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聖人之治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崇尚賢才功名,使民眾不爭名奪位;不視難得的奇珍異寶為貴重之物,使民眾不去做偷盜的壞事;不讓民眾看見可貪的功名、利祿,使民眾之心不產生邪惡和動亂的念頭。所以有道之人治理政事,要淨化人們的心靈,滿足人們的溫飽,削弱人們爭名奪利的雄心,強健人們的體魄。永遠使人們沒有偽詐的心智,沒有爭奪名利的欲念。使那些爭名奪利、為非作歹之徒不敢造是生非,不敢做壞事,那麼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解析】
在原始社會,人們過著群居生活,大家共同勞動共同分配勞動果實,沒有所謂的不均和不平等。自從私有製出現以後,階級也就形成了,人們的頭腦中產生了尊貴卑賤的概念,統治階級至高無上的地位讓被統治者垂涎三尺,他們想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現狀,而不想被人奴役和隨便打罵,一心一意想變卑賤為尊貴,變貧窮為富有。這無非是對名和利的爭奪。
名和利自古以來就是相連而生的,有了名,也就有了尊貴的地位,就會被人讚賞和尊敬。一般而言,有地位的人常會吸引富人的目光,他們各有所需,互為利用,即我們常說的權錢交易。所以,有地位的人一般都很富有,富有的人一般都有地位,名和利是相隨相伴的。
統治者根據人們追名逐利的人性弱點,來實施自己的統治策略,以達到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的目的。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為了籠絡民心,他們利用名利權勢來吸引天下的文才武將,這一舉措不僅為自己的統治增加了後備力量,而且對維護自己的統治大有裨益。這種名利權勢的獲得必須經過爭奪來實現,這樣一來人們的聰明才智不是用來對付統治者,而是用來爭奪名利,正是在人們爭奪權位的當兒,統治階級便可放心地睡大覺了。科舉製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人們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為了享受榮華富貴,而不得不十年寒窗苦讀,到頭來換個一官半職,而自己卻成了效忠帝王的奴仆,統治階級成功地實現了維護自己統治的目的。然而這不是最好的治理國家的方法,它的效用很短暫,不可能收到長久的效果,而且這種做法有其弊端,那就是它會使人們的欲望無限製地膨脹,人們會一味地爭名奪利而忘乎所以,造成人心大亂,最後必將危及自己的統治。
老子站在時代的高度來審視社會現象,思考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他對社會混亂的根源作了極力探求,結果發現:天下之所以混亂,是因為統治階級不懂“大道”,不懂得無為而治。老子提出要讓天下人心靜如水,打消內心爭名奪利的欲望,這是心理治療;要讓他們吃飽穿暖,身體健康,這是身體治療,隻有這兩方麵都能達到完好和平衡,天下人才會安居樂業,才會安守本分地過日子,天下也就太平了。這種看似消極的治國方略,卻能起到積極的治理效果。“常使民無知無欲”,這裏的“知”有知識、聰敏機巧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永遠使人們沒有投機取巧、爭名奪利的欲望。天下人的欲望淡了,人心也就厚道了;人心厚道了,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將老子的這種無為治國的思想解釋為愚民策略是不正確的,他論述的治國思想看似無為,實則有為,這種境界,恰似悠然中隱含著人性的真實。
【智慧典例】
從政之道
晉文公教民得法終成霸主
春秋時,大家都知道晉文公是個賢明的君王,善於納諫。晉文公手下的臣子也因此敢大膽地向他提出自己的看法。
公元前636年,晉公子白回國當上國君,是為晉文公。他當上國君後,開始征發百姓,組織軍隊,訓練作戰。兩年後,晉文公便準備用訓練的百姓稱霸諸侯。
大臣子犯勸阻說:“百姓雖然經過訓練,身體強健,但還不懂得義,還沒能各居其位,不能用。”
晉文公覺得有道理,他便想辦法讓百姓懂得義。正在這時,周朝發生了“昭叔之難”。
昭叔是周惠王的兒子,他和他的哥哥襄王之後狄隗密謀叛亂,襄王知道後,便將狄隗廢掉。這件事觸怒了狄隗的娘家,他們派重兵攻打周朝,周襄王被迫逃到鄭國。
周朝在當時名義上是各諸侯國的宗主,晉文公決定幫助周襄王返回周朝並用此事教育晉國的百姓什麼是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