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退市製度背景下的上市公司盈餘管理、趨勢與防範(2 / 2)

通過數據分析,ST中農()、沙鋼股份()10年同樣是營業外收入較往年特別多,前者其中債務重組利占大部分,後者母公司由於債務重組在營業收入上實現扭虧為盈。對三聯商社()、*ST中鎢()、ST宏盛()、湖南發展()等被出具保留意見、帶強調事項意見審計報告的公司也同樣值得關注是如何扭虧為因。

綜上分析我們認為,在舊的退市製度下,公司要避免退市多數於非經常性損益上做文章。正因為舊退市製度的退市條件僅為連續虧損四年,並沒有對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做出要求,所以導致政府補救、營業外支出大量減少等原因使瀕臨退市的企業再次恢複上市。

三、新退市製度上市公司盈餘管理、趨勢與防範

相對於2001年修訂的舊退市製度,新退市製度的優點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增加了量化執行的標準。連續四年營業收入連續低於1000萬元、連續120個交易日(不含停牌交易日)累計股票成交量低於500萬股等新增的退市條件標準明確,彌補了舊退市製度標準模糊操作性不強的缺陷。

(2)優化了資本市場資源配置。采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指標作為終止上市的界限再配合30個交易日內必須提交暫停上市的補充說明或者相關材料致使上市公司“殼資源”成本和風險的大幅度上升,這促使他們考慮其他手段提升自己的營業能力而不是借殼發揮換主重生,為審計工作列出了一項重點。

(3)更進一步考慮到在投資者利益。新退市製度設立了風險警示板、退市整理板以及有關退市之後的轉讓服務和重新上市的條件,保護了被退市公司的投資者利益,從整個體係來說是更加完善了。

從上述分析情況來看,新退市製度依然存在不足,許多ST公司的盈虧取決於退市製度而不是自己的盈利水平和營業能力,導致出現“規則導向”的盈虧模式,而目前退市製度存在最明顯的缺陷是其針對的對象隻是業績不良的公司,而不是市場違規的公司,並且許多瀕臨退市邊緣的企業仍然可以通過政府補助、債務重組、減少營業外支出等手段恢複上市,因此在審計ST上市公司的工作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4)重點關注企業 “營業外收入”這個項目。盈利能力不佳的上市公司無法在短期內靠營業收入的增加來提高淨利潤並扭虧為盈,我們分析的8個公司中大部分都是靠增加營業外收入來站穩腳跟。

(5)關注企業在停牌上下期間的重大事項。借助“殼資源”是ST企業心照不宣的招數,同時出賣旗下資產也是上市公司獲取盈利的典型手段,事實證明,公司的一些重大事項都隱含了公司動向的一些內部信息,尤其在停牌的一段期間,公司為了複牌往往會有一些財務上的操作,由於停牌時間越長對公司的對外形象越不利,因此這些操作都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倉促之中難免路出蛛絲馬跡,因此應重點關注。

毫無疑問,新的退市製度的確對規範上市公司重整資本市場起到了一定作用,而未來我們也希望通過不斷完善市場體係使我們的經濟發展更加全麵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