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每個企業都需要一名主編等(1 / 3)

尋找最稀缺的“專注力”

聆聽內心,理解他人,同時還能做到對環境和組織的未來富有前瞻力,這都有賴於你是否擁有“專注力”。

鄧純雅

一篇文章100字不吸引人已經難以再讀,一部電影兩分鍾不能展現高潮就不值再看,一個活動嘉賓發言半個小時還沒有包袱就可以退場。

是的!這是專注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高度分心更沒有耐心。

“分心時代”的困惑與挑戰

那種幾十年如一日投入一件事的做法已經被視為老土和不開竅,而人人缺乏專注的背後,是無限的困惑和恐慌。風口上的確飛起來很多豬,但風過去之後,一定會有很多豬被摔得很慘。飛起來的依然隻是個別。

如此變幻莫測之際,連人際交往也變得緊迫和富有壓力。時下最經典的場景就是,一場聚會上,每個人都抱著自己的手機不停地刷微信,旁邊的人到底在說什麼,大家已經毫不關心。

食不知味,味同嚼蠟,顧左而言它;沒有深刻的感動與品味,沒有長期的投入與琢磨,這種速食主義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注定將會讓人類“異化”。

全球心靈導師,也是情商理論的創始人丹尼爾·戈爾曼,因此特別撰寫了這本《專注》。正是為了提醒人們:不能迷失於資訊和活動的海洋,而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內心,了解他人的感受,以及真實感受自己所處的環境。對這三種不同層次和領域投入專注,才能讓我們更好地看清自己和他人。

專注力也是領導力

很多時候,我們會被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填滿時間和心靈,這個時候也許很難專注於自己真實的目標與渴望。丹尼爾認為,這一點對於個人管理十分重要,對於企業的領導者而言更加關鍵。

在他看來,隨著技術和環境的改變,領導者所麵對的衝擊和挑戰最嚴重,他們其實也是最容易被影響和分心的族群。

在一個商業大變革的時期,新技術層出不窮,新的機會也隨時出現,這個時候製定戰略、規劃企業未來變得非常困難。對於領導者而言,要深刻認知企業的核心使命與競爭力,並讓自己專注於不斷提升企業實力,而非僅僅忙於解決“臨時問題”。

而學會對他人專注,並且真實麵對自我,對於組織內部的氛圍提升,以及建立和諧共贏的文化也有很大益處。事實上,在當今的工作流程中,合作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需要更強大的同理心。我們要真正理解組織成員的需求與想法,並且在出現矛盾對立時,善於從多個角度客觀分析,了解他人的真實意圖,從而達到多贏的局麵。

當然,最後,最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麵對自己。在多種選擇和決策中,我們是真正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還是被盲目的情緒和判斷以及他人的想法牽著鼻子走?我們是否能夠更加真實麵對自己內心深處的困惑和恐懼?我們是否能夠真正客觀評價自己並且不斷完善自己?這個層次的專注是哲學的也是終極的,但正是一切變革的核心。

如果說情商是一種適應力,專注也許就是全新時代的一種提升力。

【責任編輯】朱麗

每個企業都需要一名主編

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的出現,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自主傳播。這種變化,讓企業獲得傳播自由的同時,也必須麵對一個新的更大挑戰——大部分企業擅長把產品銷售給客戶,卻不擅長把理念傳播給用戶。失去傳統媒體的專業加持之後,自主傳播的最大問題在於:缺乏外部視角,習慣自說自話,不考慮傳播受眾的興趣,隻是把領導的想法用領導習慣或能忍受的表達方式傳播出去。如此,造成了大批企業的微博和公眾號空話、雞湯文和產品介紹滿天飛,毫無特色。

這中間需要幾項關鍵的工作:判斷(哪些內容是重點,哪些內容可以忽略)、翻譯(把企業的內容轉換成可以傳播的內容)和運營(用什麼樣的方式和主題去包裝內容,並且傳播出去)。從實質上看,這和一名媒體主編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定選題,是主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它不是戰略性的方向,卻是連續的戰術性動作,需要不停地思考和判斷一個選題值不值得寫。如果寫,哪裏是重點,要如何突出?

其實小米的諸多信息發布,都是按照媒體策劃選題的思路來推進的,所以媒體人才會蜂擁而至。畢竟,炙手可熱的公司加上有談資的話題,以及準備好的諸多細節和邏輯,誰會不關注呢?例如:曾經備受爭論的《一次鋼板的藝術之旅》就是一次典型的選題策劃。“奧氏體304不鏽鋼”這樣被行業內部視作平常的材料細節,竟能在小米手上掀起關注和討論熱潮,本身就是小米策劃人員的外部視角起了作用。他們能夠了解到這樣的細節,同時也了解外部受眾很可能會對這個細節感興趣,然後才會有後續一係列的活動和呈現。

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企業更需要的是一名主編,而不是公關總監。這兩個角色最大的區別,就是公關總監的職責是控製媒體,掩護公司的弱點;而企業主編的職責是運營媒體,把公司最好的一麵充分展示給外界。

摘編自鈦媒體劉湘明

組織提升篇

王石:培養接班人向來是不成功的

中國民營企業的接班人問題一直為坊間津津樂道。也有人向我提出這樣的假設:萬一萬科不行了,你會出馬嗎?對萬科來說,王石的作用沒有公眾想象的那麼大。我和鬱亮的分工是:我關心不確定的事情,他來關心確定的事情。但是實際上很多不確定的事情,鬱亮的團隊也在關心。萬科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整個團隊經曆了各種考驗,骨幹、中層以上的幹部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對他們非常欽佩。

我不培養接班人,因為把傳承對象建立在某一個人身上是有很大風險的。我在1999年辭去公司總經理職務時曾總結:我給萬科留下了什麼?我選擇了一個行業,建立了一套製度,培養了一個團隊,樹立了一個品牌。萬科培養的是團隊,建設的是製度,而不單單是一兩個接班人。第一把手當然重要,假如實踐證明接班不勝任,但有製度保障,糾錯換人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製度建設比培養接班人更靠譜。

如何考慮接班人呢?第一,因為這個企業增長太快了,本身還帶有很多不規範的東西。要是這個時候來個“空降”,調一個管過大企業並且很規範的人來當總經理,他的理念和增長很快的企業是不相稱的。所以接班的這個人肯定是從本企業中產生,而且這個人一定不是剛來不久的,一定是做過一段時間的。第二,從業務能力、智商和情商上看,我覺得情商更重要,如進行社會資源的整合,對人的包容和對人的使用。

總體來說,企業的傳承是靠文化,而不是靠血緣。

第一代老板的機遇來自於五湖四海,時值第二代,已經是全球化、國際化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