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用積極的心態去看世界
原文
和大怨,必由餘怨;
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
總和所有的大怨,必然產生餘怨;
這樣就不會抱怨以德,就無心做善事了。
所以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而不去向別人索取償還。
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持有而不索取償還,沒有德的人才會去憑借據的存根苛求追究。
上天大道是沒有親疏的,它隻和工人同行。
活學活用:用積極的心態去看世界
講了剛強與柔弱之後,這一章則談怨與善。
一個人如果把自己所受的怨氣全部翻出來,結果就會越想越氣,越氣越想,最後搞得自己怨氣衝天、愁雲翻滾。這樣也就無心去做善事了,因為他心裏在想:“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好人總是吃虧,今後我再也不那麼傻了。”結果是不再去做善事,本來他是固守柔弱的,結果心裏滿是怨恨就變成了剛強,也就可能招致大災了。
所以聖人明白了這一道理,就盡量化解自己與他人的怨恨,盡量不去責備他人,別人跟他借錢,他也不去要求別人償還,一切順其自然。所以老子說:“有德契,無德司徹。”有德的人真心幫助別人,所以像聖人一樣對待欠債的人,而無德的人就要徹底索還,結果與人結怨。
縱觀有德與無德、怨與善,就在於一個人怎麼想、怎麼去做。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孿生小姑娘走進玫瑰園,不多久,其中一個小姑娘跑回來對母親說:“媽媽,這裏是個壞地方!”“為什麼呢,我的孩子?”“因為這裏的每朵花下都有刺。”過了一會兒,另一個小姑娘跑來對母親說:“媽媽,這裏是個好地方!”“為什麼呢,我的孩子?”“因為這裏的每叢刺上都有花!”母親聽了,沉思起來……
其實,世間萬物既有好的一麵,也有壞的一麵,關鍵在於你從哪個角度去看,“怨”與“善”,“有德”與“無德”僅在那一念之差。
斷章取義:
聖人總是能夠看到事物好壞兩個方麵,並用世界美好和光明的一麵來使自己保持愉快、向上的心態,用世界醜惡和黑暗的一麵來警醒自己。我們應學習聖人:多看社會的光明麵,多想別人對自己好的一麵。對於別人的過錯,對自己的傷害,要善於忘記,對於滴水之恩,要以湧泉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