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
這是一幅偽君子的畫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曾子的兩筆,可真稱得上是絕妙了。
曾子說:“脅肩諂笑,病於夏畦。”聳起兩個肩頭,做出一副討好人的笑臉,這真比頂著夏天的毒日在菜地裏幹活還要令人難受啊!(《孟子·腠文公下》)儒者對偽君子的鄙棄之情溢於言表。僅孔子對“巧言令色”的斥責,在《論語》中就記有三次(其它兩次見於《陽貨》、《公冶長》)。
然而,在曆史上,在現實中,這種巧言令色,脅肩諂笑的人卻並不因為聖人的鄙棄而減少。他們雖無仁德,難成正果,但卻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國危天下亂。
錢鍾書先生的散文《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中有一個巧舌如簧的魔鬼,它自我誇耀說:“因為你是個喜歡看文學書的人,所以我對你談話時就講點文學名著,顯得我也有同好,也是內行。反過來說,假使你是個反對看書的多產作家,我當然要改變談風,對你說我也覺得書是不必看的,除了你自己著的書……我會對科學家談發明,對曆史學家談考古,對政治家談國際情勢,展覽會上講藝術賞鑒,酒席上講烹調。不但這樣,有時我偏要對科學家講政治,對考古家論文藝,因為反正他們不懂什麼……這樣混了幾萬年,在人世間也稍微有點名氣。但丁讚我善於思辨,歌德說我見多識廣。”可見“巧言令色”之徒古代有,現代有,人間有,地獄有,雖然其“混淆是非”、“言偽而辨”,卻頗得聽者青睞。因而古代昏君之旁必伴有一“花言巧語、八麵玲瓏”的奸臣,這種人不僅是孔子所說的“鮮矣仁”,對於平常百姓來說簡直是禍國殃民的禍水。
拿“巧言令色”作工具,多半是為了博得上司歡喜,對於別人倒無多大妨礙,隻是在其口若懸河,眉飛色舞之時,往往忘記了老於世故的人勸人多聽少說的良訓。
世人往往鄙棄“巧言令色”之徒為小人,崇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殊不知,捧人捧得有分寸,罵人罵得有含蓄,自誇誇得像自謙,這些技巧都是可以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盡管人們討厭“花言巧語”之徒,但有幾個人能不上他們的當?而不言者可能是“拈花微笑”,大智若愚,也可能是腹中空空,故作高深,因為同被深沉的外貌掩蓋了,便難分伯仲,一味的讓人頂禮膜拜了。
一般而言,在人們的感覺中,巧言令色的人當麵花言巧語,背後卻可能捅人一刀,是個十足的陰險之人,但為什麼這樣的人在自己身邊都不容易察覺呢?孔子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往往會裝作十分謙卑恭敬的樣子。在這裏,孔子用“足恭”二字,進一步描畫了那種表裏不一的偽君子的醜惡嘴臉。孔子還舉出了具體的例證,那就是“匿怨而友其人”。明明心裏恨死了你,表麵上還和你友好得很,“哥倆兒好啊,三桃園啊……”像這樣的人,是典型的偽君子,“嘴巴說得蜜蜜甜,心裏藏把鋸鋸鐮”,其用心好險,真比那些明火執仗的搶匪不知要歹毒多少倍!難怪得聖人要一再說“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了,隻要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誰又不會對這種偽君子“恥之”呢?
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要牢記聖人提醒我們的話,時時警惕那些花言巧語,一臉笑得稀爛的偽君子。
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論語·裏仁》
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小人患得患夫,忙於算計,又每每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自己,所以經常陷於憂懼之中,心緒不寧。
據說當年林彪很是欣賞孔子所說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兩句話,但他自己在曆史上卻留下了一個“長戚戚”的形象,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就我們今天來說,物質文明越發達,心理醫生行業越興盛,所謂現代病、世紀病,是否正是聖人所指出的“小人”病呢?
荀子又說:“計者取所多,謀者從所可。”善於算計的人願意以少得多,善於謀劃的人卻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去辦。一直以來,人們都有一個認識誤區,常常把“謀利”與“算計”等同起來。但荀子卻清楚地指出了兩者間的差異。同時,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算計者表麵上是獲得了好處,但卻不一定正確,說不定哪天就把自己算了進去。
“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出自《三國演義》,諷喻那些設計整人整不到,反而貼了老本的人。
周瑜是安徽廬江人,與孫權的哥哥孫策同年,交情甚密,結為昆仲。周瑜人生得靚,資質風流,儀容秀麗,才學也無人可比。在曹操屯兵百萬虎視長江沿岸的形勢下,東吳議降者甚眾,軍心渙散,如非力排眾議主張抗敵的周公瑾,東吳早歸屬曹操了。但他耍小聰明想用美人計囚禁劉備來換取荊州卻成了千古笑料。
卻說劉備沒了甘夫人,周瑜知道了這個消息,心生一計,要孫權的妹妹嫁與劉備,讓劉備來入贅,然後把劉備幽囚在獄中,卻使人去討荊州換劉備,等討得荊州,再對付劉備。不想諸葛亮聽到消息,猜定是周瑜的計謀,遂讓劉備應允,並讓趙子龍保護劉備,臨行前授予三個錦囊,內藏三條妙計。東吳那邊,孫權之母聽得消息,見了劉備一表人才,卻真心實意要把女兒許配與他。周瑜和孫權不想此事弄假成真,又不敢公開囚禁和殺害劉備。劉備勸說娘子去荊州,娘子應允,於是商定去江邊祭祖,乘機逃離東吳。周瑜派兵追趕,卻被娘子擋了回去。正當周瑜準備孤注一擲時,卻見諸葛亮早在岸邊等侯,劉備等已登了船,往荊州而去。岸上亂箭射來,卻是去的遠了。劉備的兵望著急急追來的吳兵,大叫“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自恃勝券在握,不想遇到了諸葛亮。這“賠了夫人又折兵”,實際上正是周瑜算計他人的結果。俗語說:“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也正是說明算計別人不但得不到最終結果,還要做賠本生意,落人恥笑。
其實,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於怎麼使用。財富可以使人過得很好,也可能毀掉人。真正聰明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他們平時深藏不露,不到火候不輕易使用,貌似渾厚,不讓別人眼紅。耍小聰明往往是招災引禍的根源。
喜歡算計人的小人,無不以為自己聰明、妙算,但因為用心險惡,都維持不了長久。既要整人,又不便明言,這就注定了敗局。設的計見不了人,是奸計;奸計不得人心,天人共憤,自己雖精心謀劃,卻未免心虛。有一絲透露,就心驚肉跳。且再秘密的事,也沒有不透風的牆,別人一旦知道了,也就“夫人”賠了,“兵”也折了。一個時時處處事事算計別人的人,不會取得別人的信任、同情和愛護、栽培,因此不會取得真正的、巨大的成功。
一個人算得太精,凡事都以自己能否獲得利益為依據來進行處理,唯利是圖最後必然足以招來怨恨而告終。
因為,你算人家,人家也算你,大家都以能否獲利為依據,而一件事情、一往生意的利總是有限的,饃饃隻有那麼大,你吃多了,人家必然就吃少了;反過來也是一樣,人家吃多了,給你留下的也必然就少了。所以,一件事、一樁生意下來,總是有人怨十艮,不是你怨恨人家,就是人家怨恨你,結果總是以不愉快告終。
這就是“時時刻刻忙算計,誰知算來算去算自己”的道理;也就是:“放於利而行,多怨”的原因所在。
“算來算去算自己,
不如輕輕鬆鬆過一生。”
唱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