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幸福隻在一念間——《論語》在生活中的妙用3(2 / 2)

以上兩方麵就是子貢說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的意思。不過,孟子認為,古代君子的過錯的確如子貢所說,像日食月食一樣,但他所處那個時代的所謂“君子”,卻是將錯就錯,文過飾非,已完全沒有“日食月食”的風度了。(《孟子·公孫醜下》)

孟子距子貢的時代並不很遙遠,而我們今天距孟子的時代卻是遠之又遠。“君子”之過,是如日月之食讓人仰望,還是將錯就錯,文過飾非呢?

《韓詩外傳》卷三還引孔子的一句話,湊在一起剛好是從正反兩方麵來談同一個問題——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而改之,是不過也。

說來也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問題在於,有了過錯怎麼辦?正確的態度當然應該像孔子在《學而》篇和《子罕》篇裏反複說過的:“過則勿憚改。”不要怕改正錯誤。老子認為,“道”是天地間最寶貴的。而可貴就在於“求以得,有罪以免邪?”這就是說,善人化於道,則求善得善,有罪者化於道,則免惡人善。這種想法與孔子所言“君子過而能改”的說法是有相近意義的。君子不怕煩錯誤,隻要能認真改正,就不算錯誤,而且,這隻是君子才可以做到的。老子則從主客觀兩個方麵為有錯者提供了出路。

佛法亦雲: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唯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但一般人恰恰就是不勇於承認錯誤,也不勇於改正錯誤。究其心理,一方麵是難過麵子關,由於不好意思而文過飾非。另一方麵是心存僥幸,以為人家不會發現自己的錯誤,結果是欲蓋彌彰,在錯誤的泥坑中越陷越深,就像那些不能自拔的賭徒或貪汙分子一樣。

知錯能改,關鍵是改。有些人好麵子,既是自知過失,也不願讓人知道。一旦被人指出,受到批評,就以為傷了自尊心,失了麵子。有的為此惱羞成怒,強詞奪理,拍案而起。個別人竟然魯莽行事,鑄成大錯。

其實,對於麵子問題,要有正確認識。有的時候,你愈要麵子,就愈要丟臉。隻有你不怕丟臉,撕破麵子,誠心誠意改正錯誤,那時候也許還丟不了麵子。這話是很有教益的,能改需要勇氣,需要毅力。有些人積習已久,不肯下決心去改,或改之又犯;有些人小過能改,大過卻不能改;有些人易改的改,不易改的不改。這都不算改。

或許,我們應該學學孔子的心襟,也就是:“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意思就是說“我孔丘算是有幸,一旦有了過錯,人家一定會知道。”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錯誤就高興的問題。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跳起八丈高,橫眉毛豎眼睛就不錯了。哪裏還會有什麼“有幸”的感覺呢?

不過,仔細想想孔子所說的話,想想他為什麼會聽到別人說自己的過錯便感到“有幸”,的確也有一定的道理。知過必能自省。曾子說“一日三省吾身”,無疑是知過的有效方法和途徑。然而世人多是自以為是,鮮作自我反省。尤其是青年人,往往自信好勝,總以為自己比別人高明正確,缺乏自我反省的精神,從而導致分不清是非,看不到過失。

知過還應“聞過則喜”,“從諫如流”。人們認識事物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對自身的檢視也不例外。因此,少不了要吸取他人的正確意見。然而,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若聽不進逆耳話,則於知過無補。

因為,自己有了錯誤別人能指出來,總比自己有了錯誤沒有人願意或沒有人敢給你指出來好啊。尤其是做領導的,做師尊的如果沒有人願意或沒有人敢給你指出缺點錯誤,那你多半都已成了孤家寡人了罷。須知,“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稱,高高在上脫離群眾,在這個早已廢除了帝製的民主時代,你能夠生得下去嗎?

所以,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有地位的人,當聽到別人指出你的什麼過錯時,一定不要惱羞成怒,暴跳如雷,而要學習學習聖人的涵養,聞過則喜,把它當作一件“幸事”接受下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使自己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而不是一個可怕的人,一個沒有人願意或沒有人敢給你提意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