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解除貪婪的枷鎖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誌,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崇尚、器重賢能的能力,會使人民沒有爭當賢能的欲望;
不以難得稀有的財貨為貴,會使人民不產生偷盜和搶劫的欲望;
不用能夠引起衝動的事引誘人民,人民的心就不會亂。
因此,聖哲者治理政事所采取的方法是:
使人民清心寡欲,滿足民眾的溫飽。
永遠使人民的意識保持在無知識、無欲望的狀態,即使有少數有才智的人明白如何去爭名奪利、滿足私欲,他們也不敢真的去做了。
如果能夠這樣“無為”地去實踐,那麼天下也就沒有不長治久安的了。
活學活用:解除貪婪的枷鎖
本章是接續上章“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論述,是對上章餘意的進一步發揮。
“道法自然”、“道常無為”,隻有遵循自然大道才能永恒、長久。在此對統治者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是老子提出的安民政策,接著又給統治者提出了具體的辦法:“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許多人認為老子“常使民無知無欲”的主張是愚民思想,其實不然,事實上老子並不主張去除人的正常欲望,他目的是使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他實際是主張“少私欲,視素保樸”。這一主張對我們的立身處世也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人都有欲望,貧窮的人想變得富有,低賤的人想變得富貴,默默無聞的人想變得舉世聞名,沒有受過讚譽的人想得到榮譽,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問題在於欲望和能力之間是必須成正比的。修身養性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尋求欲望與能力之間的和諧。在欲望和能力之間發生嚴重不協調時,或者抑製欲望的膨脹,或者增加自己的能力。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實在數不勝數,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東西,其實欲望太多,反而會成了累贅,還有什麼比擁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讓自己充實滿足呢?選擇淡泊,拋棄貪婪吧。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遼陽城裏出了一位才子,名叫王爾烈,他從小就很會詩文,書法也寫得很好,非常聰明,才資出眾,長大做官以後,清廉不貪,有雙肩明月,兩袖清風之譽。有一次,王爾烈從江南主考回來,恰逢嘉慶皇帝登基繼位,皇帝召見他說:“老愛卿家境如何?”王爾烈回答:“幾畝薄田,一望春風一望雨;數間草房,半倉農器半倉書。”嘉慶說:“老愛卿為官清廉,我是知道的,朕現在派你去安徽銅山鑄錢,你去上幾年,光景就會不錯了。”王爾烈到了銅山鑄錢,因為那裏有座清朝禦製通寶的鑄錢爐。他在那裏工作了三年,又奉詔回到京城,嘉慶召王爾烈上殿,問:“老愛卿,這一回可以安度餘年了吧?”言外之意是,這一回從錢堆裏爬出來,該有不少“收獲”吧。王爾烈聽了以後,笑了笑:“臣依然是兩袖清風,一無所存。”嘉慶說:“不會吧,你再查查看!”王爾烈隻好又回手一掏,從袖套裏掏出三個銅錢來,隻見一個個磨得溜光雪亮,原來是鑄錢時用的模子。嘉慶皇帝見王爾烈如此清廉,十分感動地說:“卿真可謂老實!”
王爾烈並不富有而且可以說是清貧得很,可他過得充實滿足。但生活中的許多人都並不如此,他們有太多的追求。著名作家林清玄曾在文章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自己一位朋友的親戚的姑婆從來沒穿過合腳的鞋子,她常穿著巨大的鞋子走來走去。晚輩如果問她,她就會說:“大小鞋都是一樣的價錢,為什麼不買大的呢?”
許多人不斷地追求巨大,其實隻是被內在的貪欲推動著,就好像買了特大號的鞋子,忘了不合自己的腳一樣。不管買什麼鞋子,合腳最重要,不管追求什麼,總要適可而止。
斷章取義:
現在許多人似乎覺得隻有錢財才能帶給自己安全感,所以瘋狂地聚斂錢財,這種人把錢財看得比性命還寶貴,為了錢什麼事情都敢幹,投機行險,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玩忽職守,那麼等待他的也將是法律的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