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這位農夫的自私自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位盲人寬闊的心胸。這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夜間走路時,總是提著燈籠,點上蠟燭。路人不解,就問他,你眼睛看不見,這麼做不是多餘的嗎?這位老人正色道:“我打燈籠是為了給別人照路,這樣別人就不會撞到我了。”
照亮別人等於照亮自己,為他人著想實際上亦能惠及自身,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就是這個道理。誠然,“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情操很多人難以做到,但在為人處世時,又豈能隻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和社會?不可否認的是生活中確實有一些人信奉“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哲學,有的甚至一味追求各人利益,置道德、法紀於不顧,幹出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勾當。在他們看來,受損的是別人,得利的是自己,卻全然忘了“害人終會害己”的教訓。社會本來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利益相關,損害了別人的利益,自身的利益也難保不受損失。
其實,我們也看到,在《公冶長》篇裏,子貢自己曾經說過:“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當即孔子就說:“子貢啊,這不是你做到了的。”可這裏又要子貢終身這樣做。這一方麵說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重要,另一方麵又說明它的確很難做到,就是連孔門的高足之一子貢也如此。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實際上是孔門儒學中的頂上功夫之一。
我們已經知道,子貢是孔子的高材生。作為這樣一個高材生,又抓住了老師思想體係中的一個核心問題來談體會,子貢說:“我不願別人強加給我的事,我也不願強加給別人。”按理說該得到讚許,卻不科被老師一岔冷水迎麵潑下來,說:“賜呀,這不是你做到了的。”
連子貢都沒能做到,又有誰做到了呢?恐怕就隻有顏回了吧。可惜我們在《論語》中還沒有看到孔子對顏回這方麵的評價。
或許,就是在孔子自己的心目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非常難以做到的,所以要作終身的努力。
既然如此,不僅子貢沒能做到這一點不足為怪,就是我們大家都沒能做到這一點又有什麼可怪的呢?
隻能說,“恕”道(不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啊!
青天雖不能上,但心向往之,努力追求還是可以的!
9.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論語·八佾》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衛靈公》
“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這句話在“文化大革命”中聽得最多的含血噴天的“造反派”語言卻原來出自於溫良恭儉讓的孔聖人之口,隻不過是作的另一種通俗理解罷了,即“這樣的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樣的事不能容忍呢?”
那就非要血戰到底不可了罷!
回到聖人的話上來,原來是在談到季氏時說的。一向溫文爾雅的孔老夫子,對季氏的深惡痛絕之情都是溢於言表的:季氏真是不像話,居然在家庭舞會上玩起了天子的排場,那他還有什麼事不可以做得出來呢?換句話說,季氏的所作所為,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要造反奪權,取代國君的地位了。
孔子一生為維護周朝禮製而努力,麵對這種禮崩樂壞的局麵,怎不令他痛心疾首,發出沉重的感歎呢?
但是,再作深一層的推敲,這又何嚐不是對“忍”的一種闡釋。也就是所謂的“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不忍則亂大謀很有些陰謀哲學的味道,其核心就是一個“忍”字。
所謂“心字頭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禍自消。”所謂“忍得一時之氣,免卻百日之憂。”
忍什麼?
“忍小忿而就大謀。”(蘇拭《留候論》)
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闖禍而敗壞大事。
忍小利而日大業。
這是“毋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忍辱負重。
勾踐忍不得會稽之恥,怎能臥薪嚐膽,興越滅吳?韓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陰候?
甚至也包括忍“婦人之仁”。
“蛻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誌在功名,離別何足歎?”(陸龜蒙《別離》)舍不了孩子打不了狼。沒有螫手斷腕的勇氣,兒女情長,成不了大事業。
好一個忍字功夫了得!
可惜一般人多停留在“忍小忿”的初級層次上,未能深入理解“忍”字的多層次內涵。
不過,就連楚霸王項羽尚且過不了“婦人之仁”一關,又有幾人能真正參透呢?
人們常說,忍字頭上一把刀,真的是這樣。這把刀,讓你痛,也會讓你痛定思痛;這把刀,可以磨平你的銳氣,但是也可以雕琢出你的勇氣。
麵對強大敵手的迫害,一個人隻知道屈忍保全還不夠,還要忍得像樣子,忍得讓對方感到高興,才可能徹底逃脫難關。否則,雖則你做出了逆來順受的樣了,卻又表現出另外的不在乎,就透出了對敵手的藐視,還可能招來危害!
西漢的楊惲,為人重仁義輕財物,為官廉潔奉法,大公無私。可是正當他正官運亨通,春風得意之時,有人嫉妒他,在皇帝麵前說他對皇帝陛下心懷不滿,表現得那麼廉正隻是為了籠絡人心,以便圖謀不軌。
皇帝雖然不喜歡貪官,但更害怕有人和他唱對台戲,哪怕你才幹再好,品德再好,你如果敢對皇帝不滿,便會招來災禍。經人這麼一告發,皇帝勃然大怒就把他貶為平民。看來沒有讓他身首離異,就已經是大慈大悲了。
楊惲本來官癮不大,又樂得清閑,雖丟了官卻也並不感到十分難過。原先做官時添置家產多有不便,現在添置一些家當,與廉政並無瓜葛,誰也抓不到什麼把柄。於是他以置辦財產為樂,在每天忙忙碌碌的勞動中得到許多平凡生活的樂趣。
他的一個好朋友,聽說這件事後,預感到他這樣下去可能會鬧出大事來,就連忙給楊惲寫了一封信說:“大臣被免掉了,應該關起門來表示心懷惶恐,裝出可憐兮兮的樣子,以免別人懷疑。你這樣置辦家產,搞公共關係,很容易引起人們的非議。讓皇帝知道了,不會輕易放過你的。”
楊惲心裏不以為然,回信給朋友說:“我認為自己確實有很大的過錯,德行也有很大的汙點,應該一輩子做農夫。農夫雖然沒有什麼快樂,但在過年過節殺牛宰羊,喝酒唱歌,來犒勞自己,總不會犯法吧!”
