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在做事中的妙用3
9.切勿畫地為牢,不求進取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論語·雍也》
走不走得到是能力問題,走不走卻是態度問題。
畫地為牢,裹足不前,這是知難而退,自甘墮落。所以當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的學說,是因為能力不夠。”時被孔子狠狠地訓斥了頓。孔子說:“能力不夠,會在中途走不動的時候停止,可你現在卻是畫地為牢,根本就沒有出發。”(《論語·雍也》)。
所謂“世上無難事,隻要背登攀。”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隻要肯立誌堅決地去做,做到什麼程度算什麼程度,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換句話說,隻問耕耘,不問收獲。事實上就總會有所收獲。相反,凡事大功利主義,還沒有開步就問終點何在,利益何在,期望值大高,太迫切,往往會產生畏難情緒結果便很容易畫地為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個範圍內,甚至裹足不前打退堂鼓了事。
冉求正是想打退堂鼓,所以聖人予以激勵,要求他開步向前走,哪怕“中道而廢”,也比停步不前好。
但現實生活中,我們有的人就害怕擔風險,他們把“不變應萬變”奉為真理,固執地抱守著過去的經驗而不求變通。然而,時移世易,墨守成規隻會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圈,而人在圈裏久了,便成了“囚”,想要有所發展也就難了。
這些人總是在遭遇很大危機的時候,才想到要改變,但到了這一步已經太晚了。這些人最可怕的心態是,習慣於某一種固定的模式就認為:“我過去做得很好啊!為什麼要改變?”他們絲毫沒有察覺,其實,失敗往往就從現在開始。
他們並沒有預見未來,他們隻相信現在看到的,認為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
但是,過去的成就隻需留下腳印,而不是讓我們感到自滿。如果你想改變,卻遇到阻力,別人不相信你,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給他看!
不知你經常觀察小孩子玩遊戲嗎?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小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總是喜歡變更規則、界線、角色和遊戲方式。他們花在翻新遊戲的時間,甚至比實際遊戲的時間還多。大多數小孩不喜歡受人限製,不喜歡千篇一律,喜歡不停地創新、再創新。
研究行銷管理的專家們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競爭會造成限製。這個意思是說,傳統上一般人習慣用“硬碰硬”的方式與人正麵競爭,但是這種短兵相接的方式並不見得是最有效的製勝之道,反而會限製成功。因為當你正麵去競爭的時候,等於你完全認同這個遊戲,並願意遵守某些固定的規則與觀念,你的思想就會受製於某一個框框,反而阻礙你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絕大多數人寧願相信,遵守既定規則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否則,如果人人都想打破規矩,豈不是天下大亂?然而,根據孔子的觀點,寧可出發受阻,也不要原地踏步啊!
專門從事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伯特·克利傑在他的著作《改變遊戲規則》中指出:“在運動場上,很多運動選手創造的佳績,都是因為打破了傳統的比賽方法。”傑出的運動選手普遍具有這種“改變遊戲規則”的特征。
根據羅伯特·克利傑的結論:打破常規是一種心態,可以鼓勵人不斷學習,不停地創造。所以,如果你想改變現狀,嚐試新的挑戰,那就突破規則,改變遊戲方法吧!
當然,話又說回來。半途而廢也並不是聖人所倡導的。孔子說:“莊稼出苗而不吐穗開花是有的吧!吐穗開花而不結果實也是有的吧!”苗而不秀、秀而不實都是半途而廢。
拿人生來相比,小時侯,資質很好卻沒有學成,連個大學都沒考上是苗而不秀,根苗雖好卻沒能開花。大學考上了,畢業了,工作一無成就,“混日子罷”,是秀而不實,雖然也曾經開過花,可曇花一現,轉眼即成過眼雲煙,昨日榮耀。
這樣一說,我們大半的人不都成了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實了嗎?
事實上,拿高標準嚴要求來衡量,人生也就是這樣,半途而廢者大有人在。
當然,如果降格以求,也就不一定是這樣了。以我們今天的情形而論,發表幾篇文章就是學者,拚湊兩本書就是作家,“千古文章一大抄”,專家教授滿天飛。那也就人人都苗而又秀、秀而又實了罷。
不管標準一不一樣,回到孔子的原話上來,他的意思不外乎是勉勵我們向顏淵學習,自強不息,死而後己,而不要半途而廢,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實,這倒是沒有什麼可爭議的了。
10.不要自欺欺人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論語·述而》
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裝懂。
人們時常諷刺那種隻會說“YES!”的“假洋鬼子”,這是不懂裝懂的典型形象。而實際上,生活中這樣的“假洋鬼子”到處都是,充斥於各行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