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和諧
文化論壇
作者:韓穎
摘 要: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使社會更加和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麵。自從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後,“社會和諧”這個詞就在廣播報紙電視上流行起來,也似乎成了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新口號”,這是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社會和諧;社會發展;經濟
一、概述
目前,我國經濟在迅速增長,綜合國力在逐漸增強,人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僅靠物質需求是無法滿足並使人民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他們還要對社會生活的種種問題提出新的要求,這些新要求也正是構建和諧社會要努力的方向。構建和諧社會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個艱苦又漫長的過程,要從多個方麵著手。
二、對社會和諧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的分析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表述,是黨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構建好和諧社會,我們就要理解和諧社會的深刻內函和主要任務。實現社會和諧,是人類孜孜不倦的理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擁有六個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其內涵主要包括:這是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物質財富相對寬裕;這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社會各階層的不同利益和矛盾得到有效調節,社會各種資源和力量得到有效整合;這是一個穩定有序的社會,通過社會組織各司其職,各盡所能,使有著不同利益和要求的群體和個人各得其所,和睦相處;這是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社會成員的民主權利製度化、法律化,社會成員間和睦相處,“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環境”。這些要素標明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具有的基本特征,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從全局性、戰略性的高度作出的思考,是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加強黨的領導,促進經濟社會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的重要社會基礎。使社會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係統的社會基礎性工程,其中包括人的素質提高,社會結構的調整,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社會組織的協調和社會保障體係的完善等多個方麵,是在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加強黨的領導的重要社會基礎。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以建設性的方式承擔著發展經濟、治理國家的責任,以贏得人民的信任。總之,從國內來看,社會和諧是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定位,是黨在改革發展關鍵時期作出的科學決策,同時也是黨在改革發展關鍵時期的重要科學決策,是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也處於起飛階段。在這樣一個特殊發展時期,各種影響社會不安的因素也在日益凸顯。因此,黨的領導就必須要兼顧好不同地區、行業、階層的利益,對社會各方麵的承受能力要有一個全麵的考慮。可以從個人、群體、社會等多個方麵來研究人際關係、資源配置、階層結構的協調與衝突問題,這又是一個艱巨的任務。總的來說,社會和諧已經成為當前的執政目標,這是我黨站在戰略全局的高度,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所作出的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