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禪師寬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寬容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寬容讓你獲得心靈的寧靜,錙銖必較的人往往不能獲得,而是失去更多。
所以,對人寬客一點吧,不要老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
人們常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或者說:“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既往不咎,立功受獎。”
魯哀公問宰我用什麼木頭做土神的牌位好。宰我回答說:“夏代用鬆木做,周代用栗木做,用栗木做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望而生畏,戰戰兢兢。”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成的事就不必再說它了,已經做了的事就不必再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孔子不滿意宰我關於“使民戰栗”的解釋,因為它不符合德政愛民的思想。但周代又確實是用栗木做的土神牌位,所以孔子也不好正麵批評宰我,而隻是從思想方法上來說,既然已經過去了的事,就不要去追究它了。
不管這件事本身的是非曲直,孔子這裏所表現的,倒的確是一種既往不咎的寬恕精神。
孔子認為,“恕”是立德的根基,既是臨時應事之道,也是平日涵養之法。以愛己之心愛人,在人際交往中求同存異,則到什麼地方都能打成一片。故能有了“寬恕”二字,寬容他人,就能團結一致,精誠合作,就有了強大的凝聚力,收眾人之力以成大事。
是不是都是這種寬恕的精神呢?
如果說寬恕是一種聖潔的品質,那麼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又都不具備這樣的仁慈。但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這樣會給你帶來一種身心的平和。如果你拒絕忘記那些微不足道的陳年往事所引起的憤怒,你就不能體會到這種平靜。
寬恕敵人有時就像鏡子反射出你對自己的寬恕一樣,寬恕是我們心靈成長的動力,寬恕能治療一切痛恨,能夠增強人際的和諧。不肯寬恕的人大多是自以為聰明的人,但從長遠來看,他們並不聰明。
孔子多次在《論語》中談到以“寬恕”為修身的準則。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恕”;“夫子之道,是忠恕已矣”,是“恕”……
人無完人,誰都可能做錯一些事,或者天生就有某些短處。倘若苛刻要求,恐怕無人可以成為朋友,也無人可以為己所用。“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恕”字的一個關鍵作用,就在於容人之短,甚至是在旁人看來不可容忍之事。
忠恕二字,細加品味體察,確實覺得一刻也離不了;敬字當頭,就會謙遜而不放狂,忠恕待人,就會不被私心掩遮。一般來說,待人接物,見得他人不對的地方,大多人都極端憤怒激慨,若能設身處地地替對方想想。體諒他人難處就會心平氣和不計小得小失了。所以忠恕實為達到仁之境界的捷徑。
凡是氣量狹小的人,決計做不到“忠恕”二字。“宰相肚裏能撐船”正是“忠恕”的表現。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隻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毛澤東《紀念白求恩》)
孔子也說:“比賽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因為名人的力氣大小不一樣,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
衡量箭術的主要標準本來就在於能否射中靶心,是十環還是九環,何必要去苛求他能否射穿靶子呢?
射箭如此,為人處事也是如此。有的人對別人大過苛術,別人也反過來苛求於他,結果等於他自己作繭自縛,活得非常拘謹,非常累。
所以,我們對人對事都要多一份理解,少幾分苛求。隻有這樣,才能使環境寬鬆,人際關係不那麼緊張,大家心情愉快,過得輕鬆自在。
11.通權達變,靈活取舍的處世態度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論語·裏仁》
子曰:“直哉史魚則!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論語·衛靈公》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論語·陽貨》
孔子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用通俗的話來理解就是,世界上的事情,沒有什麼是非這樣不可的,也沒有什麼是非不這樣不可的,隻要是符合正義的原則就行。
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論語·子罕》),通權達變的思想。正如孟子對他的讚美:“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公孫醜上》)隻有“義”是唯一的標準。所以,孔子又被稱為“聖之時”,是識時務的聖人。
通權達變,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種靈活灑脫的態度,隻要是不違背大原則,過去一點過來一點,先一點後一點,左一點右一點,無關宏旨,不傷大雅,也就無可無不可了。
通權達變,從另一方麵來看,也可理解為“虛與委蛇”。
虛與委蛇是一種表麵順隨,實際上敷衍應付的態度。對於有些人的胡攪蠻纏,我們既跟他講不清道理,也犯不著與他針鋒相對,於是便采取這種虛與委蛇的態度了。所以,虛與委蛇實際上也是一種知人處事的技巧。
我們看到,聖人有時也是要用這些技巧的,《陽貨》篇中就有這麼一個例證。陽貨想讓孔子去拜見他,孔子不去拜見他,於是他便送給孔子一隻乳豬。孔子等他不在家的時候前往拜謝,不巧在路上遇見了。陽貨對孔子說:“來!我跟你講話。”於是說:“懷藏本卻任憑自己的國家混亂,這可以叫做仁嗎?”然後又自己回答說:“不可以。想為國家做一點事卻屢次失去時機,這可以叫做智嗎?”接下去又說:“不可以。日月流逝,年歲不等人啊。”孔子於是說:“好吧,我要做官了。”
陽貨可以說是魯國的一個壞人,但他卻得了勢,氣焰如日中天,不可一世。不過,他對孔子還比較尊敬,也很看得起孔子,一再希望拉孔子出來為他做事。而在孔子看來,他是連季氏都不如的“陪臣執國命”的野心家,不可能替他效力。所以,當他想讓孔子去拜見他時,孔子不去拜見他。陽貨不愧是一個政客,他有他的辦法,這就是趁孔子不在家時送了一隻乳豬到孔子家裏去。因為根據當時的禮節,大夫送東西給士,如果士沒有親自在事領受,就得回拜還禮。殊不知孔子也自有高明之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趁陽貨不在家時前去拜謝。不過,人算總歸不如天算,他們二人竟在路上碰上了。這下陽貨可高興了。抓住孔子就來了一連串的自問自答,逼孔子出來為他效力,從他這一連串的自問自答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陽貨說話還是很有一套的,抓住了孔子經常談論的仁和智兩個話題,句句都打在點子上,使你不得不承認他講得很有道理。所以孔子等他說完後便答道:“好吧,我要做官了。”
當然,後來的事實證明孔子並沒有做陽貨的官。所以,孔子的答辭不過是虛與委蛇,敷衍應付他罷了。因為不願意在大街上受他胡攪蠻纏,又不願意直接得罪他,甩開他就走。
那麼,孔子是不是老於世故、圓滑取巧呢?
