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在做事中的妙用2
5.恒心的重要性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四月至焉而已矣。”
——《論語·雍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論語·子罕》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論語·子路》
隻要有恒心,鐵棒磨成針。
難就難在“恒心”二字。換句話說,叫做“貴在堅持”。顏回之所以是孔子最滿意的學生,除了其“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樂天心態外,可能還在於“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的堅持心態。
舉凡做事、學藝、鍛煉身體,世上事幾乎無不適應這一規律。而聖人所說,更是進德修業的大問題——仁心的修養。
毛澤東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
不難的是“日月至焉”,難的是“三月不違仁”。
就像用柴草點火一樣,隻要有火,柴草就容易被點燃。我們的心也是這樣,隻要有“仁”的引導,就容易被感動。所謂“良心發現”,即使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也總有仁慈的一瞬間,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但是,要保持柴火不斷地燃燒下去,那就得不斷添加柴火。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要麼缺柴草,要麼懶得添加,所以很少有能使火焰長久不熄的。隻有像顏回那樣的人,才能夠做到一直不斷地添草力口柴,使火焰熊熊燃燒。
這就是:“三月不違”與“日月至焉”的區別。“三月不違”是仁者本色,“日月至焉”是良心發現。仁者本色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良心發現是“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要修煉成仁者本色,就得不斷添草加柴,貴在堅持,恒心永在。
南齊永明年間,有個法名叫僧護的僧人來到石城山,做了隱嶽寺的主持。
一天早晨在隱嶽寺東側傳來一曲美妙動聽的樂曲。由遠至近,十分動聽,他感到奇怪,就步出廟門,循聲音向前走去。登上仙髻岩,果然這鳳鳴龍吟的音樂聽得更清晰了。
當他驀然回首,卻意外地發現。仙髻岩的千尺岩壁之下,在那平靜如鏡的龍潭之中,仿佛倒映著一尊端莊慈祥的彌勒佛像。
僧護心想這是佛的預兆,立願要在這仙髻岩上,鑿出一尊高大的彌勒石像。於是,僧護就忙開了,砍柴燒炭,壘石築爐,采集工具,然後伐木搭架,開始鑿佛。這仙髻岩實在太堅硬了,鑿一下,岩上隻顯出一個小小痕跡,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連一個佛的頭也沒鑿成。
有一天,僧護心裏悶悶不樂,踱出山門,到寺門外散散心,忽然看見有兩個婦人在爛泥田中,一仰一合前後搖個不停,仔細一著,兩個婦人手裏捏著一根繩,中間係著一個石杵,這石杵隨著兩個婦人的俯仰,在爛田中來回移動,這石杵已磨得精光錚亮,這田也被磨得凹下去變成一口池塘,即今日的放生池。
僧護從石杵磨成針的過程,從中得到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的啟示,返回寺裏繼續鑿佛。僧護終其一生,僅僅鑿了一個麵襆,臨終時,對寺裏的僧眾說:“再生當就吾誌”。
僧護死後,過了一些年月,又有一個叫僧淑的和尚到隱嶽寺,繼續鑿彌勒佛像。僧淑率領眾人鑿呀鑿呀,冬去春來,也不知鑿了多少年,一尊巨大的彌勒石像已經有點眉目了,但膚淺得很。再繼續鑿吧;爐子塌了,鐵鑿磨平了,腳手架蹋了,資金也短缺。產生了停鑿的念頭。
僧淑憂心忡忡地踱出山門,走到象鼻山下,看見有兩個小孩用一根稻草芯在一塊大岩石上來回牽動,岩石下已堆滿了草粉。僧淑看到覺得奇怪,就問兩個小孩:“你們是在磨草粉,還是在鋸岩石?”兩個小孩齊聲回答:“鋸岩石!”又問:“能鋸開嗎?”兩個小孩“虎”地站起來脫去上衣,笑嘻嘻地說:“隻要有恒心,鋸岩何愁稻草芯?!”僧淑猛地據住兩個小孩的手,說:“對啊!隻要有恒心,萬事能做成!”於是僧淑返回寺院,不分白天黑夜,專心致誌地雕鑿著彌勒石佛,一直到死。
兩個小孩用稻草芯鋸岩石的地方,叫它“鋸解岩”。
不知過了多少年,隱嶽寺又來了一位和尚,名叫僧右。僧右是受建安王蕭偉的派遣,來隱嶽寺主持雕鑿石佛工程。僧右一到隱嶽寺,鋪開了比僧護、僧淑更加龐大的鑿佛場麵。把仙髻岩鑿進五丈深,十丈高的大石窟,在窟中雕鑿彌勒石像。在公元516年終於鑿成功了。
有人說,終身鑿佛的僧護、僧淑、僧右三個和尚,是大佛寺的開山祖師曇光法師轉世的,這僅是傳說,不足為信,可是後人對三個和尚以畢生的精力完成這一巨大的藝術傑作表示讚歎:“名山人剡昔賢風,文士高僧托跡同。最是石城大佛寺,三生哲匠奇天工。”
這則故事給後人一點啟示,做任何工作,隻要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勝利一定屬於堅持者。
勝利貴在堅持,要取得勝利就要堅持不懈地努力,飽嚐了許多次的失敗之後才能成功,即所謂的失敗乃成功之母,成功也就是勝利的標誌,也可以這樣說,堅持就是勝利。那麼,沒有恒心又會怎樣呢?
