右胳膊痛的時候,右手臂上部的肌肉也在擰著痛,而且不斷有"落枕"現象,每天洗完熱水澡以後,手臂就可以比平時抬得輕鬆,請問這是怎麼回事?
答:經過脖子和肩膀的主要有膀胱經、膽經、小腸經、三焦經、心包經,建議你根據穴位,針對肩膀、脖子最疼的點,用刮痧的方式疏通瘀阻的經絡,或是在痛點撥罐,會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血虛質:
血液缺,多補血
體質特點:形體瘦弱,頭昏眼花,麵色蒼白或萎黃,指甲發白,舌質淡,脈細,女性月經顏色淡.
易患疾病:貧血、出血性疾病、消化道疾病等.
養生方法:補血養生.
血虛不等於
貧血
血虛與貧血是不一樣的,那麼,何為血虛,何為貧血呢?中醫所說的血虛,是指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以致人體內陰血虛少,不能濡養髒腑、肌肉、經脈的一種病理現象.
現在選擇中醫的人越來越多,但對中醫的一些常用術語卻不是很清楚,經常有患者問我血虛和貧血是不是一回事,當然不是.
中醫說的"血虛"是指血液生成不足或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一種病理狀態.造成血虛的原因很多,但總結起來無外乎三點:一是失血過多;二是飲食不節;三是慢性消耗.失血過多指的是因各種原因造成的出血,比如外傷、月經過多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失血.失血過多會導致經絡堵塞,瘀血無法排出,不僅影響新血生成,也會造成再度出血,最終導致血虛.飲食不節,指的是無節製地暴飲暴食、饑一頓飽一頓、偏食挑食等,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會損傷脾胃,脾胃功能失常後,水穀精微不能化生血液,就會導致血虛.慢性消耗,指的是過度勞累、身患重疾、大量出汗、習慣性腹瀉、嘔吐等使陰血暗耗,導致血虛.
血虛患者的特點是麵色蒼白、唇色爪甲淡白無華、頭暈目眩、耳鳴、兩目幹澀、視物不清或雀目、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心悸怔忡、神誌不安、失眠多夢、語言低微、疲倦乏力、氣短自汗、皮膚幹燥、頭發枯焦以及大便燥結、小便不利等症狀.
調理血虛時應謹記三大原則:先健脾,再補氣,活血生血不可缺.所謂"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保持脾胃功能正常是治療血虛的根本,隻有脾胃健康了,水穀精微才能源源不斷地化生為血液."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清代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說:"血氣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並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溫病條辨》中也說:"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氣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推動血液的生成和運行,氣的功能減弱,身體生成和運行血液的能力就會減弱,患者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血虛症狀.最後,血為陰液,易生滋膩,瘀阻經脈,脈道不通,就會造成骨髓枯竭,致使新血不生,所以想要治療血虛,活血生血是最好的辦法.
而西醫所說的貧血,是指單位容積血液內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含量低於正常值.正常成人血紅蛋白量男性為12~16克/100毫升,女性為11~15克/100毫升;紅細胞數男性為400萬~550萬/立方毫米,女性為350萬~500萬/立方毫米,隻要低於以上指標的就可以認定為貧血.
貧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黑豆、胡蘿卜、麵筋、菠菜、金針菜、龍眼肉、蘿卜幹等補血食物,少喝濃茶.需要強調的是,女性因為特殊生理原因更容易出現貧血現象,此時可以服用"三紅湯"(紅棗7枚,紅豆50克,花生紅衣適量),三昧熬湯可治一般性貧血或缺鐵性貧血;或者經常食用一些桑葚幹、黑棗、蜜棗、紫葡萄等.處在妊娠期的女性可以食用菠菜粥(菠菜燙熟,切碎,和粳米一起煮)、人參粥(人參末15克,冰糖適量,粳米100克,煮粥)、雞汁粥(母雞湯汁適量,粳米100克,煮粥)、香菇紅棗粥(水發香菇20克,紅棗20枚,豬瘦肉50克,加薑、蔥、鹽、料酒、白糖等,隔水蒸熟)、芝麻粥(黑芝麻30克,粳米100克,煮粥)或者枸杞粥(枸杞子30克,粳米100克,煮粥);產後婦女可以食用芹菜煮雞蛋、雞蛋煮豆腐、當歸燉羊肉、木耳紅棗湯、桂圓桑葚湯、海參燉豬肝、大棗燉鵪鶉、蒸花生桂圓、花生大棗豬蹄湯等食物補血.
