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妙筆能生花,妙語能出彩——《論語》在言談中的妙用1(3 / 3)

其實“直言直語”是人性中一種很可愛、很值得大家珍惜的特質,因為也唯有這種直言直語的人,才能讓是非分明,讓正義邪惡得以分明,讓美和醜得以分明,讓人的優缺點得以分明。在人性叢林裏,“直言直語”主要有以下幾點危害。

一是喜歡直言直語的人在說話的時候常常隻看到現象或問題,也常隻考慮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不去考慮旁人的立場、觀念、性格。他的話有可能一派胡言,但也有可能鞭辟入裏。一派胡言的“直言直語”,對方明知,卻又不好發作,隻好悶在心裏;鞭辟入裏的直言直語因為直指核心,讓當事人不得不激活自衛係統,若招架不住,恐怕就懷恨在心了。所以,直言直語不論是對人或對事,都會讓人受不了,於是人際關係就出現了阻礙,別人寧可離你遠遠的,免得一不小心就要承受你的直言直語;如果不能離你遠遠的,那麼就想盡一切辦法把你趕得遠遠的,眼不見為淨,耳不聽為靜。

二是一般喜歡直言直語的人,都具有“正義傾向”的性格,其言語所爆發的殺傷力也是極其的強,所以有時候這種人也會變成別人利用的對象,鼓動你去揭發某事的不法,去攻擊某人的不公。不管成效如何,這種人總要成為犧牲品,因為成效好,鼓動你的人坐享戰果,你分享不到多少;成效不好,你必成為別人的眼中釘,是排名第一的報複對象。所以,在人性叢林裏,直言直語是一把傷人又傷己的雙麵利刃,而並非劈荊斬棘的“開山刀”。

再有一種情況,可能平時說話時沒有注意,觸動了別人的短處或隱私,無意之中也得罪了人。

一旦知道自己說話直得罪了人,就要找機會真誠地向對方道歉,取得諒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場合傷了他的自尊,你不妨在原來聽到的人都在場的情況下,巧妙地以意義相反的話抵消前麵話的副作用,對方見你已經改正錯誤,自會諒解你。

不過,如果你一向說話很直,經常得罪人,你千萬不要依靠道歉來取得別人的原諒,因為如果你經常傷害一個人,又經常向他道歉,他一定會認為你是口是心非或是有意傷害他。

你不妨回過頭來檢查一下自己:說話是不是經常忽略了場合?說話方式是不是觸及了別人的隱私?同樣是提意見,為什麼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有這種直言直語個性的人應好好地深思一番,並建立以下兩種觀念:

對人方麵,少直言指陳他人在處事方麵的不當,或者是糾正他人性格上的弱點,顯然這並不是“愛之深,責之切”,而是在和他人過不去;而且,你的直言直語也不會產生多少效用,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心堡壘,“自我”便縮藏在裏麵,你的直言直語恰好把他的堡壘攻破,把他從堡壘裏揪出來,他當然不會高興!所以,可不可以講是有一定分寸的,如果要講的話,就迂回地講,點到為止地講,如果他不聽你的話,那麼就是他的事了!

對事方麵,盡可能少地批評別人的不是。所謂“對事不對人”,這隻是說說罷了。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對事不對人”,事是人計劃的、人做的,因此批評“事”時,也就批評了這個人,除非你力量大,地位夠,否則直言直語隻會替自己帶來麻煩!如果能改變事實,則這麻煩倒還值得,如果不能,還是閉上嘴巴吧!

直言直語可謂是傷人傷己,奉勸那些說話一竿子捅到底的人,還是將那些直言、不中聽的真話暫且擱住,避免對方討厭。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少有人因直言直語獲得好處,而那些說話小心的人往往能贏得人們的青睞。這也正是孔老夫子的經驗之談。

7.樸實無華的語言最動人

子曰:“辭達而已矣。”

——《論語·衛靈公》

就一般情況說,“辭達而已矣”是針對“巧言令色,鮮矣仁”而言的。強調言辭以表達意思為目的,反對雕琢浮誇的花言巧語,反對開口就是一大篇的誇誇其談。

曾國藩說:人生壞事的兩個因素,一是自傲,二是多言。

多言生厭,多言招禍,多言致敗,多言無益。所以《智慧書》極言說話簡潔的好處:

“不要隻重複一個話題,囿於成見。簡潔令人愉快,給人好感,並且事半功倍。簡潔雖有失於草率,卻在禮貌上得到補償。好的事物,如能簡潔則會更好。本來很糟,如能簡潔,則不至太糟。少而精勝於多而雜。眾所周知,有些人不善於為宇宙增光添彩,卻善於攪擾四鄰。他們像無用的事物令人避而遠之。謹慎的人應避免使人厭倦,尤其是繁忙的大人物。觸怒這樣一個人也許會比惹惱所有其餘的人更糟。說話高明即指說話簡潔。”

所謂“辭達而已”,有兩個起碼要求:

