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知之明的問題上,中國古代哲人們有非常相似的觀點。老子說:“自知者明。”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聖人,不輕易下斷語。隻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他還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聖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可見,不管是道家學說,還是儒家的思想,都意在告誡我們——人要有自知之明。
但是,縱觀古今,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人並不少見。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剛剛學到一點兒知識,就以為了不起,從而目中無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師也不放在眼中。這些人肆意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這說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質問題,那就是沒有自知之明。
人需要了解自我之“短”。知其不足而後改之,乃是一種公認的美德。但是,常有一些人,或則隻知其長,不知其短;或則雖知其短,但卻自諒,而不知其短之害;或則視“短”為“長”,甚至孤芳自賞。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少有大誌;他的叔父項梁要他讀書,不成,又學劍術,不成,遭到叔父怒斥,項羽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意謂自己將來要指揮千軍萬馬,馳騁疆場,不學書劍又何妨。項羽不知其短,尚有可諒,而不知其短之害,甚至視“短”為“長”則是一個大錯誤!這也正是他後來雖有雄心,而無雄才,終至事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一些人自以為是,不懂裝懂,剛剛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為掌握了宇宙變化與發展的規律;還有些人沒有什麼知識,而是憑借權力地位,招搖過市,便擺出一副無所不知的架勢,用大話、假話欺人、蒙人。對於這些人,孔子大不以為然。所以,孔子又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中國人曆來把自知之明看作君子的道德,認為善知人者必先知已。毛澤東早年在青年時代就認識到自知的重要性。他在評論“五四”前夕各項社會改革的流弊時說道:“今天下紛紛,本為變革應有事情;就人而言,則是諸人自身本領之不足使然。而本身本領之不足:此無他,無內省之明,無外觀之識而已矣。已之本領何在,此應自知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本領,而妄談變革社會,當然是十分可笑的,其可笑之處也在於缺少自知之明。”
然而一個人要做到有自知之明並不容易。《貞觀政要》有“知人既以為難,自知誠亦不易”的古訓,自知比知人更難,難就難在它不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勇氣,敢於以挑剔的眼光麵對自身的不足。這常常是與自尊心和自信心相衝突的,毛澤東對此有很深的體會,所以他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他經常提起明代楊椒山的兩句詩:“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群言”。有一次他對秘書梅白說:“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這兩句,並照此去做。頭一句‘遇事虛懷觀一是’難就難在‘虛懷’這兩個字上,即有時虛懷有時並不怎麼虛懷。第二句‘與人和氣察群言’,難在‘察’字上麵,察,不是一般的察言觀色,而是虛心體察,這樣才能從群眾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知人不易,自知更難。古代希臘的哲人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是柏拉圖的老師。他這樣聰明,但常常自稱一無所知。有一次他的朋友到神廟去祈求阿波羅的神諭,詢問是否有人比蘇格拉底更聰明?回答說“沒有”。
蘇格拉底聽到這個神諭後,很是困惑,因為他總認為自己缺乏智慧,不聰明。於是他去訪問了許多人們公認的智者,有政治家、文學家、能工巧匠等,他們都認為自己聰明絕倫,無所不懂。通過交談,蘇格拉底發現他們雖然懂得一些事情,但並不精通,對一些事情隻是一知半解。經過反複思考,他終於明白,阿波羅神諭所以說他聰明,就是指他有自知之明。神諭的含義是:隻有像蘇格拉底那樣深感自己無知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有人說:我自己還能不了解我自己,這不是笑話嗎?“如魚在水,冷暖自知”。其實,問題絕不那麼簡單。僅就才能這一項來說,許多庸人卻以天才自居,狂妄自大,不安於平凡的工作崗位;天才反而自輕自賤,悲觀畏縮,壓抑和埋沒了自己潛在的優勢。
有些傑出的天才甚至長期被自卑所困擾。俄羅斯大文豪屠格涅夫,在出版《獵人筆記》之前,一直懷疑自己的文學才華,幾次準備放棄文學創作。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寫出了令人驚歎的不朽之作《邏輯哲學導論》後,仍然覺得自己缺乏哲學才能,一天半夜他去敲羅素的房門,失望地問這位英國的大哲學家:“我是不是個白癡?我能不能從事哲學事業?”還有許多科學攻關到了關鍵時刻,僅僅因科研承擔者對自己才能缺乏自信導致半途而廢。
當然,人們更多的是被自傲所害,我們往往高看了自己的長處。如今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滿足自己的地位和財富,但很少人不滿意自己的才能。
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也說:“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我們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主要原因,就和身在廬山反而看不清廬山真麵目是一個道理。要有自知之明,還得讓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分析和評價自己。孔子的學生曾稱他每天反省自己三次。反省就是自己把自己作為對象進行審視,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審判官。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我有時解剖別人,但常常更嚴格地解剖自己。”這樣才能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
人在社會上需要給自己一個心理定位,不要越位也不要錯位,也不能不到位或者缺位。給自己定位定得太低,自卑了不行,人一自卑就沒有精神、沒有鬥誌;也不要越位,越位以後容易傲慢自負,老看不起別人;錯位更不行,你本來不適合當廠長、當經理可非要爭,爭到最後徹底完蛋。就好像一些教授學者,學問上很好,可當不了管理者。因為管理者需要管理、公關的能力;同樣,當教授的未必適合當院長,有管理能力未必能搞科研。如果能認清自己並給自己以合理的定位,生活會變得非常美好,到處陽光普照,自己也會心情愉悅;如果定位不當,你自己痛苦,對別人也是負擔。
15.無欲則剛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論語·公冶長》
剛強堅毅是一個人立身處世之本。孔子十分看重剛強堅毅的性格,說:“剛、毅、木、納,近仁。”孔子又說:“沒有見過剛毅的人。”有人說:“申棖是這樣的人。”孔子說:“申棖貪欲,怎麼可能剛毅呢?”可見,在孔子眼中,有貪欲就不可能剛毅,所以,成語說——無欲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