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久而敬之的交友藝術——《論語》在社交中的妙用2
6.道不同不相為謀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衛靈公》
所謂“人各有誌,不能強勉。”又所謂“燕鵲安知鴻鵠之誌!”其實都是孔子所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
當然,“道”在這裏的外延較廣,既指人生誌向,也指思想觀念、學術主張等。
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司馬遷感歎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真是各人追隨各人的誌向啊!”(《史記·伯夷叔齊列傳》)這是政治態度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
司馬遷又說:“世上學老子的人不屑於儒學,學儒學的人也不屑於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不是說的這種情況呢?”(《史記·老莊韓列傳》)
這是思想觀念、學術主張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
賈誼的《鵩鳥賦》寫得好:
“貪夫殉材兮,烈士殉名;
誇者死權兮,眾庶憑生。”
孔子自己也曾說:“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
“從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正如古人所言:“眼力一樣的人才能看見同樣的東西,聽力一樣的人才能聽見同樣的聲音。德性相同的人即使不見麵也會感到親切。聲氣相同的人,即使在不同的地方也會互相響應。”
韓非子說:“誌趣相同才會彼此欣賞,誌趣不同就會互相排斥。”
隻有具有共同追求和目標的人之間才會相互支持和了解,而與自己“誌不同,道不合”者永遠不會體察彼此的信念和追求。
與孔子強調“道不同,不相為謀”相類似,“道不同,不相與謀。”從“道”的本義即“道路”來說:“道不同”,即意味著人與人之間所取的“方向”或“目的”不同,以及達到“目的”的方式與方法不同,所以,“道不同”者,是不可能在一起共事與謀的。換言之,朋友就是“誌同道合”者之謂,也就是朱子所謂“以義合者也”。因為人與人之間所崇之“義”不同,所以,又存在“物以類聚,入以群分”的情況,那麼,像“狐朋狗友”之類是否也屬於“朋友”範疇呢?
從孔子強調“君子群而不黨”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來看,那種以謀取私利為目的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換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關係圈子,表麵上看似乎是朋友,但是實際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因為孔子及儒家所講的朋友是以“道義”為基礎的一種人際關係類型。
所以古人才會慨歎:“知人不易,人不易知。要真正了解和認識一個人的確非易事。”
朋友是要誌同道合的,誌不同道不合那也隻會南轅北轍越走越遠:孟子說過:“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魯迅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培根說過:“財富非永久之朋友,朋友才是永久的財富。”
真正的朋友不會把友誼掛在嘴上,他們並不為了友誼而互相要求點什麼,而是彼此為對方做一切辦得到的事。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更多地看到,為了小事而斤斤計較,各自隻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
生意場上的朋友真的是很虛偽的:一張名片,一句“你好”就成了朋友,為一點利益,商人們如蟻附膻,蠅營狗苟,一旦生意談崩,即不歡而散,甚至要到法庭見麵。還有一種朋友,就是酒桌上的朋友,這是最不可靠的朋友。中國人一貫會做表麵文章,在酒席上拍胸脯,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似乎一個個都成鐵哥們、好兄弟,其實呢,人一走,茶就涼。
心與心相交才會有真正的朋友,然而不相信任何人和盲目相信任何人都是錯的。德謨克裏斯特說過:“不要對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謹慎而堅定。”
7.益友是貴人,損友多害人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回:“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論語·顏淵》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論語·季氏》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