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久而敬之的交友藝術——《論語》在社交中的妙用1(2 / 3)

近也不行,遠也不行,怎麼辦呢?人際交往過密不好,那麼是否意味著越遠越好呢?當然不是。不過現在卻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自命清高、目中無人,這個也瞧不起,那個也看不上,自以為看破了紅塵,與任何人都不來往;有的人消極地認為世間險惡,交際虛偽,企圖尋求一種世外桃源來隔絕人世塵緣,不願與外界接觸。這樣,自己就會感到孤獨,甚至會留下終身遺憾。

在這種情況下,善於給自己留後路的人,往往采取回避的辦法,可以獲得獨到的功效。

一,當你和上司過分熱乎時,“回避”可知曉你在上司心中的地位。在一個單位裏,上下級之間除了工作關係,個人感情也還是有的。隨著工作的改變、地位的升降,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地變化,“試探”自己在上司心中的地位,當然不必動不動就鬧調離,暫時“回避”也有一定的效果。如果上司對你依然如故地器重,就會馬上表現出來。

二,當你和別人爭執不下時,“回避”能免去不必要的情感傷害。我們周圍的有些人生性好強,對待這樣的人,我們大可不必和他針鋒相對,適度的“回避”定能使他有所清醒。

三,當你被別人誤會時,“回避”更能顯示你的寬容。生活和工作中被人誤會的事常會發生。心胸狹窄者往往會把別人的無意看成故意,甚至把好心也視為惡意。作為被誤會的一方,大可不必當麵斥責人家“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也不必“破罐子破摔”,立馬同人家“斷交”。不妨先把理挑明,然後暫時“回避”一下,過後看看對方的反應。如果他有認識錯誤的跡象,你再同他“恢複關係”,這樣經過小波折得來的友誼,一定比從前更牢固。

交友不要自取其辱原則道出了待人處世的真諦,要達到上述境界,必須做到以下四個原則:一是“不卑不亢”做人;二是“不歪不斜”立身;三是“不偏不倚”辦事;四是“不親不疏”交友。當然,不要與人太親熱和“回避”,決不是要人們在待人處世中退而遠之,避而躲之。當你走路遇到一個壕溝當時不能過去時,後退幾步,稍稍用力、定能一躍則過。待人處世之道的“待人勿知心”,就是這個意思。

這不是在人際關係上耍滑頭,也不是對朋友不忠,而是交友的藝術,聖人的經驗之談。

3.君子之“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論語·裏仁》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論語·衛靈公》

孔子倡導“和為貴”,也主張“和而不同”,主要強調心心相印和多種不同事物之間的和諧統一。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在他看來,大千世界裏唯其保持個性的矛盾統一才算得上真正的“和”,而簡單的盲從附和、絕對的同一則不利於事物的發展,也就不為君子之“和”。

孔子把“和”看成處理國家關係、種族關係及人際關係的一個準則,十分重視社會的整體和諧。“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禮記》中的“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一言以蔽之,道出了和的極致。

孟子則強調“人和”,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荀子則以人能“合群”為本,引發出“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的道理。他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就是因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製》)。

這種以和為貴的思想,曆來是中國傳統價值觀教育的核心,蘊含著寧宙一體的豐富哲學內涵。幾千年來,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的大力倡導下,於潛移默化之中,孕育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團結豁達、寬容博大的胸懷。

和為貴,貴在“和”字蘊含著深妙莫測的人生智慧。“和”,在待人接物中表現為“和氣”;在治家理政中表現為“和睦”;在成人取向上表現為“和諧”;在自我修養上表現為“中和”。“和”,在理論上是一種修為,一種信念,在實踐上是高超的處世策略。“和”,不僅是目的,還是獲得成功的重要手段。

和是互相補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樣沒有自我。用現代哲學的話來說,和是矛盾的統一,同是絕對的同一。

好比五味調和,油鹽醬醋等互相補充搭配但不失去自我才能調出有鹽有味的食物,否則就是一味的酸,一味的成,令人不能下咽。

好比八音和諧,高低長短徐疾強弱互相補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才能奏出悅耳動聽的音樂,否則就是一高到底,一低到底,令人神經衰弱,心髒病發。

好比夫妻和美,卿卿我我,你儂我儂但依然是“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否則就是大男子主義或全頻道之氣(妻)管炎(嚴),無愛情和美可言。

齊景公問晏子:“梁丘據這個人與我算得上是和嗎?”晏子回答說:“隻能算是同,算不上和。為什麼呢?君說可以的事情,如果其中有不可以的地方,臣就應該提出不可以的意見加以完善;君說不可以的事情,如果有可以的理由,臣就應該提出可以的意見加以修正,梁丘據則不是這樣的。君說可以的,他也說可以;君說不可以的,他也說不可以。就好像水與水做成的湯,有什麼味道呢,又好像五音隻有一種,有什麼聽頭呢?”(《左傳·昭公二十年》)

粱丘據阿談附和,盲目苟同,唯齊景公之意是從,因此隻能算是“小人同而不和”,而不能算是“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小人,和同區別。君子小人,心懷不同。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士;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也就是說,君子心懷道德,小人卻一心想看自己的田土;君子心懷法度,小人卻一心貪圖實惠。

君子平易近人,善解人意,所以比較容易相處,共事也比較融洽。但如果你一心要想取悅於他,那就難了;尤其是相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去取悅於他,那就更難了。不過,雖然你不能取悅於他,但他用人時還是會量才錄用,不會給鞋穿的。

小人心你狹窄,為人忌刻,難以伺候,所以不易共事。但如果您一心要想劉悅於他,那也很容易,給他一點好處,甚至隻需要順著他來,稍稍迎合他一下,都會使他高興。不過,高興歸高興,輪到他用人的時候,照樣會百般挑剔,求全責備。做這樣的人的手下,那可就慘了。

由此可見,在君子心中道德法律是衡量是非的標準,小人卻一心想著“三畝地,二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其實,想著老婆孩子熱炕頭原本也不錯,關鍵是要注意如下兩個方麵的問題:

第一,不要因為田土,因為貪圖實惠而忘了道德和法度,做出有傷道德原則,觸犯刑律的事情來。

第二,不要因為貪戀田土,貪戀老婆孩子熱炕頭而放棄了對仁道,對精神文明方麵的追求。

這兩個方麵的問題處理得好,也就對了。但如果處理得不好,隻一心想著自己的田土,一心貪圖實惠,唯利是圖,那就見出君子和小人心懷的區別了。

4.當心花言巧語的偽君子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學而》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論語·公冶長》

在《學而》篇裏,孔子已經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