總之,中醫的"血虛"是頭暈目眩、神誌不安、失眠多夢、麵色蒼白等一係列症候的總稱,和西醫的貧血不能畫上等號.同時,中醫所指的血,不僅代表血液,而且還包括了高級神經係統的許多功能活動,所以二者絕對不能一概而論.
專家問答
問:你好,據我所知,按摩時有麻木感代表體內經絡還算通暢,隻是氣到血未到,那麼請問酸、痛代表的是什麼?
答:中醫認為,酸、麻、痛都表示經絡還算通暢,隻是有狹窄或者擁堵的部分.酸代表氣血虛弱,需要溫補,切記手法不可過強;麻代表氣到血未到;痛代表氣血都至,但經絡擁堵,可以稍微用力幫助氣血突破擁堵,疏通經絡.
簡便的血虛調養法
隻有氣血充盈,人的膚色才能飽滿紅潤,眼睛才能清晰地看東西.口唇紅潤是脾胃氣血充足的表現.麵色紅潤說明心脾功能正常、氣血暢通.精血旺盛,毛發才能生長得茂盛黑澤.幾種簡便的血虛調養法,可以有效改善血虛體質,補血養生.
血是人體最寶貴的物質之一,它對內要負責滋養五髒六腑,對外要負責毛發筋骨,是人體維持各項生理活動的基礎物質.人隻有血氣充盈,才能神清氣爽、精力充沛;反之,如果血虛,人就會表現為麵色蒼白、視力減退、雙目幹澀、關節疼痛、四肢麻木、皮膚幹燥、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現象,所以血虛必須補血.尤其是對於女性來說,血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女人一生的經、孕、胎、產、乳都和血密切相關.
那麼,血虛患者應該怎樣補血養生呢?
1.飲食調養.中醫認為,血是"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也就是說,血源於人體吸收的水穀精氣,所以對於血虛的患者來說,吃什麼、怎麼吃就顯得十分重要.牛奶、龍眼肉、芝麻、烏雞、蓮子、梨、荔枝、桑葚、蜂蜜、菠菜、黃花菜、血糯、豬血、豬蹄、豬肝、驢肉、鵪鶉蛋、蘆筍、番茄、木耳等都是不錯的補血食物.
2.藥物調養.常用的補血中藥有很多,比如當歸、白勺、枸杞等,這裏給大家介紹兩種用補血中藥製作的佳肴.
(1)當歸20克,生薑15克,羊肉250克,蔥、薑、蒜適量.先把羊肉洗淨,切成小塊放入鍋中,然後再加上當歸、生薑、蔥、薑等調味品,先用大火煮沸,然後用小火慢燉,直至肉爛.
(2)當歸15克,黨參15克,母雞1500克、蔥、薑、料酒,鹽適量.母雞去內髒洗淨,然後把當歸、黨參裝入雞腹置於砂鍋內,加入蔥、薑、料酒、鹽、清水,大火燒沸後,用小火頓2~3個小時即可.
3.運動調養.運動能夠使人體氣血通暢,是疏通經絡的最簡單方法,其中散步、遊泳、打球、瑜伽等運動的效果都是很不錯的,但我個人最為推崇的還是華佗發明的"五禽戲".它通過特定動作來改善人體氣血的運行,據傳華佗的徒弟吳普因長年習練此法而達到百歲高齡.
(1)虎戲.雙腳腳後跟靠攏成立正姿勢,兩臂自然下垂,雙眼平視.
左式:
A.雙腿彎曲下蹲,重心放在右腿上,左腳腳掌虛著地,靠在右腳內踝處,同時兩掌握拳放在腰的兩側,拳心向上,眼看左前方.
B.左腳向左前方邁進一步,右腳跟進半步,重心放在右腿上,左腳掌虛著地,同時兩拳抬至胸口前,翻轉變掌向前推出,與胸高齊,掌心向前,兩手虎口相對,眼睛注視左手.
右式:
A.左腳向前邁出半步,右腳放在左腳內踝處,重心放在左腿上,右腳掌虛著地,兩腿彎曲,同時兩掌握拳放回腰的兩側,拳心向上,眼看右前方.