一是言之有物。說話最忌空洞無物,華而不實,廢話連篇。“言之有理,持之有據”,方能讓人信服。所謂“欲語唯真,非真不語”,是說語言應該表達真情實感,沒有真情實感就不要開口講話。也許這個要求太高了一點,但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為此,說話應精心設計,而不是東拉西扯,語無倫次,令人生厭。

二是言之有情。說話要力求生動有趣,飽含真情。這需要經過長期訓練,決非一日之功。俗話說:“兩年胳膊三年腿,十年觀磨一張嘴”,可見學會說話比學會其他技藝更難。

也許大家都見過美麗的肥皂泡,這些肥皂泡在陽光下閃耀著色彩豔麗的光澤,實為美妙。但是隨著五彩泡泡的不斷升高,它們一個接一個紛紛破碎。生活中,那些空話和套話就像這些肥皂泡,它們往往是一些動聽、虛幻誘人的詞句,但細細咀嚼卻沒有任何實在內容的話,遲早是會像肥皂泡一樣破滅的。

說話的目的是為交流思想,傳達感情。因此,總得讓人家知道你心中要表達的是什麼。隻要開口,不管是洋洋萬言,還是三言兩語,不管話題是海闊天空,還是一問一答,都應使人一聽就懂。

一些人慣於用一些現成的套話來代替自己的語言。三句話不離套詞,顛來倒去那麼幾句,既沒有思想性,更沒有藝術性,令人聽後味同嚼蠟。

樸實無華的語言是真摯心靈的表達,是美好情感的展現。因而,語言的樸素美來自相互的辦事態度,話如其人,言為心聲,平時為人處世質樸真誠,說話也就自;然不會扭捏做作。古語說:“其行也正,其言也質”,正是說以真誠的態度為人,永遠是語言樸素美的前提。語言的樸素美貴在保持個性,該怎麼表達就怎麼表達,或嚴肅,或幽默,或直率,或調侃,或委婉,隻要是發自內心,保持本色。

“辭達而已矣”,也就是說要注意語言的樸實。使用過多的修飾辭往往會適得其反。即使同一個詞,修飾後也有程度的差別,如“一切”、“根本”、“多數”、“一些”、“凡是”,要根據實際來選擇,萬萬不能掉以輕心。把“部分”說成“一切”,把“可能”說成“肯定”,就會使自己陷入被動,實際上是一種“虛張聲勢”,說了會碰釘子的。

當然,強調“語言的樸實無華”不等於反對含蓄。說話的含蓄是一種藝術,即把重要的、該說的部分故意隱藏起來,或說得不顯露,卻又能讓人家明白自己的意思,這就是所謂“隻需意會,不必言傳”。

所以說,樸實無華是說話的藝術,是因為它體現了說話者駕馭語言的技巧,而且也表現了對聽眾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信任。如果說話者不相信聽眾豐富的想象力,把所有意思全盤托出,這種詞意淺陋、平淡無味的語言會使話語遜色,甚至使人生畏。

就寫文章而言,“辭達而已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真正的好文章其實就是“辭達而已矣”,而不是“懶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這方麵的問題,在寫作學上研究得很多,而其基本精神,還是來源於孔子這句精辟的名言。

1910年,美軍部隊在一次傳遞命令中情況是這樣的:

營長對值班軍官:明晚大約8點鍾左右,哈雷彗星將可能在這一地區看到,這種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見一次。命令所有士兵著野戰服在操場上集合,我將向他們解釋這一罕見的現象。如果下雨的話,就在禮堂裏集合,我將為他們放映一部有關彗星的影片。

值班軍官對連長:根據營長命令,明晚8點哈雷彗星將在操場上空出現。如果下雨的話,就讓士兵們穿著野戰服前往禮堂,這個罕見的現象將在那裏出現。

連長對排長:根據營長的命令,明晚8點,非凡的哈雷彗星將身穿野戰服在禮堂中出現,如果操場上下雨的話,營長將下達另一個命令,這種命令每隔76年才會出現一次。

排長對班長:明晚8點,營長將帶著哈雷彗星在禮堂中出現,這是每隔76年才會有的事。如果下雨的話,營長將命令哈雷彗星穿上野戰服到操場上去。

班長對士兵:在明晚8點下雨的時候,著名的76歲的哈雷將軍將在營長的陪同下身穿野戰服開著那輛“彗星”牌汽車經過操場前往禮堂。

我們當然不願意出現這樣的誤會。但問題在於很多時候以口頭方式發出的簡單指示、請求或意見,被聽者徹底地誤解了。

“辭達而已矣。”我們也就沒有必要饒舌了。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在不斷地增快,人們都不喜歡那些穿靴戴帽,繁雜冗長、繁文縟節的空話或者套話。演說要能夠達到簡潔、明快,就要做到千錘百煉,從而才能使你的詞彙更加豐富、而且思路也更清晰。

但是由於詞語欠缺,表達的時候一定會詞不達意、羅嗦幹癟;思維模糊,表達的時候也會語無倫次,枉費一番口舌。