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1 / 2)

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

踮起腳跟用腳尖站立,是站不牢靠的;大跨步前行,是走不遠的;隻看見自己的人不能明辨事理;自以為是的人辨不清是非;自我誇耀的人顯不出功勞;自高自大的人不可能長久。以上這些行為從“道”的觀點來看,隻能稱得上殘羹贅瘤,惹人厭惡,所以有道之人是不做這些事的。

【解析】

在上一章中,老子講述了合乎“道德”和不合“道德”的不同,這一章老子接著講述不合“道德”的結果,這是老子思想中極富精義的部分。老子用極其精練的語言向我們闡釋了人的主觀意誌和客觀規律之間存在的矛盾,進一步點明了自己的觀點:人隻有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遵循自然大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不使行為和結果太過偏離、太過對立,矛盾太過尖銳。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用腳尖是難以站立的,這是人的身體結構決定的。身體的全部重力都落到了兩隻腳上,所以腳長得厚實、寬闊,足以支撐起沉重的身軀,而一旦改變這種平衡,將全身的重力都集中到腳尖上,是無法承擔這一重任的,因為腳尖太瘦弱了,它根本沒有能力完成這一任務,如果我們硬要將這一重任強加給它,這一強迫性的行為本身就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也就是所謂的不合“道德”。踮起腳跟用腳尖站立,其目的是為了站得高看得遠,但腳尖不堪重負,所以隻能是事與願違,企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人的思想和行為違背了大道,其結果必然失敗。同理,跨的意思是三步並作兩步地走,這種走法是不科學的,因為一條腿抬起來還沒等落下就要走第二步,這怎麼可能行走呢?跨者是為了快才跨,但就這麼一跨就走不了路了。跨是情緒焦躁的表現,由此可見,急於求成、焦急煩躁辦不成事。跨這一動作本身也沒有錯,關鍵在於我們的動作和行為是否能達到目的,如果不能達到目的就是違背自然規律,就是違背大道和大德的行為,自然無法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和渴望的結果。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幾句在前麵的章節中已經出現過,如此重複出現就是為了強調指出不合道德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其中始終貫通著大思想家老子以退為進、委曲求全的處世哲學。既然是“曲則全”,那麼不故意去表現、張揚自己是比較明智的行為;自以為是的人是無法彰顯自己的能力和優勢的;自我炫耀是沒有什麼功勞可言的;自高自大是不能長久的。總之,以上的行為和結果恰恰是背道而馳的,這根本不是我們期望得到的結果。老子形容這些行為是殘羹贅瘤,是令人作嘔的東西。

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出:做人不能太虛榮、太張揚、太妄自尊大。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心變得越來越浮躁,虛榮心日增,我們如何身處鬧市而拋卻浮華,做一個大道大德之人?這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可是針對這個問題,沒有人能給我們一個切實可行的答案。老子作為一個幾千年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體係,對現代人而言依然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他對大道的透析及形成的處世哲學是我們人類的思想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