B.右腳向右前方邁進一步,左腳跟進半步,重心放在左腿上,右腳掌虛著地,同時兩拳抬至胸口前,翻轉變掌向前推出,與胸高齊,掌心向前,兩手虎口相對,眼睛注視右手.
(2)鹿戲.身體自然直立,雙臂自然下垂,雙眼平視.
左式:
A.右腿彎曲,左腿前伸,膝蓋微微彎曲,左腳掌虛著地,左手向前伸,掌心向右,右手放在左肘內側,右手掌心向左.
B.雙臂在身前同時逆時針方向旋轉,左手繞環比右手大些,腰胯、尾骶部一並逆時針方向旋轉,最終過渡到以腰胯、尾骶部的旋轉帶動兩臂的旋轉.
右式:
A.左腿彎曲,右腿前伸,膝蓋微微彎曲,右腳掌虛著地,右手向前伸,掌心向左,左手放在右肘內側,左手掌心向右.
B.兩臂在身前同時順時針方向旋轉,右手繞環比左手大些,腰胯、尾骶部一並順時針方向旋轉,最終過渡到以腰胯、尾骶部的旋轉帶動兩臂的旋轉.
(3)熊戲.身體自然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兩眼平視前方.
左式:左腿彎曲,身體略微向左轉,同時左肩向前下方晃動,右肩向外舒展,左臂自然下垂,右臂微微彎曲.
右式:右腿彎曲,身體略微向右轉,同時右肩向前下方晃動,左肩向外舒展,右臂自然下垂,左臂微微彎曲.
(4)猿戲.身體成立正姿勢,兩臂自然下垂,兩眼平視前方.
左式:
A.兩腿彎曲,左腳向前邁出,同時左手沿胸前至口處向前伸,然後手掌變成鉤手,手腕自然下垂.
B.右腳向前邁出,左腳放到右腳內踝處,腳掌虛點地,同時右手沿胸前至口處向前伸,然後手掌變成鉤手,左手同時收至左肋下.
C.左腳向後退步,右腳也退至左腳內踝處,腳掌虛點地,同時左手沿胸前至口處向前伸,然後手掌變成鉤手,右手同時收回至右肋下.
右式:
A.兩腿彎曲,右腳向前邁出,同時右手沿胸前至口處向前伸,然後手掌變成鉤手,手腕自然下垂.
B.左腳向前邁出,右腳放到左腳內踝處,腳掌虛點地,同時左手沿胸前至口處向前伸,然後手掌變成鉤手,右手同時收至右肋下.
C.右腳向後退步,左腳也退至右腳內踝處,腳掌虛點地,同時右手沿胸前至口處向前伸,然後手掌變成鉤手,左手同時收回至左肋下.
(5)鳥戲.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兩眼平視.
左式:
A.左腳向前邁進一步,右腳跟進半步,腳尖虛點地,同時雙臂慢慢向左右側方抬起,掌心向上,深吸氣.
B.右腳前進,雙腳並攏,掌心向下,慢慢放下雙臂,同時下蹲,兩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深呼氣.
右式:
A.右腳向前邁進一步,左腳跟進半步,腳尖虛點地,同時雙臂慢慢向左右側方抬起,掌心向上,深吸氣.
B.左腳前進,雙腳並攏,掌心向下,慢慢放下雙臂,同時下蹲,兩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深呼氣.
專家問答
問:我今年41歲,37歲閉經,大概在31歲時月經不調,當時還得了急性胃腸炎,拉肚子拉了半個月,從那時起身體就很虛弱.這幾年我一直在做中醫治療,但是效果不明顯.36歲的時候月經大出血,來了將近一個月,以後就3個月才來一次月經,這樣的情況持續一年多左右,就閉經了.閉經後,我去醫院檢查了雌激素,醫生告訴我不大可能再來月經了,請問我的月經還能恢複嗎?另外,中醫說我五髒俱虛,需要大補,但我一吃補藥就上火,就連吃紅棗、喝阿膠口服液都會上火.我還經常頭暈、失眠、氣促,不僅臉色暗黃,而且還有頸椎病、眼睛脹疼幹澀、耳鳴、腰痛、尿頻的毛病,請問我到底是怎麼了?
