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給人生一個承載力——《論語》對人生的啟發2(3 / 3)

誌是一個人給自己劃定的人生境界,它限製著自己人生的道路、生活的內容和成就的規模。由於立誌之規模不同,現實的人生也會不同,王夫之說:“誌不大則所成者小。”因為:“誌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小近之誌容易實現,使人輕易地處於滿足狀態,不思進取。隻有遠大的誌肉才會不斷激勵著人們永遠向上,奮發有為。

人不可無誌,無誌者不可成事,也不可結交。但有誌者多,成功者少,是何原因?在於誌大才疏,流於空想,或貪非分之念,步人邪途。日日做黃粱之夢,醒來,萬事皆空。立誌,要本於實際,行誌要須步步穩當,堅持不懈。誌無大小,在於能行。曾國藩的祖父告誡說:“君子居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囂。其道一耳……量吾力之所能,隨時圖之,不無小補。若必待富而後謀,則天下終無可成之事。”莫怪英雄無用武之地,何處都能做成事業。

12.常懷不知足之心,體會人生之樂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論語·子路》

孔子評論衛國的公子荊說:“他善於居家過日子。剛剛有一點財產,便說‘差不多夠了。’稍稍增加一點,便說‘差不多完備了。’富有以後,便說‘差不多美滿了。’”(《論語·子路》)

這顯然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人。用我們今天一般的看法,會認為他很平庸,沒有什麼高標準的追求。豈不聞:‘萬元戶,貧困戶,十萬元戶才起步,一百萬元不算富。”而公子荊剛有一點財產,克其量算個“萬元戶”吧,就在那裏說什麼“差不多夠了。”稍稍增加一點,肯定是不到“十萬元”嘛,就聲稱“差不多完備了。”這不是很沒追求嗎?

其實,話倒不能這麼說。

《老子》說:“禍莫太子不知足,咎莫本子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常足,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知足常樂。一個人知道滿足,心裏麵就時常是快樂的,達觀的,有利於身心健康。相反,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就會時時感到焦慮不安。用叔本華的觀點來說,就會使人生在欲望與失望之間痛苦不堪。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說的也是知足常樂的道理。

知足常樂,可以說為每個中國人所熟知,但在現實中又有幾個人能做到這一點呢?許多人不可謂不聰明,但卻由於不知足,貪心過重,為外物所役使,終日奔波於名利場中,每日抑鬱沉悶,不知人生之樂。

知足者才能常樂。“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如果任其膨脹;必將後患無窮。人有了貪欲,就永遠不會滿足,不滿足,就會感到欠缺,高興不起來。貝蒂·戴維斯在她的回憶錄《孤獨的生活》中曾寫道:“任何目標的達到,都不會帶來滿足,成功必絛會引出新的目標。正如吃下去的蘋果都帶有種子一樣,這些都是永無止境的。”除非你真正懂得常樂的秘訣,否則將永遠不會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

人是應該有更高的追求,但這與知足並不矛盾,實現了一個目標後,可以準備下一個,但不能在這個還沒實現時就想得更多,那就淪為了貪婪,事實上,知足才是最好的追求動力。

知足不同於自滿,雖然從表麵上看來,它們都是對自身情況感到滿意的反應,但事實上,由於出發點和外在表現的不同,它們往往給人以不同的感受。而從根本上說,知足也罷,自滿也罷,與外在客觀條件並不一定有相互的關聯,一個人自覺得生活到這個程度,於願已足,並不代表他的生活真的一定就無懈可擊,樣樣可打滿分,主要是他能衡量自身的能力,正視客觀的條件,不妄想不貪求,也不去與他人比高下,能夠以寬容坦蕩的心去對待生活,使自己的人生不受外界的影響和幹擾,順命隨緣地和平渡過。

哲人莊子講過一個支離疏的故事。南方楚國有一個人叫支離疏,他的形體是造物主的一個傑作或者說是造物主在心情愉快時開的玩笑,脖子像絲瓜,腦袋形似葫蘆,頭垂到肚子上而雙肩高聳超過頭項,頸後的發髻蓬蓬鬆鬆似雀巢,背駝得兩肋幾乎同大腿並列。

然而支離疏卻暗自慶幸,感謝上蒼獨鍾於他,平日裏樂天知命,舒心順意,日高尚臥,無拘無束,替人縫衣洗服,簸米篩糠,足以糊口度日;當君王準備打仗,在國內強行征兵時,青壯漢子如驚弓之鳥,四散逃入山中。而支離疏呢,偏偏聳肩晃腦去看熱鬧,他這副尊容誰要呢,所以他才那樣大膽放肆。當楚王大興土木,準備建造王宮而攤派差役時,庶民百姓不堪騷擾,而支離疏卻因形體不全而免去了勞役。每逢寒冬臘月官府開倉賑貧時,支離疏欣然前去領取三鍾小米和十捆粗柴,仍然不愁吃不愁穿。

