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弗格森事件 凸顯美國社會深層矛盾(1)(1 / 1)

2014年11月25日,美國密蘇裏州弗格森鎮大陪審團裁定,槍殺黑人青年的白人警察無須麵對刑事訴訟,裁決立刻在當地和美國多地引發大規模騷亂。

一波未平,12月3日,美國紐約史坦登島陪審團做出裁決,不起訴“鎖喉”致死黑人小販的白人警察丹尼爾·潘塔萊奧,再次在全美各地引發大規模抗議活動。

這幾起事件再次從多個側麵折射了困擾美國社會的各種深層次矛盾。

種族議題始終是困擾美國的重大社會政治問題。盡管奧巴馬當選美國曆史上首位黑人總統,並成功連任,但近年來美國的種族問題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美國黑人家庭收入的中位數僅為白人家庭的59%左右,且差距還在擴大。黑人、西班牙裔等少數族群無論是失業率、犯罪率、離婚率、墮胎率都明顯高於白人。而奧巴馬政府近年來力推的移民改革法案,也由於涉及對數百萬非法移民的特赦問題,遭到美國社會內部保守派的激烈抨擊,認為大量西班牙裔、非裔移民可能會損害一些中下層白人民眾的利益。

對此,有國外媒體日前刊載評論稱,弗格森事件再次暴露出美國政府在對待自身社會民族矛盾與他國族群問題時的“雙重標準”問題:一方麵,美國政府打著人權、民主的旗號不斷幹涉他國內政,如公開指責俄羅斯、敘利亞等國家武力鎮壓國內少數族群“暴亂”;另一方麵,卻在國內社會政治生活中歧視黑人等少數族裔,至今超過60%的黑人居住在城市中的低端社區,美國的政府部門、大學等重要機構基本控製在白人手中。

具體到在弗格森地區,盡管近幾十年來有大量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湧入,但並沒有從實質上改變各種族間的界限,白人居住區與其他少數族裔聚居區之間依然壁壘森嚴。此外,包括華人在內的亞裔也是美國社會種族歧視的受害者,紐約星級米其林餐廳日前就曾曝出其主廚公開將就餐的華人與亞裔稱為“蠢貨”的醜聞。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一直以各種族“大熔爐”自詡,富蘭克林、約翰·亞當斯等美國建國之父們將美國稱作能指引其他國家的“山巔之城”;在他們看來,“以自由、平等”為立國基礎的美國社會為其他國家樹立了一個未來發展的方向,來自任何文化血緣背景的移民都能在此找到平等的發展機會。然而自美國建國以來,其國內嚴重的種族衝突曾經引發了19世紀60年代的南北戰爭以及上世紀60、70年代的黑人民權運動。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在美國實現了數百年的種族隔離製度才逐步在美國中西部地區被廢除。

盡管一直鼓吹多元文化主義,但種族身份認同無疑仍是或明或暗影響美國社會政治走向的最重要線索。美國著名比較政治學家亨廷頓在其代表作《文明衝突論》中曾經擔憂,美國社會缺少能將各種族凝聚在一起的文化與政治認同,並認為這可能直接削弱美國等西方世界的影響力,他也公開質疑美國社會所引以為傲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認為其不足以打破各種族間的隔閡。

雖然,亨廷頓的論斷自問世之日起就受到來自各方的質疑,但弗格森事件表明,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並未隨著美國近年來推動的社會經濟改革有所減輕。相反,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這一問題近年來還有加重的趨勢。

弗格森事件也再一次深刻折射出由貧富差距導致的嚴重社會衝突。

近期引發美國內嚴重騷亂的兩起案件都與美警察針對中下層民眾的粗暴執法有關。國際輿論指出,弗格森等案件既有種族矛盾,也反映了自金融危機以來美中下層民眾日益窘迫的社會生活環境。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收入能達到中等水平的美國家庭隻占所有美國家庭的一半左右,比本世紀初減少了近十分之一。隻有23%的美國民眾認為其收入足夠支付其未來的退休生活。盡管2014年美國經濟複蘇增長再次達到了3.5%的高水平,但這並沒有真正惠及普通民眾。對此,美聯儲主席耶倫日前在演講中公開承認,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與階層差異日益加劇,特別是一些弱勢群體在醫療衛生、高等教育等方麵受到的不公待遇還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

而近年來美國社會發生的係列暴力事件也大多數是針對中下層民眾。據統計,槍殺案的受害者近六成來自中低收入階層。對此,美國《時代》周刊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許多美國人看來,貧窮幾乎是罪犯的同義詞,而有色人種則是貧窮的同義詞。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誤解在許多美國中下層民眾中也是“切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