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分享經濟讓更多雇員變成“夥伴”(1 / 1)

一場“國家牛市”的瘋狂

——當理性思考被市場恥笑,暴跌一定會還理性一個公道。

■馬光遠

在實體經濟下滑的情況下,中國股市從2014年年初,開始了新一輪令人瞠目結舌的暴漲:股指在一年多時間裏,從不到2000點一舉突破5000點,從全球表現最差逆襲為全球最靚麗的股市。然而,暴漲必然引發暴跌,端午節的前一個交易日,上證綜指恐慌性暴跌6。42%,千股跌停,該指數周跌幅達13。32%,創下了7年來最大單周跌幅。

5000點不足為懼?

比暴漲暴跌更詭異的,是其背後的邏輯。為什麼實體經濟很差,股市卻逆勢飛揚?

在本輪牛市啟動過程中,筆者關注到很多解釋。有人將本輪牛市歸結為包括金融改革在內的“改革紅利”,也有人將之歸結為實體經濟下行下貨幣寬鬆的預期,更有人將之歸結為“國家意誌”,強調做大做強牛市是一種“國家戰略”。而這種“國家牛市”的戰略更是得到了一係列旁證:在本輪股指飆漲過程中,每一次市場調整,立即得到一些部門和國家媒體的力挺,一些金融部門高層直言“股市繁榮可以反哺實體經濟”,一些國家級媒體言之鑿鑿“4000點之後牛市才剛啟動”。這種暗示和明示的結果,便是資金大量進入股市,引發全民瘋狂。甚至在危險迫在眉睫的時候,很多投資者仍然堅定地認為5000點不足懼,不突破上一輪6124點根本算不上牛市。但是,在經曆端午節前的暴跌後,市場總算找回了一點理性,融資盤的爆倉,以及超過近2萬億的“兩融”規模,讓很多人一下從夢中回到現實,看到了迫近泰坦尼克號的冰山。

反思“國家牛市戰略”

對中國資本市場稍有研究的人,對諸如“資本大國崛起”、“股市的國家戰略”等詞彙應該並不陌生。每一次股指上揚的時候,這些言論立即迎來了共鳴者的最大市場。

毋庸諱言,中國需要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在實體經濟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的背景下,資本市場仍然是中國經濟最大的短板。然而,一個簡單的常識是,我們需要的是真正強大的資本市場。一個資本大國,其風采不僅表現在指數的飛漲和財富效應的聚集,而是建立在一個有效的監管製度和成熟的投資者隊伍,以及宏觀經濟好的基本麵上,絕不是通過政策的“激素”人為把指數“催大”。

人為推高的指數怎麼上去,也會怎麼下來,這是股市的基本規律。而2015年以來中國股市的每一支股票,就像《西遊記》,個個成精,不管有沒有翅膀,都高高飄在空中。這不由讓人想起20多年來每一次暴漲暴跌,投資者損失慘痛的曆史。強大資本市場的建設絕非單靠股指暴漲就能實現,這是一種“股市大躍進”,違背資本市場建設的基本規律。

有些人忽悠:股市好了,對市場經濟也有支撐作用。筆者用所有的經濟邏輯也沒想通其中的道理:股指高了,是上市公司的業績就高了,還是虛假的繁榮讓實體經濟好起來了?

“杠杆牛”的風險

就此而言,“端午劫”的這次暴跌,來得太是時候了。暴跌讓我們對資本市場的思考回歸常識,暴跌讓我們看到本輪牛市背後真正的邏輯。從現在來看,本輪牛市本質上就是在貨幣寬鬆預期下,通過資金杠杆推動的一次“杠杆牛”。杠杆成為股指暴漲的最重要力量,瘋狂的杠杆比率在牛市時放大收益,而在股指暴跌的時候會強行平倉,引發慘烈的踩踏效應。

如果說暴漲是一種“國家意誌”,暴跌無疑也是國家之手直接幹預的結果。在管理層去杠杆意圖明顯的情況下,中國股市的邏輯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通過降杠杆,打斷狂奔瘋牛之腿,進入所謂慢牛的通道。這似乎是市場和管理層的共識。然而,對投資者而言,更多的應該看到這種邏輯轉換背後的風險:在一個規則急劇變化的市場,沒有人為你的資產安全負責,除了自己控製自己的貪欲和幻想。

【責任編輯】馬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