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其不為大
【原文】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為]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
道廣博無際,它能左右宇宙。萬物依靠它而生存,而它不去管理。它生長萬物的功已成,而不據為己有。它包容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宰,永遠沒有私欲,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依它,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因此聖人所以能成其大,是因為他不認為自己大,所以能成其大。
【解析】
此章老子借講大道的人格化本性,而講統治者怎樣才能把社會治理成符合大道要求的社會。核心內容就是老子對小和大的闡述。老子認為統治者治理社會是與統治者的個人人格修為緊密相關的,個人人格修為是小道,而以個人人格修為的小道去治理社會則能成就出大道。“常無欲”是個人人格修為的核心,隻要統治者個人沒有個人的私欲,那麼就不會把天下萬物視為己有,從而也就會出現“萬物歸焉而不為主”的理想社會環境。老子的這一思想是與儒家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思想針鋒相對的,可以說老子是對儒家的這一思想的批判,是對封建社會製度的否定,其所追求的是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在老子當時的社會,老子此一思想的提出,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
老子開篇就指出:“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什麼是大道?事實上,老子在這裏非常形象而具體地描述出大道的存在形態,在老子眼裏,天地之間的大道像河水一般廣泛流行、周延四方,世間萬物沒有任何東西是如此存在的。
“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這兩句話,老子把道的性質刻畫得淋漓盡致,什麼東西能夠永遠沒有自己的欲望?我以為,隻有道永遠沒有自己的欲望,沒有欲望便不需要追求名聲,所以它在自然萬物也包括人類的眼裏,始終是微不足道的藐小存在。
老子最後指出:“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古代那些成功的聖人們就是因為不使自己偉大,才終成其偉大。
我們人類卻與大道的做法截然不同,我們認為我們是萬物之靈,我們有思想和意識,我們可以創造事物,也可以改變事物,所以我們就自認為我們是萬物的主人,可以任意命令和支使萬物,主宰萬物的生長和發展,可以想怎樣奴役就怎樣奴役萬物。這種想法是多麼的幼稚和無知,這種心態是多麼的可悲和可歎!殊不知我們是依靠萬物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我們也同樣是從大道中衍生出來的。換而言之,大道是我們的主宰,萬物為我們提供了生機和能量。如果我們真是萬物的主宰,那麼在我們肆意蹂躪萬物的時候,它們就隻有忍氣吞聲,不敢反抗。但是為什麼我們會遭到大自然的報複?比如我們大量砍伐樹木,毀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結果是大地幹旱,河流幹涸,狂風肆虐,黃沙漫天。又比如我們任意地捕殺野生動物,結果導致生態鏈被破壞,使我們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