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堅守在“生命禁區”的養路人(1 / 2)

60年前,一條通往世界第三極——拉薩的公路建成通車。60年來,這條路一直暢通,哪怕是遇到大雪封路,哪怕是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當地的養路工人依舊會搶險保通,並為來往的人們提供急救等安全保障。

60年,麵對雪災、凍土、高寒缺氧……支撐這條穿越青藏高原、被稱為“天路”的青藏公路的,不僅是技術力量,還有養路工人們付出的“良心監管”。

清理坑槽、熬製瀝青、撿拾碎土……

在青藏公路沿途,總會遇到不少養護工為修補路麵不停地忙碌,他們中有男有女。

“這一段公路因為有比賽,所以對路麵的平整度要求高,絕不允許出現公路病害情況,甚至一道不起眼的裂縫、一粒豆大的石子都可能影響運動員的成績。”青海湖畔公路段甲乙工區的劉美蘭說。

享譽中外的青海湖,有著水天一色的湖光美景和連片的油菜花,每年都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觀賞,加上一年一次的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青海湖畔的公路也因此有了更高的標準。

45歲的劉美蘭做了22年的養路工。

環青海湖自行車賽開賽前,她與同事經常加班到晚上9點,隔天早上8點又從工區出發清掃路麵,全天為青海湖畔的公路做“美容”。由於高原紫外線強烈,劉美蘭的皮膚顯得黝黑,臉頰輕微有一些斑點,笑起來眼角有深深的皺紋,攤開的雙手幹燥有裂紋,還有一些老繭。“我的護膚品就是一瓶美加淨。隻要能把這段路‘美容’好,看著行人順暢安全地通過,我就滿足了。”

她不好意思地搓著手對本刊記者說道。

“我也想打扮得漂漂亮亮,但工作條件不允許,而且高原氣候多變。”劉美蘭說,如今把精力傾注到路麵“美容”,覺得“路美了,人才會美。”

26歲的達娃卓瑪是青藏公路雁石坪公路段的養路工,高挑的身材,纖長的睫毛,大而有神的眼睛,雖然全身被工作服、帽子、口罩“包裹”,仍難以掩蓋她的美麗和活力。

達娃卓瑪曾在拉薩開過茶館,後來回到雁石坪照顧退休的母親,接班幹了養路工。比起繁華的拉薩,養路段顯得有些清冷,但卓瑪說,看著自己參與修補後平整的路麵,這種工作的成就感隨時間的增長不斷增加,帶來的開心和自豪是不能替代的。

為“公路美容”是一件辛苦的事。卓瑪說,比如鋪瀝青,氣味刺鼻,又消耗體力,尤其是遇到下雨下雪天,瀝青涼得快,涼了鋪到路麵上效果就不好,工作起來更難。

對下雨下雪天的正常工作,卓瑪有自己的想法:“工區的人少,幹不完工作會積攢,讓我多幹點都行。”

被認為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國道公路段——青藏公路分局安多養護段14工區,又稱“天下第一道班”。這裏的38名職工,工作、生活在平均海拔5100米的地方,是一個醫學上稱為“生命禁區”的高度,在普通人眼裏,這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但他們卻樂在其中,享受工作。

“最大的快樂是什麼?”

“在工地幹活。”

“最痛苦的事是什麼?”

“沒啥痛苦。”

在14工區的職工眼裏,公路養護是一份給他們滿足和快樂的職業。

“我想在這裏一直幹到退休,我確實喜歡公路。”14工區工區長巴布說。48歲的巴布已經在道班工作了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