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論語·憲問》
或許每一個人對孔子都有不同的評判標準。那麼,對於一個守城門的人來說,孔子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有一次,子路在石門過夜。守城門的人問:“從哪裏來?”子路說:“從孔丘那裏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嗎?”(《論語·憲問》)
“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而是一個修養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
回到“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句話本身來看,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形象勾畫。一個人知道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於是堅持幹下去,最後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個成功的人,但說來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了不起。而一個人明知自己所從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還是一絲不苟地堅持做下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獻身。這就非常不易而難能可貴了。
依儒家看來,一個人不可能無為,因為每個人都有些他應該做的事。然而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為”,因為做這些事的價值在於做的本身之內,而不是在於外在的結果之內,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緒福斯把石頭推上山坡。孔子本人的一生正是這種學說的例證。孔子生活在社會、政治大動亂的年代,他竭盡全力改革世界。他周遊各地,還像蘇格拉底那樣,逢人必談。雖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費,可是他從不氣餒。他明知道他不會成功,仍然繼續努力。
孔子說他自己:“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他盡了一切努力,而又歸之於命。命就是命運。孔子則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換句話說,它被看作一種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後來的儒家,就把命隻當作整個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條件和力量。我們的活動,要取得外在的成功,總是需要這些條件的配合。但是這種配合,整個地看來,卻在我們能控製的範圍之外。所以我們能夠做的,莫過於一心一意地盡力去做我們知道是我們應該做的事,而不計成敗。這樣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說的君子,知命是一個重要的必要條件。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
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實際就是不計成敗,知難而進,臨危不懼,雖死不悔(“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崇高、嚴肅的悲劇精神。古人雲:“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左傳·宣公十二年》)意謂作戰時要見機而舉,不硬做做不到的事。孔明為報劉備三顧乏殊遇,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終於贏得一個天下三分的局麵。雖然其處於益州疲敝,危急存亡之秋,要是果能“閉關守險,君臣無事”,也許蜀漢還能苟延一個時候,他自己的健康狀況也不至於壞得那麼厲聲。知難而退,這一選擇是明智的,但英雄也就沒有了。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引《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奧西安尼德斯之歌:“啊,無論人有怎樣的智慧,總逃不掉神安排的定命。”之後說:“這正可以代表悲劇感的本質。”曆史上的那些仁人誌士,愛國者先行者革命者,大師大家,明知正確的主張處於劣勢,正義的事業處於劣勢,清醒的思想處於劣勢,自己的實力還遠遠不夠,還是懷著必死的決心,必敗的估計,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沒有成功希望的努力,叫做知其不可,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會給自己帶來危險,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處境真叫惡劣了,而不放棄,而為之,仍然那樣去做。多少民族英雄是這樣做的:嶽飛、文天祥、史可法……他們在本朝代已經全無希望的情況下作出了挽狂瀾於既倒的努力,隻能是以身殉職。這裏有一個被康德稱之為絕對命令的東西,無條件無保留無商量,我們無法想像他們可以有別的選擇。多少革命誌士也是這樣做的,比如秋瑾,比如李大釗,他們在最艱難的情勢下沒有懼怕付出代價。還有如韓愈的諫迎佛骨,海瑞的罷官,也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是這一方麵的精神,突現了儒家積極入世的特征,與知其不可而不為的道家大相徑庭。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論語·衛靈公》
《論語》高深嗎?有的人說單看《論語》,有時真的無法從字形表麵窺測這位聖賢之師的博大智慧。然而當我們細細究來,其實《論語》講的就是我們身邊的一些小事。不信,先來看一則故事:
有一個伐樹的工人,身體非常強壯,而且勤勞工作,每天工作十多小時,可是,他發覺自己的伐樹數目卻日漸減少。他開始憂心自己到底有何問題?
他想,一定是自己的工作時間不夠長,所以伐樹的數目才會減少,所以伐樹的數目才會減少,於是他除了睡覺和吃飯,其他的時間都用來伐樹,但是似乎於事無補,他這樣做,他每天伐樹的數目反而有減無增。他更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了。
一天,他的管工看見他滿臉愁容,便關心地問:“你為何愁眉苦臉呢?”這個伐樹工人回答說:“我對自己失去信心了,我以前每天伐樹十多棵,現在每天在減少,但我真的沒有偷懶,而且還增加工作時間,我真不明白為什麼?”
管工看一看他,再看看他手中的斧頭,心有所悟地說:“你是否每天用這斧頭伐樹呢?”工人認真地說:“當然啦!這是我從開始伐樹工作以來,一直不離手的工具呢!”管工關心地問他:“你有沒有磨利這把斧頭再使用它呢?”工人回答他:“我每天勤勞工作,伐樹的時間都不夠用,哪有時間去磨利這把斧頭?”
那個管工向他解釋說:“你可知道,這就是你伐樹數目每天遞減的原因?你沒有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又如何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呢?”
在大多數人的一生中,總有某些時候曾經像這個伐木工人一樣,因為過於沉溺於一個活動之中,而忘了應該采取必要的步驟使工作更簡單、快速。
孔子說:“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須先磨快工具。”磨斧頭一開始犧牲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金錢。但是,當你前期的準備基礎工作做紮實後,你後麵的工作效率將會大大提高,你所有的損失將會迅速補回。
工匠做工與思想品德修養從表麵上看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但實質上有相通的道理。
《論語集解》引孔安國的注解說:“工以利器為用,人以賢友為助。”常言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來得心應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機會給了我們,隻要練就了真本領,總會被人賞識的,當今社會,不看你的檔案,不看你的文憑,全看你有沒有真本事。
有的人常常感歎,認為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卻沒有施展才華的舞台。與其發牢騷,我們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懷才不遇”的原因,是否在學習上有些好高騖遠,而沒有從自身實際出發。無法實踐的本事就算學得再好也不是真本事,學以致用的東西才能讓社會承認。
本事的定義不斷變化更新。就算你已經擁有了一門技術,也難保不會過時。社會在飛速發展,人才的標準也在不斷提高。君不見,以前人人羨慕的駕駛、外語、計算機,現在已經隻是成才的一道門檻。我們要牢固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求新求知,才能與時俱進,緊跟上時代的步伐。
靠本事吃飯,這已經是人們的共識,但要有一身真本事並不容易。隻有腳踏實地,靜下心來勤學苦鑽,才能參與競爭迎接挑戰。能力大小決定我們的生活質量,每個人都應該時常充實自己,改善自己的工具’增長自己的才幹,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有本事要讓別人去說。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喜歡自吹自擂的,因為別人的眼睛要比你的眼睛亮得多。就像1999年舉行的那場世紀拳王大賽一樣,雖然這場比賽被判為平局,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劉易斯獲勝的,真正的拳王當是劉易斯,霍利菲爾德再怎樣吹噓也是沒用的。
現在社會上有些年輕人,喜歡大嚷:“我是某某書記的兒子!”仿佛老子是書記,兒子也成了書記似的。他打出這塊牌子來,無非是自覺身份特殊,別人得給予優待。
令人擔憂的是,在社會上這已不是個別現象。據了解,在某些小學,有些小學生互比老子的官大,以“我老子是管你老子的”為榮。更有甚者,自認為有身份的,小小年紀就印發名片,上書“某某市長的兒子”、“某某鎮長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