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輕鬆敘史,融詩論畫。《常州畫派研究》是一本四百多頁的學術著作,卻了無些許艱澀沉悶氣息。著述融詩論畫,輕鬆道來,內涵統一,深中肯綮,不僅展示了詩人鵬飛的智慧與才情,更是學者鵬飛在論著寫作手法上的一個突破和創新,既誠然一本述史著作,又堪稱一本文學鴻章,畫理詩情,一寓其中。崔陟先生在《南田遺韻》的序中說:“葉鵬飛……若是生在明代中葉,定與唐伯虎、祝枝山、王雅宜同列。他以自身的藝術細胞來寫惲南田,真是英雄惜英雄,雖有時間的隔斷,卻也息息相關,得以溝通。寫得自是輕鬆、自然,又有著濃鬱的書卷氣。平時人們常說寫作要有生活,葉鵬飛平時對惲南田的關注就是一種生活,隻不過在積累時是不知不覺的,而到了一定程度,覺得一吐方為快事。”事實上,《常州畫派研究》也正是這樣一本“一吐為快”的著作。書中指出,“在惲格看來,寫詩與作畫一個是以文字表達,一個是用筆墨體現,兩者在意蘊上的追求是一致的。”詩畫合璧,詩畫言誌。著者總是把自己的一腔情懷訴諸於對常州畫派的研究方法和寫作手法上,借詩論畫,詩畫合璧,像惲格一樣融合並表達著一種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情景和意蘊。如對《貓蝶圖》的論述:“畫麵上,一隻斑斕大貓,偃伏於花叢之中,等待著蛺蝶的到來。從其虎視眈眈的樣子看來,似乎放著老鼠不捉,卻無奈地弄花撲蝶。他(畫家)用詩點出貓的這樣的處境:‘偃草雄風勢壯哉,怒猊騰擲下蒼苔。於今社鼠應難捕,閑覷花陰蛺蝶來。’”很顯然,畫家是“借花鳥來抒發自己的委婉衷腸”,是對像他自己這樣的“明朝遺民的生活狀況”和清初“社會現實不滿”的生動寫照。又如隻有兩隻芋頭、一塊生薑的畫作《蔬果圖》,芋頭質感細膩,生薑層次嶙峋,小題大做,內涵豐富,而題詩更加“深化了畫中意境”:“還憶山堂夜臥遲,寒燈呼友坐吟詩。地爐鬆火同煨芋,自起推窗看雪時。”……僅從上述二例便可見一斑,鵬飛兄如此的“化境”能力和寫作能力,實在令讀者每每擊節。
一本好書,就在於有自己獨到的手法和獨到的見解,體現一種獨特的價值取向,給人以知識,激人以上進。《常州畫派研究》就是這樣一本好書,一本折射著人格品質、熔鑄著作者境界、體現著可貴精神的好書。這裏,筆者以一首讀後感懷打油詩作為結尾:
輕厾細染造天工,詩畫常州論派宗。
閑賞南田開沒骨,但知椽筆唱江東。
原載《書法導報》2009年1月7日
書法的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