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欲不是指一點欲望沒有,像個木頭人或非出家不可,而是說沒有過分的欲望——貪欲。沒有貪欲,就可以做到“軟硬不吃”,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至大至剛。
而一旦有了貪欲,不是“吃人家的口軟,拿人家的手軟”,就是“英雄難過美人關”,哪裏還有什麼剛毅的男子漢呢?
但是,世間上,人們莫不由於對外物的貪欲而喪失本性,小人犧牲自己去求財寶,讀書人犧牲自己去求名聲,當官的犧牲自己為了家庭,國王犧牲自己去求天下。這幾種人事業不同、名聲各異,但他們犧牲自己喪失本性卻一樣。隱士伯夷為了名聲好聽餓死在首陽山下,盜蹠為了金銀財寶被人打死在金陵山上,這兩人死的原因雖然是一個求名一個為利,卻同樣殘害了生命喪失了本性。
今天最容易使人失去自我的東西是財、官、色、味。為了口腹之樂不惜盜用公款,為了聲色之娛可以喪心病狂,為了金錢可以出賣肉體,為了當官更可以出賣良心。這些人弄到了官、財、味、色,還以為自己有所得,臉上浮現著一副得意的神情。其實,這與被賣掉裝在籠子裏的猴子沒有什麼兩樣,籠子裏的猴子有吃有穿,我們仍然可憐它被出賣,如今我們出賣了自己換來金錢地位,不僅不知道可憐自己,反而還飄飄然得意起來。這種價值觀、道德觀有嚴重扭曲,常令人唏噓不已。
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人生的許多沮喪都是因為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其實,我們辛辛苦苦地奔波勞碌,最終的結局不都是隻剩下埋葬我們身體的那點土地嗎?
其實,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我們就無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隸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不得不為了權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而削尖了腦袋向裏鑽。我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覺得不滿足,因為在我們看來,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權力比自己大。所以我們別無出路,隻能硬著頭皮往前衝,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
捫心自問,這樣的生活,能不累嗎!被欲望沉沉地壓著,能不精疲力竭嗎!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什麼目標真的非讓我們實現不可,又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用寶貴的生命去換取?朋友,讓我們斬除過多的欲望吧,將一切欲望減少再減少,從而讓真實的欲求浮現。
古人雲:“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當年陶淵明荷鋤自種,嵇叔康樹下苦修,兩位雖為貧寒之士,但他們能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這樣的生活,也不失為人生的一種極高境界!
人的欲望是不能過度的,思想家荀子認為“人生而有欲”,如“饑而欲食,寒而欲暖”等,就是人基於生理需要而產生的生存欲望,是生來就有的;人還有乞求物質與精神享受的欲望,“餘財潛積之富”,即聚財致富的欲望等等。對於人的自然的、合理的欲望,荀子主張“製禮義”加以調節,並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以使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荀子同時指出,人往往由於“好利”而使欲望“窮年累世不知足”,因此他強調:“欲雖不可去”,但“求可節也”,意思是:對於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縱;對於過度的、乃至貪得無厭的奢求,還必須加以節製。
曆史上許多仁人誌士都深諳“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道理,並且身體力行。麵對“燈紅酒綠”、物欲橫流,如果能夠保持平靜的心態,甘於淡泊,出淤泥而不染;麵對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如果能夠保持平衡的心態,神閑氣安,堅持默默無聞的奉獻;麵對人生的各種逆境,如果能夠保持平常人的心態,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那樣,才是真正的幸福、持久的幸福、純粹的幸福。
在“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這樣一個時代,貪汙腐敗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其根源和背景固然是相當複雜,但從貪汙腐敗者個體的情況來看,則無一不是因為欲壑唯填而造成的。這正如孔聖人所說的那樣:“申棖貪欲,怎麼可能剛毅呢?”無論你職位再高,資曆再老,一旦陷入貪得無厭的欲望之中,就會成為金錢和物質的奴隸,陷入萬卻不複的深淵之中,聲敗名裂,還有什麼剛毅可言呢?
春秋時宋國有個賢人叫子罕,官至輔政。國中有人拿了一塊碩大的美玉獻給他,可是子罕不接受。獻玉者問他:“你為什麼不要這塊玉呢?這是件玉匠鑒定過的寶物,價值連城啊!”子罕回答:“我就以不貪為寶,而你以玉為寶,我們倆應該各守其寶。請你把玉拿走吧。”
元代名士許衡,夏季一天與眾人趕路,口幹舌燥時,正巧發現路邊有一片梨林,大家一哄而上,摘梨解渴,隻有許衡默默不動。別人問他為什麼不吃,這梨樹沒有主人啊!許衡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該亂拿,現在世道混亂,梨樹無主,難道我的心也無主嗎?”子罕和許衡這兩位賢人都拒絕誘惑,以不貪為立身持命的“寶”和“主”。內心有主,就是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因外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這種人生將是自信、自立、自尊、自愛的,是不會為誘惑所累的。
對手握大權的人,誘惑實在太多了,欲望也實在太多了。如何抵禦種種誘惑?老子說得好,“見欲而止為德”。“邪生於無禁,欲生於無度”。當官掌權若忘記了世界觀的改造,忘記了清正廉潔,忘記了立黨為公的道理,難免產生邪心惡念。而“疾小不加理,浸淫將毀身”,到頭來就可能出大事,栽大跟頭。當權力變成一個工具、一個為滿足自己欲望的工具、一個為所欲為的工具的時候,帶來的並不是幸福。這種把持權力的人,或許能夠得到一時的滿足感、獲得一時的快樂、獲得物質上的富有,但是他們的心理也因此深感不安,誠惶誠恐。
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許多人是以榮寵和功利名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總之,人活著就是為了壽、名、位、貨等身邊之物。對於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擺在什麼位置上,人與人的態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認為生命遠貴於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欲,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所動於衷,然後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為萬民所托命。
德國生命哲學的先驅者叔本華說:“凡是為野心所驅使,不顧自身的興趣與快樂而拚命苦幹的人,多半不會留下不朽的遺物。反而是那些追求真理與美善,避開邪想,公然向‘公’意挑戰並且蔑視它的錯誤之人,往往得以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