怪不得楊惲做不好官,他竟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常識也不懂。有人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又向皇帝誣告說,楊惲被免官後,不思悔改,生活腐化,而且最近出現的那次不吉利的日食,也是由他造成的。皇帝不問青紅皂白命令迅速將楊惲緝拿歸案,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將他腰斬了,他的妻兒子女也被流放到酒泉。
本來楊惲以不滿皇帝而戴罪免官之後,應該聽從友人的勸告,裝出一副甘於忍受侮辱的逆來順受的可憐樣子,這樣皇帝和敵人還會不注意他。即使是最凶惡的老虎,看到它的對手已經表示屈服,也會停止攻擊。楊惲卻沒有接受教訓,他還要置家產、搞活動、交朋友,這不是明擺著唱對台戲?好吧,治你一個大逆不道之罪,殺了,你還能不滿嗎?因為楊惲不能忍住自己的不滿情緒,不會提防皇帝和敵人抓住自己不滿的把柄,終於釀成了自己被殺、家人遭流放的悲劇。
中國的儒家和道家都強調忍耐的重要,隻有忍到最後一刻才會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才能有希望看到轉機。或許你仍在向往一帆風順,可是麵對曲曲折折的人生,所謂的一帆風順隻能是心靈的一種慰藉而已,惟有奮鬥不息才能夠讓你成為命運的主人。而在這一步步的努力中,你必須學會忍耐。
忍耐不是逆來順受,屈服於命運之神的支配與調遣,讓歲月的滄桑把自己的欲望一點點地消磨掉。而功虧一簣都是因為不懂得忍耐的真正涵義,而堅韌不拔地追求並排除萬難有所超越才是忍耐的外延。
忍耐不是消極頹廢,也不是悄然降下信念的帆;忍耐是考驗意誌、毅力,檢驗成功的一種方式。
實際上,忍耐是醞釀勝利的一種高超手段。雖然忍耐有可能錯過一些小的機遇,但謹慎小心可以避免意外的發生,使意外的發生不那麼讓人意外。忍耐實質上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忍耐能幫助我們透過煩冗迷惑,獲取真諦。所以要學會忍耐,那麼人生無論是在“上漲”還是“下跌”,低迷抑或是高漲,你的人生都將美麗如畫。
人生有很多不如意、不痛快,這時,忍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因為小地方忍不住而害了大事,這就非常不值得了。
三國時的諸葛亮輔佐劉備,立誌要收複中原。他經常兵出祁山,攻打司馬懿。但是司馬懿總是不肯出來和諸葛亮對打。諸葛亮用盡了一切手段來羞辱司馬懿,但是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羞辱總是置之不理,總之,就是不肯出來和諸葛亮打仗。每次都是等到諸葛亮的糧食吃完了,蜀軍自然就退兵回去蜀國,戰爭就結束了。諸葛亮六次兵出祁山,每次都是無功而返,後來連唐朝的大詩人杜甫也為他惋惜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司馬懿能夠忍,所以沒有被一代儒將諸葛亮打敗。
鄧小平在“文革”中曾三起三落,非洲一位總統問小平同誌有什麼好經驗,他就說一句話:“忍耐。”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耐不是目的,是策略。但一般人做不到,剛說一句就暴跳如雷,小不忍則亂大謀呀。
因此,當有事時,千萬要穩健,不要逞一時之快而壞了大計,決不能因小失大!
10.既往不咎的寬恕精神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論語·裏仁》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論語·公冶長》
或許越是具有智慧的人,越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留下無數讓人揣摩的空間。比如說孔子在對他的學生曾子授教時,隻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參啊!我的學說界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就這麼一種話,曾子卻聽明白了。等孔子出去後,其他的學生們問曾子說:“老師的話是什麼意思呢?”曾子說:“老師的學說,忠恕兩個字罷了。”
所謂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所以孔子說是“一”以貫之,而不是“二”以貫之。
但是什麼是忠?什麼是恕?
曾子沒有說,但孔子自己在別的地方有過解說。
忠是從積極的方麵說,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裏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有所作為,也盡心盡力地讓別人有所作為,自己想飛黃騰達,也盡心盡力地讓別人飛黃騰達。這其實也就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從消極的方麵說,也就是孔子在《衛靈公》篇裏回答子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的問題時所說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匆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恕道,用現實的話講,就是對任何事情要客觀對待,時常想到我所想要的,他也會想要。有些人對別人處理的事,常有不滿意的地方。說實話,如果讓他自己去處理,不見得比別人好。一般人都有對別人的要求很圓滿的心理,希望家長、朋友、同事沒有缺點,什麼都好。可是,這樣去要求別人,是一種完全的自私,因為它完全憑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根據。怎樣去掉這種完全的自私心呢?這就可以用“恕”。“恕”從字形上看,可解作“如”、“心”。即為合乎我的心思,我所想要的,別人也會想要;我所想得到的利益,別人也想得到。於是,分一部分利益給別人,就是恕,覺得別人不對,但原諒他一點,也是恕。
俗話說:“退後一步天地寬。”
過去有人對不起自己,但畢竟已經是過去的事了。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吧!瀟灑一點,不懷恨別人,和別人之間的仇怨也就因此而沒有了。就算對方是壞人,也終有被感化的一天。
不然的話,怨怨相報何時了?大家都處處設防,永遠沒有安寧的一天。
相傳古代有一位老禪師,一天晚上在禪院裏散步,突見牆腳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了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個小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隻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亮,快去多穿一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