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詔書風波請清君側(1 / 2)

張銘那常年營造的忠臣臉麵,被一紙詔書徹底撕毀,轉眼間就成為了大漢最大的奸臣,人人皆可討伐之。

劉備孫策得知了這封詔書,心情當然高興。對於張銘這個大奸臣的真麵目終於被朝廷給揭穿,兩人處於一種幸災樂禍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甚至在心中,已經開始盤算著要不要在這場風波之中獲得一些實際上的利益。

隻是在竊喜之時,麾下的頭號謀主龐統和諸葛亮卻對他們進言:“連張銘這種龐然大物,朝廷都敢正麵與之較量。無論他們勝負如何,已經奪得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對方,會放過隻占了天下三分之一的我們嗎?”

想通了其中的關鍵,兩人不由得冒出了冷汗。

的確,無論是張銘也好,朝廷也好,有著可以收回權利的機會,難道還會讓兩個不聽命令,有著謀朝篡位野心的諸侯存活於世?

君不見漢室宗親的劉表、劉璋朝廷都可以滅了他們的勢力,更別說劉備這種要不是劉協承認,甚至連族譜都上不了的宗室了。至於孫策就更別說,一個徹頭徹尾的外臣,難聽點連靈帝承認的義弟張銘都不如。

就這兩個沒什麼後台,沒什麼實力的小諸侯,說真的無論的張銘還是朝廷還真沒放在眼裏。

之所以一直沒有動他們,一個是劉備之前有劉表幫忙扛著,要收拾他得先收拾劉表;而孫策,則有長江天險擋著,兼之張銘之前還要和袁紹作戰,且打算將孫策作為磨刀石磨練幾個兒子,否則兩人實際上甚至挨不到朝廷於張銘的最終決戰。

雙方開始進入了戰備狀態,至少在他們看來,隻要事先準備,無論之後會發生什麼,自己至少也有一定的籌碼。無論這個籌碼的作用是用來抵抗,還是用來討價還價。

而在這個準備的過程中,雙方又招募到了不少的人才,總算是充實了一下那空虛的人才庫。隻是士卒倒是沒有增加多少,隻因為兩地人口基數本來就低,除非是強拉壯丁,否則基本上很難獲得更多的兵源。

兩人的忙得熱火朝天,而張銘也是有點頭痛。

看著手中的聖旨,這是經過天眼千辛萬苦才在長安拿回來的聖旨原本,而不是昭告天下各地那種副本。

在這份詔書上,張銘發現了一個問題。詔書雖然有傳國玉璽(打敗袁紹後,在袁府繳獲並派專人送去長安。),但在玉璽後麵,沒有出現太後印璽。

如今楊欣垂簾聽政,在劉熙還沒有長成之前,任何詔書必須有太後印璽才能具備法律效益,可如今這封詔書居然沒有加蓋,那麼這封詔書就有待商討了。

是楊欣打算做事留一線,給自己一個緩和的餘地呢?還是這封詔書實際上真的不是出於她的手,隻是由那些權臣自己頒布的?

最讓他頭痛的是,因為長安的戒備依然那麼森嚴,所以想進一步刺探這封詔書的出處非常艱難。而張銘也不過剛剛打下河北三州,此時此刻還不是和朝廷翻臉的時候。

三州的經濟經過常年的掠奪,除了一些地方土特產,以及一些基礎資源開采出口業以外,幾乎沒有其他的行業。而其他的行業,也被各大世家壟斷,而且偷稅漏稅情況嚴重,走私的情況更是屢禁不止。

就為了整治這些經濟戰的遺留物,都不知道需要花費多少人力物力。這些胃口已經養的很叼了的河北世家,收拾起來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而這一切,還是建立在三州經濟還沒有徹底崩壞的情況下。

其實這也是為什麼張銘沒有進一步下命令攻打襄陽,甚至進一步攻打江陵。所謂朝廷大軍坐鎮所以不敢?難道他們就不能是假冒的?!隻要打下了而且問問坐住了荊北,就算朝廷心有不甘卻能奈何自己嗎?

之所以不打,就是因為荊州的經濟已經徹底糜爛,治理已經變得困難重重。所以張銘幹脆讓朝廷和孫劉好好經營一下,能恢複的就恢複,不能回複自己打下來之後,借口某某世家通敵,一口氣強硬地將經濟恢複過來。

“你覺得,我要怎麼辦?”張銘最終將手中的詔書遞給了下首處的張瑜。

“我覺得,這個問題,最好還是問問咱們的荀總理好點!”張瑜聳聳肩,並沒有給出確切的解決方式。

因為他的身份依然是張銘的責編,隻要設計軍政的事情,他不宜動口。而這封詔書的處理決定,牽扯到張銘與長安的戰爭,甚至牽扯到魏國的統一戰爭,所以張瑜隻能閉口不言。

張銘也是無奈,隻能叫人把荀大總理,也就是荀彧叫了過來。

荀彧坐上總理一職,實際上也是張銘偷懶的結果。有了這位的存在,一切大小事務經過各門各部處理一番之後,遞交給荀彧批閱,荀彧在批閱一遍之後,才遞交給張銘定案,這樣就省下了張銘不少的麻煩,至少不必動那麼多腦筋去思考。

而如今之所以叫荀彧過來,不僅因為他的身份可以知道這些事情。更重要的是他一直都是忠漢派的代表,讓他處理這件事,也算是張銘想要知道這些忠漢派對這件事的看法。

不一會,本來在忙碌的荀彧就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來到了張銘的書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