能夠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過了自己所喜歡的事,豐衣、足食、愛己所愛,沒有虛度這歲月年華,心靈從容富足,那麼無論貧富貴賤,都足以安心了。生長於貧困之家與生長於富貴之家,人生中的得意與失意,都不可看得太重。如果以不義的手段取得財富和尊位,好像浮雲一樣,既不會長久,也不值得看重。這是先哲孔夫子的一番話。他還說:人都有利心,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去貧賤、求富貴都必須以是否符合“義”為前提,“重義”應該是人的本份,因為欲望是無止境的,如果不顧一切手段,謀求富貴,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荀子說:如果去爭奪財貨,而不知道辭讓,隻是商人盜賊罷了。以這樣的姿態去揮霍自己的精力與生命,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一種褻瀆。

現實中,我們看到不少鋌而走險落得聲敗名裂的人正是因為欲壑難填,貪得無厭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這些人的犯罪事實,很多人都會由衷感歎說:“要是他早一點收手,大概也不會走到這一步罷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這些感歎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問題是,一旦受貪欲支配,又哪裏會知足,哪裏會收得住手呢?

有一個人,偶然在地上撿到一張幹元大鈔,他得到這筆意外之財以後,總是低著頭走路,希望還能有這樣的運氣。

久而久之,低頭走路成子他的一種生活習慣。若幹年後,據他自己統計,總共拾到紐扣近四萬顆,針四萬多根,錢則僅有幾百塊,可是他卻成了一個嚴重駝背的人,而且在過去的幾年中,他沒有好好地去欣賞落日的綺麗、幼童的歡顏、大地的鳥語花香。

不知足,貪心的可怕之處,不僅在於摧毀有形的東西,而且能攪亂你的內心世界。你的自尊,你所屬守的原則,都可能在貪心麵前垮掉。

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較而來。同樣,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較得到。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樣,沒有填滿的時候,如果任由其膨脹,則會由此生出許多煩惱。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們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強的人比較,那麼一切不平之心也許就會安寧。我們不妨抱一種“比下有餘”的人生態度。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青年人常為自己的貧窮而牢騷滿腹。

“你具有如此豐富的財富,為什麼還發牢騷?”一位智者問他說。

“它到底在哪裏?”青年人急切地問。

“你的一雙眼睛,隻要能給我你的一雙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東西都給你。”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麼,讓我要你的一雙手吧!對此,我用一袋黃金作補償。”智者又說。

“不,我也不能失去雙手。”

“既然有一雙眼睛,你就可以學習;既然有一雙手,你就可以勞動。現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麼豐富的財富啊!”智者微笑著說道。

這個故事教給我們一個“退一步思維”的方法。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標準,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樂。人應該體會到自己本來就是無所欠缺的,這就是最大的富有了。

知足常樂的人很容易被人們認為是胸無大誌。因為這些人往往在竟爭異常激烈的今時今日,不去爭,不去怨,不去嫉妒,傷害他人,樂觀地生活著,這樣就導致別人以為他們沒出息、沒能力。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觀點,知足並不代表不進取,無大誌,它隻是我們生活的一種態度而已,是一種看透世事無常後的大徹大悟罷了。

老子說過:“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換句話說,能知足才知不足。知足與不知足是一個量化的過程。我們不會把知足停留在某一個水平上,也不會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個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活經曆,知足與不知足總會相互轉化。窮苦的青年人還是不要知足的好,惟有這樣,生活才會改觀;暴發戶們,對於精神生活的追求多一些也許可以提升生活質量。

知足使人平靜、安詳、達觀、超脫;不知足使人騷動、搏擊、進取、奮鬥;知足的智慧在於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的智慧在於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可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剛是墮落和懈怠。這兩者之間實際上存在一個“度”的問題。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隻有在合適溫度的條件下,樹木才會發芽,而不至於把鋼材煉成生鐵。《漁夫和金魚》中的那個老太婆是不懂得知足的最大失敗者,她就是沒有把握好知足這個“度”。在知足與不知足之間,應更多地傾向於知足。因為它會讓我們心中坦然。無所取,無所需,就不會有太多的思想負荷。在知足的心態下,一切都會變得合理、正常、坦然,我們還會有什麼不切合實際的欲望和要求呢?

知足是一種境界。知足的人總是微笑著麵對生活,在知足的人眼裏,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趟不過去的河,他們會為自己尋找合適的台階,而絕不會庸人自擾。

所以,“知足”不是沒有追求;“知足常樂”更不是平庸的表現。相反,倒是難得修煉成的德性,尤其是在我們這個物欲誘惑滾滾而來擋也擋不住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