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巨大的工作室內,近百名殘疾人麵對電腦屏幕緊張地工作著。與這些電腦相連的另一端,是大亞灣核電站管理係統、中國人民銀行場地控製管理係統、深圳市政府在線網站等眾多軟件服務外包項目。
這是《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在深圳福田區殘友集團總部看到的情景。
“網絡世界無殘疾”,坐在輪椅上的殘友集團創始人鄭衛寧身患重症血友病,他告訴本刊記者,“我們這些員工或是半身癱瘓,或是肌肉萎縮,或是脊椎重殘,但他們的大腦和健全人一樣,而且比很多健全人更珍惜工作機會。殘疾人是IT業寶貴的優質人力資源,我們殘友集團就是依靠他們發展起來的”。
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以往,常見的助殘慈善或是給錢給物,或是幫助其在福利企業就業以求自食其力。但這些善舉往往隻能解決殘疾人的生存問題,卻難以滿足他們的尊嚴感和價值感。
近年來,深圳殘友集團會集了一大批受過教育的殘疾人,探索發展高科技社會企業,使殘疾人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就業群體,嚐試突破慈善助殘的“天花板”。
1999年,鄭衛寧和4個殘疾人朋友在家中創建了殘友。他們從一部台式電腦起步,至今已發展成為擁有軟件、動漫、科技、電子商務、網社等33家社會企業、11家慈善組織、1家慈善基金會、近4000名員工的社會企業集團。
鄭衛寧說,過去殘疾人總被視為社會的負擔,就業飽受歧視。即使找到工作,幹的也是低層次、低收入的活兒。但在電腦屏幕前,殘疾人隻要受過教育就可以從事軟件工作,創造高價值、高收益。
李元毅是一名腦癱患者,由於小腦受損,他每天要和小腦不能控製的東西搏鬥,使得大腦控製力很強。而軟件編程關鍵是要想明白軟件內部的關聯,對大腦控製力要求很高,腦癱患者非常適合這份工作。
通過在殘友集團工作,李元毅現在已經成為業內響當當的編程高手。
最令鄭衛寧自豪的是,殘友還成功地解決了100多名重症臥床殘疾人的工作。
殘友嚐試讓那些整日臥床的殘疾人監控網絡異常現象,他們通過身邊的電腦出色地完成了這份工作。
鄭衛寧說:“健全人誰會有耐心整日監控網絡?重症臥床的殘疾人無疑是這個領域最有競爭力的就業群體,我們可以按照市場需求解決更多重症臥床殘疾人的就業問題。”
殘友集團總經理劉海軍說:“進殘友之前,我們這些殘疾人都是在混日子等死,我也曾想到過自殺。但現在,我們在殘友做起了高科技軟件工作,人均每月總收入超過了5000元。這種在工作中獲得的幸福感和價值感,是以往從沒感受過的。”
殘友能夠在短短十多年內迅速崛起,除了選準做適合殘疾人的軟件產業之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運作機製。
即以深圳市鄭衛寧慈善基金會為核心確保其慈善宗旨,通過社會企業為殘疾人提供資金支持,通過慈善組織為殘疾人提供生活保障。
殘友做大後,產生了巨額利潤,其產權的90%歸鄭衛寧個人所有。這意味著,一旦鄭衛寧本人不再以慈善為目的,或是他去世後,殘友就有可能演化為純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業公司,在殘友工作的眾多疾殘人的利益將得不到保障。
為了防止這一情況出現,鄭衛寧在2009年成立了深圳市鄭衛寧慈善基金會,把自己在殘友的所有資產全部捐贈給了基金會,使個人產權變成了社會公益產權,殘友由此轉變為社會企業集團。
“現在我在殘友已沒有一分錢的資產,我的後代也不能從殘友得到一分錢的利潤。殘友屬於公眾所有,純粹為殘疾人服務。”鄭衛寧告訴本刊記者。
產權變更後,殘友下屬的33家社會企業隻能把利潤作為慈善公益資金和企業發展資金,而不是為股東謀利。這就解決了國內慈善組織一直麵臨的資金問題,使得殘友能夠通過社會企業源源不斷地為殘疾人員工的生產、生活提供資金保障。
由於得到了殘友的資金支持,殘友下屬的中華殘疾人服務網、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殘友社工服務社、關愛殘友誌願者協會等11家慈善組織迅速壯大。這些慈善組織主要負責殘疾人員工8小時之外的生活照料,在飲食、出行、生活起居、康複訓練、參與社會活動等方麵,使殘疾人感到無障礙和快樂。
這種全新的社會企業模式,完全不同於國內現有的福利企業。目前的福利企業還是以追求利潤為核心,殘疾人隻是企業的員工。有些福利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不給殘疾人上社保。但是在殘友集團,每一名殘疾人既是員工,又是主人,殘友集團賺的每一分錢都是為了幫助殘疾人員工更好地生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