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心理學中的整體交互作用理論
商界論壇
作者:廖芳菲
摘要:整體交互作用理論主張,個體發展源於個體與情境的多因素水平的相互作用,發展中的個體是有組織的整體,而發展的過程是係統間連續的相互作用,整個發展是一個動態的係統,具有非線性。因此,它倡導整體的、發展的和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研究取向,以及個體定向的研究方法,為發展心理學注入了新的思想。
關鍵詞:整體交互作用理論;人—情境係統;個體定向方法
當下,發展心理學以操縱變量、獲得變量間線性因果關係為主要研究方法,該方法無法探測到影響個體發展的情境因素、動態特性以及多變量間的相互作用,限製了發展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Magnusson和Stattin提出了整體交互作用理論[1],它係統的分析了發展心理學的學科特點,為發展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方法開辟了新道路。
一、整體交互作用理論中的個體發展
(一)發展的整體性
個體發展是行為、心理和生理在多個水平、層次上相互聯係與作用的結果,三者作為一個整體而發揮作用。單看一者並不能全麵了解個體發展的真正意義。實驗法將個體的心理特質看成變量,假定是變量導致了個體間的心理差異。而這僅是方便研究者探究而提出是一種猜想,從個體中抽離了單個的影響因素,其實際作用還必須回到原有的整體和係統中考察。
整體性還體現在個體發展是開放的,並自覺進行建構。個體開放地接受著來自內外因、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在作用過程中,個體發展還得看固有的心理結構和主觀能動性。當外界的信息流入,個體能夠進行自我調節和控製,保持有序地活動。固有的心理結構和主觀能動性起到了中介作用,使得個體的發展更具目的性,各因素協調作用,整體功效大於原有單一因素的作用。
(二)發展的動態性
個體與環境具有雙向的相互作用關係。個體對環境的感知影響個體原有的認知和行為,新的認知和行為起點又進一步影響個體對後續環境的感知,這種交互作用循環反複,螺旋上升,促進了心理與生理、心理與環境之間的動態連續發展。
皮亞傑認為個體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出現時,個體心理結構變得不平衡,個體運用順應和同化方式,實現質的飛躍,隨後暫入平衡狀態,以待新事物出現。整體交互作用理論也認為,發展是新係統和結構產生,穩定狀態是動態的穩定,不穩定狀態是係統和結構質變的轉折點。由穩定狀態進入不穩定狀態,會出現“突變”或“分叉”現象[2][3],個體獲得新係統和結構,原有係統和結構喪失、衰退,這使得個體發展時刻處於動態中,具有多變性。
(三)發展的非線性
長期以來,發展心理學探索線性的因果關係,以預測和控製個體行為發展規律,但這尚未很好地解釋個體的心理和行為。整體交互作用理論認為其主要原因在於,個體的發展是生理、心理、行為與環境中的文化、社會、物理等因素在多維度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是動態的、非線性的。
非線性還體現在發展過程中的最小值放大效應,有如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蝴蝶效應”[4]。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一件小事也會有深遠影響。事件引發個體行為表現偏離,並與環境反複作用,雙方不斷劇烈反應,從而導致了後續發展的巨大變化。如對於高考填報誌願,個體當下可能無法感知其作用,但變化是逐步展開的,一個高考誌願也許就改變了今後的人生方向。
二、基於整體交互作用理論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
(一)采用整體的、發展的、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研究取向
從整體觀點出發,整體交互作用理論將個體的生理、心理、行為與環境相互作用作為整體考察,倡導以聚類分析、因素分析等多變量的方法來研究人與情境之間的模式。變量研究法將心理學分割為多個領域,領域間界限相隔;整體交互作用理論則將心理現象作整體統一的解釋,更為人性化、生態化。越來越多研究者認為對心理現象整體統一的解釋比預測和控製行為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