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也就必然同時知道什麼是醜惡了;
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也就必然知道什麼是不善了。
所以,有與無相並而生,難與易互相成就,長與短互相對比,高與低互相映襯,聲與啞互相附和,前與後互相追隨,這是永恒普遍之理。
所以,有智慧的聖人用“無為”來處理世事,實行“不言”的教導,讓萬物自然地產生而不去人為地創造。
生養萬物而不占有,助長萬物而不自恃,功業成就而不據為己有。
正是因為有了功,而不自恃、不占有,所以他的功績也就不會失去。
活學活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要認識宇宙、自然之道的奧秘,我們人類使用了許多概念與名相。對於此蔣錫昌在《老子校詁》中作了詳細的解釋:
“無名時期以前,本無一切名,故無所謂美與善,亦無所謂惡與善。迨有人類而後有名,有名則對待;既有美與善之名,即有惡與不善之名。人類曆史愈久,則相涉之事愈雜;相涉之事愈雜,則對待之名就愈亂。自此以往,天下遂紛紛擾擾,而迄無清靜平安之日矣。”
老子在本章講的正是這個意思。那又該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呢?老子告訴我們,應該學習聖人,聖人即是明白“道”之要義的人,聖人會采取“無為”和“不言”的態度來對待世上的一切,這就叫做順其自然。
認識宇宙和自然的規律是必需的,給予概念與名相是無法避免的,那我們又該如何做到順其自然呢?
這就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個有正確的價值觀的人,必然是一個有著自我製約機能的人,同時他也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不需要的是什麼。一個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在他認識自然規律、按規律去辦事時,即使他因有概念和名相而有了美與醜、善與惡的分別,但他也懂得努力去追求美與善,而盡可能拋棄醜與惡,這樣就自然而然地避免了貪婪,做到一切順其自然了。
唐懿宗時,由於他的荒淫奢靡,世風日下,官吏貪贓枉法極為猖獗。當時有個叫楊牧的就是個貪婪成性的奸詐之人,他用聯宗的手段巴結上了當時宦官左軍中衛楊玄階,當上了宰相。在他當權期間,曾經“收錢百萬”,就連他的門吏童仆也狗仗人勢,巧取豪奪。他的女兒嫁給尚書右丞裴坦的兒子時,帶了很多嫁妝,器皿用具都用犀牛角和玉石裝飾著。裴坦是個廉潔奉公、嚴於律己、不與不正之風同流合汙的人,他有著遠見卓識、高風亮節,一看到兒媳婦陪嫁的財物如此豐盛,用具如此奢侈,不但不高興,反而怒氣衝衝地說:“這些東西將來必定會毀滅我的家。”於是下令把它們全都銷毀了。不久,楊牧這個鼠目寸光、放縱貪婪的小人終因受賄事發,被貶為端州司馬,後來又被流放到荒遠的歡州,途中被賜死。
可見,裴坦頭腦清醒,不追逐奢靡之風,不貪圖非分之財,這種品格是值得讚賞的。而楊牧以權謀私,貪贓枉法,最後落到可悲的下場,是值得我們引以為戒的。
斷章取義:
一個人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他自然就會像裴坦一樣,不會產生過多的私欲,他會一切順其自然而不強求。一個有了正確價值觀的人,他還會如老子所說:“夫惟弗居,是以下去。”即便他有了成就,他也不會自恃、占有,所以他的成就就永遠不會失去。不強求、不占有,這就是立身處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