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2 / 2)

半個時辰過後,莊子才睡眼惺忪開門出來。

使者拱手作揖,說明來意,呈上禮單。

不料莊子連對禮單瞟也不瞟一眼,仰天大笑,說了一套令眾使者大跌眼鏡的話:

“免了!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請轉告威王,感謝他的厚愛。

“諸位難道沒有看見過君王祭祀天地時充作犧牲的那頭牛嗎?想當初,它在田野裏自由自在;一旦作為祭品被選入宮中,給予很好的照料,生活條件是好多了,可是這牛想不當祭品,還有可能嗎?還來得及嗎?

“去朝廷做官,與這頭牛有什麼差別呢?天下的君主,在他勢單力孤、天下未定時,往往招攬海內英才,禮賢下士。一旦奪得天下,便為所欲為,視民如草芥,視功臣為敵手,真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你們說,去做官又有什麼好結果?放著大自然的清風明月、荷色菊香不去觀賞消受,偏偏費盡心機去爭名奪利,豈不是太無聊了嗎?”

使者見莊子對於世情功名的洞察如此深刻,也不好再說什麼,隻得怏怏告退。

其中一位使者如臨當頭一棒,勘破數十年做官迷夢,決定回朝後上奏威王告老還鄉。

莊周仍然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登山臨水,笑傲煙霞,尋訪故跡,契合自然,抒發感情,盤膝靜坐,冥思苦想,在貧窮中享受人生的快樂和尊嚴。

李泌超然物外解人憂

李泌是唐朝時著名的大臣,他曾經輔佐過三朝皇帝,分別是肅宗、代宗、德宗,官位至宰相,並被封為鄴侯。唐朝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前期,達到了中國封建王朝最輝煌的時期,可是自唐玄宗後期開始,內亂紛擾,民不聊生。唐肅宗、代宗、德宗時期更是每況愈下,朝廷內官吏腐敗,外加連年的戰爭,整個國家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李泌就是這時的宰相。

起初,李泌雄心勃勃,一心想幫助皇帝重整大唐江山,使唐朝再次出現“貞觀之治”那樣的鼎盛時期。可是,人不能違背曆史規律的發展,唐朝已經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任憑再多的賢臣輔佐,也不能挽救它衰敗的命運。更何況,朝中奸臣當道,李泌等少數賢臣根本就不能施展拳腳。李泌經過多年的官場生涯,看透了其中的黑暗和唐朝滅亡的大勢,於是辭官回鄉。誰知,李泌走後,朝中無人能擔當宰相的大任,沒有辦法,皇帝又派人來請李泌出山。李泌說什麼也不肯再入朝為官。皇帝派了幾撥兒說客,都沒有說動李泌。皇帝十分生氣,心想:好你個李泌,這麼不給寡人麵子,派了那麼多的大臣請你,你都不肯回來,成心和我過不去,看我不收拾你。於是,皇帝下旨嚇唬李泌,如果不肯入朝,就把他流放到蘄春——一個偏遠的地方。可是李泌依舊不肯服從。這下皇帝真的動氣了,果然把他發配到了蘄春。

此時,韋斌正負責蘄春的防務。他對李泌十分地景仰,雖說李泌作為罪人被流放到此地,但韋斌還是對李泌很尊敬,而且處處照顧他,給他安排了住處,配備了仆人。還經常請李泌到自己府上喝酒談天。韋斌雖然才能一般,但是為人豪爽,喜歡結交朋友,尤其是有本事、有才華的朋友。因此,他的朋友很多,他也喜歡經常邀朋友來家小聚。這天,韋斌又請了一些朋友來家共進晚餐,其中包括李泌。仆人們在涼亭為他們準備了豐盛的酒菜,兩旁侍女為他們提著燈籠照明。

大家照例是相互敬酒,互相噓寒問暖。可酒宴才剛剛開始不久,就聽到“咕咕,咕咕”的貓頭鷹的叫聲,其聲音很是令人毛骨悚然。民間有句流傳很廣的話,叫做“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韋斌是個很迷信的人,聽到貓頭鷹的叫聲,臉色立刻變了,剛才那一臉的興奮也一掃而光,代之為沮喪,還痛苦地流下淚來。客人們忙問韋斌:“您怎麼了?”韋斌說:“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看來我要走黴運了,可憐我上有老,下有小,唉!”說著,更加傷心了,禁不住哭出聲來。客人們也被韋斌的話感染了,都沒了興致,再想想大唐目前的景況,真的是沒好日子過了。李泌看到這,哈哈大笑,說:“大家不要傷心,夜貓子的叫聲是吉祥的,大家都試著這麼想,別怕它的叫聲,痛痛快快地喝酒聊天!”客人們經李泌這麼一說,情緒都慢慢好了起來,開始把貓頭鷹的叫聲當作吉祥的聲音,甚至還盼望它叫,於是,整個夜晚大家都感到過得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