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製度背景下的上市公司盈餘管理、趨勢與防範
經濟研究
作者:王雨潔 張瑜晨 陳裔超 王夢妮 高莎莎
【摘要】2012年5月1日,我國新退市製度正式實施,針對舊退市製度下上市公司特別是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存在的“退市難”以及“退市標準單一”等問題進行了多項改進和完善,尤其強調了除連續虧損以外的多項退市規定。基於我國退市製度的改革,我們將采用實際統計數據和具體退市製度背景相結合的方法,分析2007年--2012年5年來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數據,對新規實施後上市公司盈餘管理、趨勢、重點審計方向等進行分析預測,防範舞弊。
【關鍵詞】退市製度變革 公司管理趨勢 審計防範重點
一、退市製度改革發生的背景及曆史必然性
上市公司退市製度是資本市場一項基礎性製度,隨著資本市場發展改革的逐步深化,退市製度是實現上市公司優勝劣汰、優化資源配置等功能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證上市公司總體質量,維持市場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然而從2001年“PT水仙”被終止上市起,我國上市公司開始施行退市製度已逾10多年,卻隻有80多家公司宣布退市。其中,大部分因連續虧損或被吸收合並而退市,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退市僅10餘家。與此同時,美國納斯達克的退市率大約為8%,英國AIM市場的退市率接近12%,金融危機爆發後2009年,歐美退市公司甚至遠多於新上市公司。
成熟的市場應具備“有進有退”的市場化機製。我國上市公司這種“停而不退”的畸形現象,加劇了股市中“劣幣驅逐良幣”、“殼資源”炒作等問題,幹擾資本市場的秩序。究其根源,是我國舊退市製度存在“退市標準單一” “易於規避”、“程序冗長”等漏洞。為了填補不足,完善退市標準,實現退市工作市場化、多元化、常態化,2012年我國新退市製度--《關於改進和完善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退市製度的方案》應運而生。
二、舊退市製度下企業的扭虧為盈
麵對我國上市公司這種“停而不退”的現象,不少股民戲稱“這連續三年虧損的退市標準簡直是無效措施,誰都知道在這方麵做點財務文章太容易了”。我們通過CCER數據庫篩選出2007年-2009年連續三年虧損麵臨退市的,在2010年第四年扭虧為盈從而絕處逢生,避免退市的8所上市公司。綜合對八大公司財務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在以下幾方麵確實發現一些“未知的秘密”:
*ST魯北()除了2007年營業利潤為正,其他三年均為負,且雖然近三年雖然利潤率有所上升,但總體還是處在虧損狀態,2010年的利潤率上升並不高。所以第四年的經營管理不足以導致扭虧為盈。更多的因素是由於營業外收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為-107,340,783.10,但是在加上非經常性損益後,利潤總額1569萬元的情況下,政府補助就有4000萬,存在政府救市的因素,2010年政府補助額度相對前幾年,增幅很明顯。同樣存在政府救市因素的還有浙報傳媒(),該公司也在連續虧損三年後的第四年收到徐彙區國有資產監督委員會給予扶持資金1800萬,避免了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