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突破慈善助殘“天花板”(2 / 2)

殘疾人身體弱,比健全人更需要社會保障。殘友集團規定,必須給每位員工購買醫療保險。同時,殘友實行徹底的殘疾人自治,集團從董事長、總經理直至中層幹部,絕大多數由殘疾人擔任。

“在這裏,殘疾證就是通行證。在職位競爭中,殘疾人優先。”鄭衛寧說,“我們還給員工建立了退養製度,除社保外,退養的殘疾人還可以領到額外的錢。”

“慈善基金會、社會企業、慈善組織‘三位一體’,這就是殘友的運作機製”。

殘友集團高管劉海軍說,“我們希望殘疾人,8小時內在社會企業獲得穩定的收入,8小時外可以享受到方方麵麵的生活便利。”

良好的運作機製為殘友的健康發展打下了基礎,但要使其成為有市場競爭力的社會企業集團,還需要其他支持性因素。

其中人才支撐、誌願服務、政府支持不可缺少。

鄭衛寧告訴本刊記者,要成為有市場競爭力的社會企業集團,首要的是擁有一批高素質人才。比如,殘友能夠從事軟件服務,就得益於2002年遇到了李虹。這位浙江省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物理係高才生,患有天生的進行性肌肉不良症。他的到來給殘友打開了軟件開發的新局麵,帶來了動漫、科技、電子商務等一係列發展。

現在,國內每年都有上萬名殘疾人大學畢業生,他們的上學成本是健全大學生的4~5倍。但這些學生往往得不到好的就業安置,這是社會財富的極大浪費。殘友集團視他們為人才寶庫。

目前,殘友不僅吸納了深圳本地所有殘疾人大學生,而且每年到全國名牌大學招殘疾人畢業生。殘友內部則推行階梯式培訓,在集團內設立共享知識池,為每個員工提供技術培訓,使員工在商業實戰中迅速成長。正是憑借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殘友成為了我國知名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內外發包方對他們的軟件服務外包項目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殘疾人在生產、生活中需要很多幫助。

因此,除了殘友自己的慈善組織外,大量的誌願服務不可或缺。

50歲的田英是位精明能幹的女商人,十年來她每天開著奔馳車到殘友來為員工做飯、洗衣、打掃衛生,成為員工離不開的“知心田姐”。記者在殘友采訪時碰到一位正在為殘疾人員工服務的瘦高個男子。記者問他的姓名,他並不回答,隻是做著手上的活。後來經人介紹才知道他是一位金融業高管。正是由於這些誌願者的加入,殘友的每位殘疾人員工都過著有尊嚴的生活。十多年來殘友集團無一人辭工,無一人出現心理問題。

對於殘友的發展,深圳市政府也給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深圳市民政局為殘友支付了2位專職社工的工資。2012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深圳市年度首宗居住用地賣給了殘友。

殘友的做法在殘疾人群體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其解決殘疾人就業問題的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從2010年開始,殘友開始向山東、海南、新疆等地進行模式輸出,孵化出多家殘疾人社會企業。

殘友在新疆喀什複製的社會企業,大量的維吾爾族殘疾人前來應聘。在喀什殘友基地,“殘疾人”這個共同屬性已打破了民族、宗教、文化和語言的隔閡。一位維吾爾族殘疾人員工說:“我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就像一家人,甚至比一家人還親!”

2014年,通過與阿裏巴巴合作,殘友推動發展了“百城萬人居家殘疾人遠程就業計劃”。這項計劃主要由殘友集團對殘疾人進行遠程培訓,達到上崗水平後,由阿裏巴巴幫助推薦工作,解決就業問題。

根據計劃,殘友將在全國100個城市,幫助上萬名殘疾人實現就業。

殘友模式也受到了國外殘疾人朋友的歡迎。“現在中東的一些國家已發出邀請,歡迎我們到那兒去發展。未來,我們還想把殘友發展到美國,讓矽穀殘疾人也加入我們”,鄭衛寧說。

2012年,為表彰殘友在殘疾人就業方麵的開創性模式,被稱為英國社會企業風向標的權威機構——英國社會企業聯盟,將該年度“國際社會企業”的桂冠頒予殘友。同時,美國哈佛大學也將殘友模式列為教學資料。

鄭衛寧告訴本刊記者,殘友的意願是讓殘疾人與所有社會人群平等,過上有尊嚴的生活。現在我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希望國家能夠支持殘友走出深圳、走向全國,讓更多的慈善組織和社會企業殘疾人在工作中獲得了從未有過的幸福感和價值感一起來解決現實中存在的社會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