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說:‘人如果沒有恒心,不可以做巫醫。’這話太好啦!”
《周易·恒卦》說:“沒有恒心堅持德行,就會受到羞辱。”孔子說:“這是告訴不守德行的人連卜也不必占了而已。”
人沒有恒心,連做個巫醫都不行,那還能做什麼呢?又如《易經》所說沒有恒心堅守德行,就一定會有羞辱降臨。所以,沒有恒心的人連占卜都難以進行。一言歸結起來,沒有恒心將一事無成。相反,隻要有恒心,鐵棒磨成針。這是人所共知的簡單道理。聯係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實際,誰都會有這方麵的體會可以驗證。因此,認識是不會難的,難還是難在行動上的實踐。所謂“貴在堅持”,“堅持就是勝利。”無一不是強調恒心的重要性。古往今來,道理都是一樣的。
荀子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這也正充分地說明了堅持的重要性,駿馬雖然比較強壯,腿力比較強健,然而它隻跳一下,最多也不能超過十步,這就是不堅持所造成的後果;相反,一匹劣馬雖然不如駿馬強壯,然而若它能堅持不懈地拉車走十天,照樣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也就是堅持不懈。
這也就像似龜兔賽跑:兔子腿長跑起來比烏龜快得多,照理說,也應該是兔子贏得這場比賽,然而結果恰恰相反,烏龜卻贏了這場比賽,這是什麼緣故呢?
這正是因為兔子不堅持到底,它恃自己腿長,跑得快,跑了一會兒就在路邊睡大覺,似乎是穩操勝券,然而烏龜則不同了,他沒有因為自己的腿短,爬得慢而氣餒,反而,它卻更加鍥而不舍地堅;持爬到底。堅持就是勝利,它勝利了,最終贏得了比賽。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這個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懂得,然而為什麼對石頭來說微不足道的水能把石頭滴穿?柔軟的繩子能把邦邦的木頭鋸斷?說透了,這還是堅持。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許多滴的水堅持不斷地衝擊石頭,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最終把石頭衝穿。同樣道理,繩子才能把木鋸斷。
功到自然成,成功之前難免有失敗,然而隻要能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努力,那麼,成功就在眼前。
古語雲:“先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事”。這話應該再補充一句:先有非常之心,才有非常之人。有什麼樣的心,決定了有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決定了做什麼樣的事;什麼樣的事,決定了取得什麼樣的結果。
歸根到底,在於有什麼樣的心。有時一個念頭就可以決定你的一切。誰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做一件事,如果你抱定非做成不可的決心,在做的過程中就會竭盡全力、動用你的一切力量,不怕困難,堅持到底,結果多半都會成功;如果一開始心裏就是動搖的,可做可不做,或者認定做不成,做的過程中就會缺乏勁頭,並容易懈氣,容易半途而廢,多半事情就做不成。
所以托爾斯泰才會說:“決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
所以奧斯丁才會說:“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敗,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失敗。”
在做一件事上如此,整個人生也是如此。隻有認為自己行的人才能贏,隻有認為自己能夠成為偉人才能如願以償。
6.知其不可為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