答:首先,你的身體氣血雙虧是肯定的.至於吃補藥會上火,火有虛火和實火之分,如果吃東西生火,很可能是經絡有阻塞不通的地方,所以補不進去.建議你在飲食調理的同時拔罐、刮痧(主要針對膀胱經、心包經、膽經,特別是脖子部分的經絡),如果刮不出來痧,就說明氣血太虧,要先在膀胱經拔罐,拔到有瘀紫為佳.如果可以吃牛肉,就吃清燉牛肉,吃一個月,再經常熬點山藥芡實粥喝喝.同時,堅持早睡,放鬆心情,這比吃藥更重要.血虛需要
氣來補
中醫所說的血是人體最寶貴的東西.它能維持人體髒腑、形體、五官九竅等器官的生命活動,是機體活動的物質基礎.若血虛,不能營養身體,則會麵色無華、皮毛枯槁、肌肉瘦削、精神萎靡、驚悸不安、健忘、失眠、多夢、煩躁、眼睛幹澀昏花、頭暈目眩等.衰老是引起血虛的重要原因.因此,人到老年後多易血虛.血虛可先補氣.
氣血不僅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基礎.中醫認為,血為氣之母,氣賴血以附,血載氣以行.《血證論·陰陽水火血氣論》也說:"運血者,即是氣."所以血虛時單純補血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血要靠氣的推動才能正常運行.
這也是為什麼血虛患者來看病時,我既不會單純地開一些阿膠、紅棗、桂圓等補血藥物,也不會單純地用補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因為雖然補血的藥物和食物能補充體內血液,使血細胞數量達標、結構正常,但由於患者體內氣不足,無法推動血液的正常運行,所以仍會感覺精神不濟、乏力困頓.
治療血虛補氣,我推薦幾種中藥.
1.人參.最名貴的補氣中藥之一,能調節人的神經係統,降低血糖,增強造血機能和腎上腺皮質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最重要的是,人參能促進人體細胞發育,增加細胞分裂的次數.相關研究顯示,人體的每個細胞大約分裂50次才會停止,而細胞每分裂一次需要兩年左右,如果能達到分裂50次,人活百歲就不再是夢想.
2.黃芪.它能刺激中樞神經係統,抗疲勞,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肌體抗病能力,適用於一切氣衰血虛之症.值得一提的是,黃芪還有強心利尿和降壓作用,它含有的微量元素硒是癌症的天敵,所以黃芪還有抗癌作用.
3.西洋參(花旗參)、黨參、太子參(孩兒參).西洋參主要產於加拿大和美國,能補氣養陰,忌與藜蘆同服,虛寒者忌用.黨參,能增加紅細胞和血色素,提高人體免疫力,補中益氣,生津養血,忌與藜蘆同服.太子參,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適用於氣衰血虛之症.
4.白術.它能保護肝髒、抗疲勞、抗氧化、延緩衰老、降低血糖、抗凝血、抗腫瘤,能促進小鼠紅細胞造血,提升胃腸蠕動功能,抑製子宮收縮,具有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和白細胞吞噬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能力.
5.甘草(國老).它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多用於脾胃虛弱、心氣虛、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咽喉腫痛、胃痛、腓腸肌攣急疼痛,與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
最後再介紹兩種既補氣又養血的湯品.
1.玉竹百合鵪鶉湯.據《本草綱目》記載,鵪鶉肉能"補五髒,益中氣,壯筋骨,耐寒暑,消結熱",有動物"人參"之稱;玉竹能養陰、潤燥、除煩、潤心肺、養胃生津、補五勞七傷、滋陰潤肺,長時間服用,可去除麵部雀斑;百合能養陰潤肺、清心安神、補中益氣、溫肺止咳、安心定膽益誌、養五髒,還能治療陰虛久咳、痰中帶血、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精神恍惚、癰腫、濕瘡以及產後血暈.
2.黃精枸杞牛尾湯.牛尾身兼牛肉和牛髓的特性,既能補中益氣、健脾益胃,也能填精補髓;黃精能補各種虛損,主治陰虛勞嗽、肺燥咳嗽、脾虛乏力、腎虧腰膝酸軟、陽痿遺精等.《神仙芝草經》也記載:黃精能寬中益氣,調養五髒,使肌肉充健、骨骼堅硬、氣力倍增、麵色紅潤、白發轉黑、牙齒複生.枸杞能補腎生精,養肝明目,堅精髓,去疲勞、補肺,主治肝腎虧虛,頭暈目眩,目視不清,腰膝酸軟,陽痿早泄,虛勞咳嗽,消渴引飲.