應該說不是,而隻是一種通權達變的待人處世技巧,就像他在“直”和“信”這兩個問題上的通權達變態度一樣。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處理各種各樣的事,如果一味地剛直,一味地守信,一味地嫉惡如仇,不僅待不好人,處不好事,自己也將受到傷害。說起來還是“皦皦者易汙,嶢嶢者易缺”的道理。所以。有時候來一點虛與委蛇,應付應付也不是什麼老於世故,圓滑取巧的問題。關鍵是要看作對什麼人,處什麼事。如果毫無原則地一律虛與委蛇,那當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史魚和蘧伯玉都是衛國的大夫。
史魚以耿直敢言、公正無私著稱。據《韓詩外傳》卷七記載,史魚曾多次向衛靈公推薦賢良的蘧伯玉,並多次建議衛靈公罷免奸臣彌子瑕,但沒有被衛靈公采納。史魚臨死時叫兒子不要在正堂為自己辦喪事,以此未勸諫衛靈公重用蘧伯玉,罷免彌子瑕。所以,史魚又有“生以身諫,死以屍諫”之稱,是剛直不阿的典型。
蘧伯玉也以正直著稱,但他的性格與做法都與史魚不一樣。用《韓詩外傳》的說法,他是“直己而不直人”,內直而外寬,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所以,政治清明就做官,政治黑暗就賦閑,能屈能伸,通權達變。
在孔子看來,兩人都是賢臣,但蘧伯玉更合於“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君子之道,所以感歎為“君子哉蘧伯玉!”
由此也可見儒學主張通權達變的一麵,並不完全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這一點,似乎更符合現代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
不過還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義之與比”——正義的原則可是萬萬丟不得的。不可出賣自己,不可出賣德道。
《論語》的《子路篇》中,記載著孔子的論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當是由此引用。
不堅守道德,就得承受羞辱。
12.君子當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顏淵》
成人之美的確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它需要有寬廣的心胸,助人為樂的精神。對於患得患失,一切都要算計自己能得到多少好處的人來說,是很難做到成人之美的。
這裏還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情況是,自己好也成全別人好,自己富也成全別人富,自己能做什麼也成全別人能做什麼,有錢大家賺,有快樂大家分享,這種成人之美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一般人要做到雖然也不容易,但還不算太難。隻要心胸寬廣一點的人就能做到。
另一種情況是,自己活得並不好,自己一貧如洗,兩袖清風,還能夠成全別人好,成全別人發財、就像有一首歌所唱的那樣:“隻要你過得比我好。”這就太不容易了,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
尤其是在商品經濟時代,商場猶如沒有硝煙的戰場,競爭激烈。成人之美就更是一種難得的品質了。對於許多人來說,不成人之惡,設下陷阱讓人往裏跳就很不錯了,哪裏還敢苛求什麼成人之美的高尚風格呢?”
成人之美,就是幫助別人做成或實現其願望。《西廂記》裏的紅娘,同情和促進張生與鶯鶯的愛戀,事發遭難,仍仗義執言,促成有情人終成眷屬。《水滸傳》裏的武鬆,不平於蔣門神霸占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行俠仗義,挺身而出,“醉打蔣門神”,奪回快活林。這些古代的故事,都可算得上是成人之美的壯舉。
每一個人的成功,都需要別人的幫助,蘇秦、張儀本是要好的同學,蘇秦深知張儀的學問在自己之上,可是,蘇秦卻先成功了,做了大國的宰相,張儀則依然落魄,來投靠蘇秦。誰知,竟遭到蘇秦無數奚落,於是決心單身赴秦,自找出路。蘇秦暗中派人沿途照料,補給張儀之所需,直到張儀出任秦相,才明白蘇秦當初的用意,張儀感激不盡。這種辦法,是為了不使張儀依賴蘇秦而埋沒他的才幹。這在當時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可謂用心良苦。在電影《張鐵匠的羅曼史》中,有這樣一組鏡頭:張鐵匠的妻子臘月在瀕臨餓死的絕境中,被貧窮善良的農民劉忍搭救。在那以後的日子裏,臘月母子與劉忍相依為命,組成了一個“新家”。後來,傳說早已死去的張鐵匠找上門來了,正當鐵匠夫妻憂心忡忡、左右為難之時,劉忍得知來人正是臘月的丈夫,便主動帶上鐵匠的兒子來認親爹,讓他們全家團聚,而自己悄悄離開北山……
人,都有七情六欲。可是,當自己的幸福以別人的痛苦為前提時,有些人卻甘願放棄自己的幸福,這就是他們的高尚精神之所在。
“成人之美”的事,在今天的社會到處都有,如主動替同事值班,使其安心地去會女友;盡力幫助同學複習功課,掌握知識,使其早日榜上有名;主動幫助一時經濟拮據的朋友,使其免除後顧之憂等等。總之,大凡是好事情,好願望,你伸出熱情的手,予以大力幫助,使之功成事就,都可以說是“成人之美”的“君子”行為,都是得人心、受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