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新常態”或許具備了遠超出經濟的更全麵深刻的意涵。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究竟在何時突破10萬億美元大關,這是近年來經濟學界一直關注的一個話題。
2013年,我國GDP總量為56.88萬億元,如果按照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7.5%的增長目標,即增加4.27萬億元人民幣,那麼今年我國的GDP將達到61.15萬億元人民幣。按照當前的彙率計算,意味著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離10萬億美元的關口可能隻有一步之遙,與美國並成全球僅有的兩個達到這一規模級別的經濟體。
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美國一半。2013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約為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的兩倍。GDP規模快速增長的背後,是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時也為未來推動改革、實現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龐大的經濟總量能提高對於增速放緩的容忍度,能夠讓我們將更多注意力集中於經濟質量的提升方麵。
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放緩不可避免。
今年第三季度,中國GDP增速為7.3%,創下近6年來的新低。盡管這一增速並沒有脫離年初預定的增長範圍,但相比以往卻是明顯偏低。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麵對壓力,決策層依然強調“穩”字當頭,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堅持不出台大規模刺激政策。這樣做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篤力轉型升級、結構調整,絕不讓轉變發展方式的努力半途而廢。
勇氣可嘉,但底氣何來?習近平主席不久前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談到,在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經濟總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顯然,由於基數大,如今中國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
這意味著增速雖然下降,但增量卻未必減少;或許即使增量減少,也影響有限,不會傷筋動骨。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今年前三季度,雖然經濟增速放緩,但城鎮新增就業卻高達1082萬人,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標。
正是有著這樣的基礎和回旋餘地,才讓決策層在麵對著增速下滑的現狀時,依然能夠“穩坐釣魚台”。
其次,雄厚的經濟實力既為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提供堅實的物質支撐,又提升了抵禦轉型風險的能力,增加成功實現轉型的幾率。
從以往的經驗看,任何一次成功的經濟轉型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這種代價除了增速放緩甚至經濟下滑這樣的“減項”外,還需要“大量投入”這樣的“增項”。
以當前中國正在進行的結構調整為例,除了要消減大量的過剩產能,更需要打造新的增長引擎。正如習近平在前述講話中所言,新常態的一大特點就是經濟增長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而創新是需要大量投入的,不久前發布的《2013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共投入研發經費達11846.6億元。可見,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創新談何容易?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轉型和調整都會存在風險,既有經濟方麵的,也有社會方麵的。尤其是經濟增長一旦遭遇困境,很可能導致失業增加、福利減少等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引發一連串社會危機。此時,如果能依靠足夠財政投入來加以彌補,形勢就會迥然不同。
留心的人會注意到,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但對民生領域的投入卻從未降低,這一方麵體現了發展以人為本的宗旨,另一方麵也能夠有效緩解社會矛盾,給經濟轉型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最後,強大的經濟實力,是中國能夠布局全球戰略的重要保障。
10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對中國而言,不僅是量的提升,更會引發一係列質的改變。其中顯著的一項是,中國將從一個資本輸入國向資本輸出國轉變。未來,中國將有更多的意願和能力向全球提供更多的產品和資本,將有更多的資源用於在全球布局產業鏈。可以想象,如果沒有中國大量的資金支持,類似於“一帶一路”這樣的戰略,或許隻能是一幅美好的圖景。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實力的此消彼長也預示著中國將更有資格參加全球治理,更有資本參與國際遊戲規則的製定,能夠更好地在國際上發出“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