專家問答
問:我爸爸今年82歲,前兩天告訴我他手腳無力,有時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不知道能不能給我爸爸食用薏米粥或者服用參苓白術丸?枸杞+紅棗+桂圓+粳米適合吃嗎?是不是應該多補氣血?現在我爸爸在喝西洋參茶,覺得精神會好一些.
答:給老人用藥要十分慎重,氣力不足者要補氣血,補氣血首先要健脾胃.山藥薏米粥可以吃,但是對於氣陰兩虧的老人來說,喝洋參茶更有效.如果想要吃山藥薏米粥就要把比例改一下,要2∶1,而不是1∶1,因為薏米有利濕消腫的功效.枸杞+紅棗+桂圓+粳米粥可以喝,很適合你父親.對於老人來說,米飯和肉,性味寒涼的蔬菜和水果,都要盡量少吃.
四物湯:
婦科聖方
作為女性,最好從年輕時就養成服用四物湯的習慣,在每次經期過後,連續服用六天份的四物湯,這樣不但可以減少經痛、閉經、腹脹等症,到老年時生理機能及皮膚也較不易老化,通體順暢自然能遠離癌症入侵.當然,別忘了,生理期後才是最佳使用時機;而且除非治療需要,否則行經期間並不適合進補和服用任何藥物.另外,平日也可將四物湯與雞、豬肚或鰻魚一起燉煮,這是一道對發育中少女和婦女極為有益的美味食補,適合全家人一起食用.
四物湯已有近千年曆史,被尊為補血調經之主方.四物湯溫而不燥,滋而不膩,是為數不多的能夠長期服用的補血活血良方,特別是對於血虛、血瘀、月經不調的女性來說,四物湯更是不可多得的"婦科聖方".
四物湯主治衝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時發疼痛、妊娠胎動不安、血下不止、營血虛滯症、心悸失眠、頭暈目眩、麵色無華、月經不調、月經量少、閉經以及產後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等.用法是水煎服,煎的時候用中等大小的碗裝4碗水,煮到最後剩下一碗水的量就可以了.一劑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時服用.
它的具體方子是:當歸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
1.當歸.最常用的中藥之一,具有抗缺氧、調節人體免疫功能、抗癌、護膚美容、補血活血、抑菌、潤腸通便、抗動脈硬化的作用,多用於治療癰疽瘡瘍、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中風不省人事、口吐白沫、產後風癱等.
2.熟地.又名熟地黃或伏地,始見於《神農本草經》,是一種上好的養血補虛中藥材.它具有滋腎水、封填骨髓、補益真陰、利血補血、聰耳明目、補脾陰、止久瀉、黑發烏須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血虛萎黃、咳嗽、眩暈、陰虛發熱、心悸失眠、月經不調、氣短喘促、崩漏、傷風痹、無汗便秘等症,對腎陰不足引起的潮熱骨蒸、盜汗、遺精、消渴等症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3.川芎.據《日華子本草》記載,可以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瘀之症,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破症結宿血,養新血,長肉,對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瘺、腦癰發背、瘰鬁癭贅、瘡疥等病症都有良好的療效.需要注意的是,陰虛陽亢、肝陽上亢、月經過多者以及孕婦不宜服用.
4.白芍.主治邪氣腹痛、寒熱疝瘕、腰痛、肺邪氣、腹中疞痛、血氣積聚、邪痛敗血、疾骨熱、心腹堅脹,能夠破堅積、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去水氣、消癰腫、強五髒、補腎氣、消瘀血,主一切女人病.
在傳統四物湯的基礎上,血虛患者還可以根據個人體質不同做適當增減、調配藥方.比如,患有宮肌瘤的女性可以去掉熟地,加入丹參、黑豆等可以活血化汙、涼血消腫、促進血液循環的藥材,在月經後喝3~5天;氣虛型的人可以去掉熟地,加黨參及茯苓,黨參可補脾益肺,茯苓可健脾、補氣;內熱體質的人,特別是四肢發冷、皮膚容易長痘、晚間多汗、口幹舌燥、睡眠質量不好的人,可以將熟地改成生地;一般體質的人,可以在傳統四物湯的基礎上加入白扁豆、黨參、茯苓、玉竹、黃精一起調養.
