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久而敬之的交友藝術——《論語》在社交中的妙用2(2 / 3)

世界上恐怕找不出一個完全沒有朋友的人吧?就連那飄流在孤島上的魯濱遜,不也有一個“星期五”作朋友嗎?一個人沒有朋友,也就差不多無路可走,寂寞一生。

孔子的弟子司馬牛曾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隻有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生死有命運主宰,富貴全在於天意。君子敬慎而沒有過失,待人謙恭有禮,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現在的獨生子女們倒是都可以聽聽子夏的這一番話了。因為很可能他們當中有人會產生這種“司馬牛之憂”。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這句話一下子就使人想到水滸梁山泊,想到桃園三結義,令人頓生豪俠之氣。

這種兄弟不是血緣紐帶,而是義結關係。不是“相煎何太急”的曹丕曹植,而是“不能同日生,但願同日死”的劉關張。

據《說苑·雜言》記載,孔子也曾說過,行為合於仁義禮節,千裏之外都是兄弟,否則,就是兩對門坐也不相往來。

曾子說,君子主誌行仁,先做後說,千裏之外都是兄弟,否則,就是你的親兄弟也不親啊!(《大戴禮記·曾子製言》)

列寧說,無論你是什麼膚色,無論你遠在異國他鄉,舉目光親,語言不通,但隻要憑著《國際歌》——全世界無產者的歌,你就能找到自己的同誌和兄弟。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此外,雖然強調“四海之內皆兄弟”為人類生活共同體的最高理念,但不能因而忽略了選擇朋友的重要性。

這是因為朋友有好有壞,有真正知心,遇事願為你兩肋插刀的朋友;也有虛情假意,當麵對你一套,遇事在你背後插刀子的朋友。

可以這麼說,一個人若誤交了朋友就會耽誤一生的幸福,明明生活美滿,但可能被朋友拖累得自己身敗名裂,嚴重的可能招致“牢獄之災”,甚至“殺身之禍”,故擇友時不可不慎重。

一般人交友,都仰望並希望能結交到一些有錢有勢的朋友,想想也許可以受其餘蔭,更期望有朝一日成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般拉著貴人的尾巴及時顯貴的夢想。情願高攀奉承依附著權勢,假借虎威以壯聲勢,欲望能得到些好處,對那些有權勢的朋友百般馴服稱臨,言聽計從而情願效犬馬之勞,不惜失去自己個人之人格,這種人永遠難以成大事。

其實,真正懂得交友的人,多能交上對自己有益的朋友。他們多注重朋友的學問及涵養,能在朋友的鼓勵下增強做大事的信心與衝力。

那麼,到底哪些朋友好,哪些朋友壞呢?這是我們大家都時常感到困惑,時常感到苦惱的一個問題。

那就仔細琢磨琢磨聖人的話吧,孔子曾在《季氏》篇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是一句警世的銘言。二千多年來一直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並被各國學術界奉為“金科玉律”。

這裏所謂“益友”、“損友”就客觀而言,實在很難加以定論,孰是孰非更難分辯。尤其從認識結交當時,並沒有跡象顯示朋友的缺點或壞處,就純交朋友的立場而言,即使朋友有某些缺點或行為有失檢點之處,隻要自己做人處事有原則,當然不一定受到朋友的影響,甚至可以利用機會婉言開導他、誘導他改邪歸正立做人。

在人際關係中不僅要以“誠懇”的態度和“互助”的精神互相激勵向上,保持和睦、和諧的人際關係。更要隨時保持自己的原則和自主性,不能無主張的任意與朋友妥協以致和一些不良朋友“同流合汙”,甚至與朋友成為“狼狽為奸”而危害社會並斷送自己的前程。

選擇適當理想的朋友其重要性不言而諭,誠如孔子在《述而篇》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的教訓一樣,交友若能“擇其善而交之”,豈不是完成了最基本的選擇理想朋友之道。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則選擇良好的朋友,對今後人際關係之展開不僅有所幫助,且對自己的前途亦有相當的助益。

因此,在現實情形之下,交朋友不交那些吹捧你的人,而應該交一些能經常給你吹點不順之風,經常提出一些意見的人,你首先應該覺得這種人可貴,然後你再對之細加分析,如果他提的逆言都是事實,對你有利,那就是“忠言”。俗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

“損友敬而遠,益友親而近。”

不用多說,你也知道該怎麼辦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