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久而敬之的交友藝術——《論語》在社交中的妙用1
關於交友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我們常常感歎:“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這就是說,能夠善始善終,始終保持友誼的朋友是很少的。孔子曾在《季氏》篇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是一句警世的銘言。兩千多年來一直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並被各國學術界奉為“金科玉律”。
1.君子之交淡如水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論語·公冶長》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顏淵》
關於交友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我們常常感歎:“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這就是說,能夠善始善終,始終保持友誼的朋友是很少的。
可晏子這人卻很有點了不起,他不僅能和朋友善始善終,保持友誼,而且還能讓朋友越久越尊敬他。所以孔子說:“晏平仲善於和別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別人越尊敬他。”(《論語·公治長》)
晏子為什麼能夠做到這一點呢?聖人並沒有說。也就是說,孔子所讚美晏子的,實際上是一種結果,而不是原因和過程。聖人微言大義,我們也不好妄加猜度。隻好把“久而敬之”作為一種理想的交友境界而提出來共勉。至於怎樣達到這個境界,那就隻好根據各自的交友經驗和感受去細心揣摩和領悟了。
後來,孔子的學生曾子對此作了補充。曾子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以文會友,而不是以酒肉會友。
這大概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了吧。
《莊子·山木》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醴”就是酒,而“文”自然是如水一樣清淡的了。“文”雖然是如水一樣清淡,但以文章學問相會,以誌同道合相連,“淡中知真味,常裏識英奇”,反而能夠“淡以親”。所謂“人親喝口水也甜”,友情春常在。
“醴”雖然醇酥香美,但以酒肉相聚,以利相交,以利為條件,不過是酒肉朋友而已。“膿肥辛甘非真味”,結果是“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不僅“甘以絕”,而且反目成仇人,無友誼可言。
所以,正人君子交朋結友要以誌同道合為基礎,而不要維係於酒肉關係之上。
這就是“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意思,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原因所在。
孔子曾將這一問題請教隱士子桑雽——
我兩次被魯國驅逐出境,在宋國受伐樹的懲罰,在衛國被禁止居留,在陳國與蔡國之間遭到人們的圍攻,在東周也拽不到出路。
我遭了這幾次挫折以後,親戚與好友與我便一天天疏遠了,學生與知交也越來越遠離了我,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隱士子桑雽說:
難道你從來沒聽說過殷國人林回逃亡這件事嗎?林回這個人在出逃時,連價值千金的壁玉都丟下了,背起嬰兒就走。有人就說:“你這樣做,是為了得到錢財嗎?嬰兒能值多少錢!是為了減少拖累嗎?嬰兒的累贅可多啦!你拋棄千金之璧,帶著個嬰兒去逃難,這究竟是為什麼?”
林回就說:“我和那璧玉是以利益相結合的,我和嬰兒卻是天然的聯係。以利益結合起來的,窮困與災難來時,就互相拋棄了;出白天性聯係的,臨到大難來時,就會互相關照。互相關照和彼此拋棄比起來,相隔太遠了。並且,君子相交,平淡如清水;小人相交,甘美如同甜酒。君子相處淡泊就能相親,小人熱火相交也容易翻臉。至於無緣無故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一種關係,也會無緣無故順其自然地散夥。”
孔子立即恍然,說:“我明白了!”
於是慢慢地走回家,一路上反省自己,進門便決定,停止空洞的學問研究,放下沒有用的書本,跟弟子們相處,再也不要他們打拱作揖。這樣一來,師生們的感情反倒更加真摯、深厚了。
不過,物換星移,時代變遷,我們今天水與酒的界限也在模糊起來。酒水酒水;酒有女士香檳,清淡得很;水有各式飲料,濃香甜美。水不清淡,酒不濃醇。“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淺,舔一舔;感情薄,慢慢磨。”管它是酒是水,隻管喝!喝它個一佛出世,二佛升天。“酒杯一端,政策放寬,一切都好說!”
哪裏還有什麼“以文會友”?哪裏還有什麼“君子之交淡如水”?
假若曾子轉世,莊子再生,是不是也要修改一下他們的說法呢?
但願我們都不要像酒肉朋友一樣,三杯酒下肚,你好我好一切都好,一旦遇到利害關係或有風吹草動,便成為生冤家死對頭。隻要大家竭誠相待,推己及人,“久而敬之”也就不會是什麼難以達到的境界。
關鍵是不是在一個“誠”字呢?
2.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論語·裏仁》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論語·顏淵》
有人向孔子問做大臣的事,孔子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論語·先進》)
子貢向孔子問朋友的事,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
兩方麵合在一起,正是子遊所說的:“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意思是說:服事君主太殷勤繁瑣,反而會招來羞辱;與朋友相交過從太密,反而會有一天疏遠。一句話:無論是對待領導還是朋友,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孔子在《公冶長》裏讚揚晏子“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其實也有這樣的意思在內。至於在《先進》篇裏說:“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那意思就更明是了,都是說:對待領導也罷,對待朋友也罷,都不要“剃頭擔子一頭熱”,大過於自作多情,結果是一廂情願,反而使人厭煩,招來羞辱。
隻要稍加留意,便不難發現諸如此類的現象:某兩個人以前親密無間,不分彼此。可是,沒過多久卻翻臉為敵,不僅互不來往,而且反目成仇。何以至此?太過親熱也!
一般來講,人與人密切相處當然不是一件壞事,否則怎麼會有“親密的戰友”、“親密的夥伴”、“如膠似漆的伴侶”等譽詞呢?但任何事情都不能過分,過分就會走向極端。俗話說,“過儉則吝,過讓則卑”,就是這個道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親則疏”的現象是較為普遍的,這大概也可算作一條交際規律。因此,朋友之間不可以過密,上下級之間不可以過親,否則就會造成彼此的傷害。
說起來也是,人各有誌,不能強勉,真要強勉,就會朋友成冤家,那又何必呢?
比如說,作為下級,作為朋友,你當然有義務勸諫你的上級,你的友人,但如果他們不聽,不采納你的意見,那也就算了。你的話說到了,義盡到了嘛,有什麼辦法呢?如果你硬要一廂情願地強迫他們接受你的意見,非要顯示自己的忠心,顯示自己的友情不可,每次見了麵就說,嘮嘮叨叨,情急辭切,給人咄咄逼人的感覺,其結果是上級討厭你,朋友疏遠你,效果適得其反,弄得不好,真會自取其辱。
這方麵的例子在曆史上多得很,就是魏徽那樣傑出的大臣,又遇到唐太宗那樣寬宏大量的皇帝,不也好幾次因為勸諫唐太宗而差點丟掉性命嗎?遇到那些平庸的皇帝,即使你忠臣拚死一諫,也不外乎白丟性命一條罷了,根本不起作用。
所以,還是保持一點距離為好。能行則行,不行則止,不要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