專家問答
問:為什麼我的四肢卻總是冰冷的?比如夏天,就算是熱的出汗,但出了汗後身上仍然是冰涼的,感覺好像能冰到手心裏去,這是正常現象嗎?另外最近幾周,不知道是不是單位空調太涼,左側後腰部總是覺得好冷,請問我這種狀況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應該注意些什麼?是不是應該多運動?
答:你這種情況是脾虛、寒氣太重,膀胱經也有寒氣,左側後腰部靠近命門,那裏冷可能說明有些腎陽虛.這種情況可以多做推腹功,平時多吃一些補氣血的食品.如果你沒有盜汗、虛火的症狀,可以服用十全大補丸輔助調理,也可以喝山藥薏米粥補脾胃.建議你平時多做一些輕度體育鍛煉,如果你本身氣血就很虛或者平時就怕冷、疲倦懶動的話,建議隻做快步走、慢跑、太極拳等不太劇烈的有氧運動,以幫助氣血增長.
痰濕質:
多肥胖,要運化
體質特點:偏胖,肚大,肢沉,舌質淡,舌苔膩,痰多,脈滑,汗多食少,大便粘膩,女性白帶過多.
易患疾病: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動脈硬化等.
養生方法:健脾化濕養生.
"痰"分無形之"痰"和
有形之"痰"
從中醫角度來講,痰分兩種: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我們看得到的,從咽部、氣管等部位咳出的痰液;無形之痰,是散布在人體組織、髒器、血液之中的痰濕,是人用肉眼看不到的.有形痰病會有明顯的症狀,根據這些症狀,可以有效地診斷早期疾病.而無形之痰引發的病症在人體的上下內外皆可發生,表現方式不定.
曾經有一個患者前來求助,說嗓子不舒服,總感覺有東西堵著,想咳也咳不出來,想咽也咽不下去,非常難受.剛開始他以為是嗓子發炎了,就買了消炎藥,後來又以為是感冒的前期症狀,於是又買了感冒藥,藥吃了一堆,但是嗓子有異物的症狀卻始終沒有緩解.我給他解釋,其實他這就是嗓子裏有痰,隻不過他這個痰不是通常意義上我們所說的痰,屬於無形之痰.
中醫認為,人體內脾主運化水濕,是津液代謝的樞紐,一旦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就會產生痰濕,因此有"脾為生痰之源"的說法.所以要想去除無形之痰就得先從脾著手,於是我在患者豐隆穴處點按了幾分鍾,患者驚喜地告訴我嗓子的異物感好多了,並急切地想知道原因.其實原因很簡單,"豐隆穴"從古至今都被稱為"治痰之要穴",據《靈樞·經脈》記載,豐隆穴具有調和胃氣、祛濕化痰、通經活絡、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十四經要穴主治歌》中也有"豐隆祛痰有神功,有形無形痰不同"的記述.那麼,為什麼豐隆穴能祛痰呢?究其原因是因為痰的產生和肺、脾、腎三髒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而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別走於足太陰脾經,能夠同時治療脾經和胃經的疾患,所以不管是有形之痰,還是無形之痰刺激它,都能得到很好地化解.
患者也可以在家自己治療,非常方便.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尖這兩點,它倆連線的中點,往脛骨前緣外側大約兩指寬,和這個中點平齊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1~3分鍾,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古話有雲:"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麵".我之前說過,無形之痰,是人用肉眼看不到的,散布在人體組織、髒器、血液之中的痰濕.那麼體內痰濕堆積了之後會有什麼表現呢?很簡單,痰濕堆積的人雖然外表給人感覺也很健康,甚至不乏體形壯碩之人,但其實這些人經常會有困倦、疲乏無力的感覺.因為這些人多喜歡食肥甘之品(中醫將油膩的食物以及甜食稱為"肥甘之品"),過食肥甘容易損傷脾胃功能,導致脾胃之氣壅滯不行.而脾的作用就是將食物中的精微之物通過上升的作用,運送到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使得這些器官能夠得到充足的營養.如果脾胃之氣壅滯不行,精微之物無法及時運走,就會在中焦脾胃形成痰濕.相應的,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水穀精微,所以極易出現疲乏無力、饑餓的感覺.因此有"肥胖-疲勞-饑餓-過食"等惡性循環習慣的人,就要注意自己是否已經痰濕堆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